- 收藏
- 加入书签
当代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摘要:现如今社会,“考研热”始终是一个热点话题,每年的考研人数都在不断的增加。虽然研究生扩招是一个新形势,但最终录取人数和报考人数相比,仍然是微不足道的。面对如此巨大的竞争压力,仍然有近一半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参加研究生考试,不顾一切的追随考研热潮。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我们应如何正确应对,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得出了五个助推其行动的心理动因,并从学生个体、家长以及社会三个层面对应如何正确面对“考研热”现象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考研热;社会心理学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考研现状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持续增长,“考研热”成为各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高达474万,人数再次创历史新高。从2017至2023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分别为201万人、238万人、290万人、341万人、377万人、457万人、474万人。2023年相比2017年报考人数增加了273万人,增长了1.36倍。但现实却是,2023年全国864个招生单位总共只招考761763人,相较其报考人数,录取率只有不到20%,会有接近400万的考生落榜。尽管如此,相关研究指出现如今高校毕业生中会有50.44%的大学生选择读研。
在面对如此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是什么驱使大学生们让他们在已知这一现状的情况下依旧坚定不移地选择走上考研这条路,并且更有甚者在一次次失利后依旧选择爬起来继续走。大学生如若致力于通过进一步进修以达到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目的,那这是我们想要看到并且积极鼓励倡导的,这有助于个体发展,并且有助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但是若是出现非理性的“逐热”,或是因此而造成身心上的损伤,那么考取研究生这件事就变味了。因此对“考研热”现象背后的大学生心理进行分析,了解大学生其真实内心,进行正确引导,这无论是对于大学生个体发展而言,亦或是对国家发展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对考研热这一现象进行社会心理分析,并对我们应如何正确面对这一现象展开讨论。
二、大学生考研热的社会心理分析
(一)提高自身竞争力
在现如今社会市场中的确存在高学历追求。随着教育的普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也因此本科学历人群数量激增,大学本科教育也由少数人占有的精英教育向普通大众共同享有的大众教育。正所谓物以稀为贵,随着本科学历人数的增加,这一群体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随之下降。各行各业在进行就业招聘的过程中,应聘者的学历越高就越会受到企业的青睐,其开出的薪资待遇以及各项福利政策也会更加可观。这也就导致了现如今社会就业压力剧增、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已步入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产量的竞争,已经向科技竞争转变,这也就使得企业对于拥有丰富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的渴望更加迫切。在就业压力和高素质高学历人才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1],大学生为了能在就业竞争中突破重围,更好的迎合市场需求,顺利谋得一个称心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来提升自己的学历,从而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二)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体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部分大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刻,因为没有提前做好人生规划,于是在继续深造还是选择工作就业摇摆不定,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应该如何进行选择,这时从众心理就极易发挥作用,使其选择追逐考研热潮。在他们看到身边的其他同学大部分都选择了考研,再加上网络上人们普遍对于考研的追求,这部分摇摆不定的学生即使没有强烈的考研的欲望,看到其他人都这么做,社会舆论也以此为导向,他也就选择了跟随大部队选择进行考研。因为在自己没有确定明确的人生目标的时候,从众的大学生们会默认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考研这条路就是人生的正道。就算是一些有初步的人生规划,想要直接步入社会,进行求职的大学生,如若他们自我意志不够坚定,在看到班里几乎百分之八十多的学生都在备考研究生考试以及整个社会对于考研的热枕的时候,他们也会对自己原本选择求职、步入社会的人生规划产生怀疑,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和社会主流脱离了,害怕被社会排斥,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原本的规划,加入考研大军。
(三)自我实现
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其发现自身对于专业的热爱程度不断加深,但还有大片学术空白等待填补,出于对学术、科研的热爱,其人生追求就是不断的进行更加深入、更加聚焦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不断深化自身的学术素养,并最终在其领域内取得一定成就。在这一人生目标的指引下,考取研究生就是他自我实现过程中的第一步。研究生教学体系较本科体系而言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专业性更高的教学内容,专业方向更加细化,两到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学生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上,能够更加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学习和研究。同时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创新与能力的提升,其学术氛围也更加的浓厚,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能够更大程度上激发其创造力,能够更加自由的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进行学术研究,能够为拥有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学校也会为你的学术研究提供全力的支持。这些都对想要成就一定学术造诣的大学生来说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他们为了满足自己自我实现的需要,毅然选择走上考研的征程。
(四)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指人们因为主客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安心理从而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时,个体试图采用新的路径来发展和展示自己,达到缓解或者消除不安的目的,从而最终重新找回心理平衡的一种内在要求。良好心境的保持需要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而心理平衡时通过心理的不断调试从而实现的,而补偿心理就是启动心理调节机制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力[2]。考研,可以无限制的重新选择高校,也允许跨专业的填报志愿,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又一次能够自主选择的机会,相当于又一次的“高考”。部分大学生其所在的本科学校以及所学的专业或许是因为曾经高考失利,或是在家人强制干预下选择的,或是经过了四年的学习发现所学的专业并非当初报志愿时自己对于它的想象,亦或是觉得四年的学习还留有遗憾,从而产生了后悔或是失落的情绪。这时在面对考研这可再次自主选择院校、进行跨专业选择的机会时,这部分大学生,或出于心有不甘,或出于一直以来对某一院校的渴望,亦或是出于对某一专业的喜爱,紧紧抓住这一次重启的机会,把考研当作自己人生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毅然投身到考研的大潮中去,来补偿这些曾经留下的遗憾。
(五)逃避心理
逃避心理是指是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时,而选择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部分大学生做出考取研究生这一决定的背后存在着逃避心理的助推作用影响。
