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PBL)教学实践案例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外国语学校,广东 佛山  528000

摘 要:本案例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以培养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PBL)教学实践。围绕“交通运输线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内容,通过引导,使学生了解非遗传承重要性和顺德非遗传承现状,能分析佛山3号线对顺德非遗推广的优势,同时借鉴其他地铁城市的推广策略,得出相关结论,向政府献策,甚至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跨学科;非遗传承

一、项目学习目标

(一)总目标

本项目选取地理课程标准中“交通运输线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内容,同时融合历史、英语、语文等学科内容,立足于学生共通性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及其重要性,树立起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争当有理想、有担当的中学生。同时,通过认识到本地非遗传承的严峻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家乡建设情怀。

(二)学科学习目标

一是初步掌握社会通过实地走访获取区域信息,观察、比较、分析地理事物的人文特征,提高加强区域认知的能力;二是通过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地理实践,使学生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初步掌握社会调查、数据分析等地理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增强信息运用、实践操作等行动力,培养地理实践力;三是从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了解区域特色,通过对人类生产生活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的探讨,从非遗保护的迫切性上,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应相协调,树立人地协调观;四是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上进行本任务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思维。

二、项目驱动问题设置

(一)核心问题

如何利用地铁进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

(二)驱动性问题

问题一:什么是非遗?(了解非遗概念、标准、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与背景,非遗传承的的必要性、重要性)问题二:你家乡有哪些非遗?它们的传承情况如何?(本地非遗情况与传承的现状)问题三:已有地铁城市在当地文化推广上有什么优势及成功的推广策略?(选择地铁推广的可行性和可借鉴途径)问题四:本地政府与团体利用地铁推广非遗做了哪些努力?(地铁对本地非遗的推广现状)问题五:如何更好地利用地铁推广本地非遗?(策略研究,建言献策)问题六:我们如何利用跨学科知识学习、研究现实问题?(总结提升、能力迁移)

三、项目活动过程

驱动问题一:

1.什么是非遗?了解什么是非遗。阅读推荐书目,撰写读书笔记。观看推荐纪录片,撰写观后感。论述非遗传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学生完成小论文创作;

2.解决问题的方法/支架:资源型支架:相关书籍、纪录片等。策略型支架:写作指导;

3.学习成果:观后感、小论文。

驱动问题二:

1.你家乡有哪些非遗?它们的传承情况如何?了解顺德非遗项目及其历史背景和地理渊源;参观博物馆,查阅相关资料,做读书笔记;实地走访非遗活动场所,了解顺德非遗项目的传承状态;阅读推荐书目,学习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评估并制作调查问卷,实地派发问卷调查;收集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制作主题手抄报并制作ppt进行讲解;观看英文版本地非遗宣传片,给外国友人写一封信介绍顺德的非遗。

2.解决问题的方法/支架:情境型支架:参观博物馆、非遗活动地;资源型支架:相关网址、书籍、视频;策略型支架:实地调查指导、数据分析示范、PPT制作指导;交流型支架:现场参观、课堂展示;评价型支架:提供过程性评价量表。

3.活动成果:参观照片、读书笔记、现场照片、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手抄报、英文信件。

驱动问题三:

1.已有地铁城市在当地文化推广上有什么优势及成功的推广策略?查找已有地铁城市在当地文化推广上有什么优势及成功的推广策略。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汇合任务四的成果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

2.解决问题的方法/支架:策略型支架:资料查阅指导;交流型支架:PPT展示;评价型支架:过程性评价量表。

3.活动成果:阶段成果汇报。

驱动问题四:

1.佛山地铁3号线对顺德非遗的推广现状如何?有何提升空间?3号线对顺德非遗的推广现状及潜在优势。在地铁站及外围附近进行实地考察。思考地铁对本地非遗推广还有哪些潜在增长点。完成实地调查报告

2.解决问题的方法/支架:情境型支架:实地考察;策略型支架:写作指导;交流型支架:现场参观;评价型支架:过程性评价量表。

3.活动成果:实地考察照片、实地调查报告。

驱动问题五:

1.如何利用佛山地铁3号线更好推广顺德非遗?探讨如何利用佛山地铁3号线提升顺德非遗推广力度。分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稿。完成相关文创作品。形成推广策略方案。

2.解决问题的方法/支架:策略型支架:归纳指导;写作指导。交流型支架:PPT展示;评价型支架:过程性评价量表。

3.活动成果:成果汇报照片、学生心得稿。

四、项目活动评价设计

(一)过程性评价

从“参与讨论、网上资料搜集、文字处理创作能力、展示答辩、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五个维度设计评价“起步、发展、完成、典范”四个层级的评价量表,引导学生组内进行评价。

(二)成果评价

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假设;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探究成果”几个方面,设计评价要点,实施自评、同学评价、家长评、教师评的多评价主体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