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不明确,大学生在结束四年的本科生活后必须要面对的就是决定在走出大学校门后的路应该走向什么方向。现如今社会大家最主要的选择就是考研或是工作两条路,考研就还是能够继续延续学校教育,继续生活在象牙塔中,但若是选择了工作,就意味着要真正的迈出校园走上社会,开启全新的一段生活。这让这部分学生对此感到很焦虑。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自己的能力能否和职业岗位相匹配,同时面对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对自己能否顺利找到一份较为心仪的工作表示担忧。正因此他们选择了这两条路中看似较为轻松,而且更为熟悉的考研路,因为考研和读研都还是在进行知识学习,这件事对于是一个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与此同时读研意味着还能够在学校的庇护下生活,校园为学生规避了大量社会上的风险,在这阶段学生需要做的就只是专心的学习。因此在这个人生分岔口,这部分学生在逃避心理的影响下选择了读研这条对他们来说更加安全和轻松的路。
三、如何正确的面对“考研热”现象
应如何正确的面对现如今社会“考研热”这一现象,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使研究生教育朝着社会需要的正常路径发展而不是盲目膨胀、虚假繁荣、泡沫式发展。这需要从学生个人、家长以及社会三个层面共同推进[3]。
(一)个人方面
1.全面认识自我,合理规划人生
首先就要全面的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剖析,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性格、兴趣、所长和不足等,这些方面都对你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有很大的影响,找到更加符合自己价值观、性格以及所长所喜的方向是最理想的状态。
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自我探析,首先可以自己独自进行探索,比如通过价值探索来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其次可以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自己。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各种相关的测试,比如MBTI性格测试和九型人格测试,可以帮助个体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性格以及优势和劣势所在;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试可以对职业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兴趣岛测试可以帮助个体进行兴趣探索。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找寻心理咨询老师的协助,通过专业分析,来了解自己。在清晰、全面且深刻的对自我有一个认知后,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生,一步步的去落实,如此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更多专注自身,坚定个人意志
在要不要考研这个问题上,大学生要做的是跟随本心,无论是选择考研还是就业都是很好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也都不一样,因此不要过度在意身边其他人是如何做的选择,盲目的跟随他人是不理智的。更多的关注自身,考研和就业无论是走哪条路,在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后就要一步步的落实,中途不要因为他人的干涉而轻易动摇,坚定意志,不断的跟随计划行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我,如此便是成功的人生。
(二)家长层面
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应届毕业生的毕业选择。在部分家长眼中提高学历是有利无害的,是有出息的表现,因此强制他们的孩子去考研进修。但事实并非如此,考研这条路并不适合所有人,并且考研和就业本无优劣之分,只要是适合自己,符合自己的人生规划的就是最合适的选择。家长在这件事上不应强制干预,应纠正原对考研和就业的错误观点,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成才观。如果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清晰的规划和人生目标,家长应该做的是去引导和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自己,找到其真正感兴趣的和擅长的事情,尽快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若孩子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规划,无论是想要考研深造还是就业,只要其方向没有较大的偏离,家长要做的就是权力给予支持,尊重他们的选择,相信他们有能力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三)社会层面
首先,高校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的教育。研究生教育体系相较于本科教育体系有较大差异,研究生阶段更注重培养科研人才,因此不同于本科简单的教与学,研究生教育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科研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而每个人感兴趣和擅长的事物都不一样,因此或许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研究生教育体系。因此高校应注意在本科阶段加强学生职业生涯以及人生规划教育,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同时要引导学生做好自我探析,让他们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己喜欢和擅长什么,找到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并坚定的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而不能让学生盲目从众,或是因受父母等外部信息过度干扰,亦或是出于逃避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而迷失在考研热潮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每一位学生更好的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更好的发挥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为国家培育各种类型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
其次,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遏制就业歧视。学历歧视、性别歧视是阻碍现如今大学生就业,使其产生逃避心理的两大突出问题[4]。因此,加强政府以及法律监管,督促形成公平、平等的人才考核选拔体系至关重要。2020年10月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学历”“唯名校”的用人导向,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5]。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纠正就业歧视,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明确指出了今后政府的工作导向,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政治保障[6]。与此同时,社会也应积极干预社会舆论,引导正确的职业观和成才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人们意识到并非只有学历高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吕冬诗,徐宝贵,张彬.影响大学生考研动机的主要因素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5):45-46.
[2]刘琳.“补偿心理”须扬长避短[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6):43-44.
[3]秦臻,蔡佳辰.“考研热”现象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8(05):56-57.
[4]曾威.对当下全国“考研热”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23(02):84-85.
[5]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
[6]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22
作者简介:李若萱(2000.9-),女,汉族,山东省东营市人,社会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民俗与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