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略谈学科融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赵子涵   
教育学研究
温州市第五十八中学 浙江省温州市 325000

摘要: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进入21世纪,生物学已成为现代科技领域中发展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随着生物学从传统的“描述生物学”阶段迈入迅猛发展的新阶段,它在技术基础、反应分析、模型构建、数据处理等方面与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增强,也不断发展出了许多分支学科,对农业、林业、医学、药学、环保等应用学科也有极大的促进,生物学日益呈现出综合学科的地位。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要充分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主动应用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章对学科融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学科融合;高中生物教;应用

引言

高中新课程改革倡导“不同学科应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高中生物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能够与语文、化学、地理、数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目前,我国教育领域正开展学科融合教学,生物教育理论的创新需要与其他学科互动和互通、借鉴和融合。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融合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学科融合知识,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更具有趣味性、艺术性与教育性。

一、学科融合的意义与价值

学科融合本质是响应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涉及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结合、迁移与运用,指向真实学习的泛在性、学科不可分割性。学科融合不应为了跨学科而跨,而应在获取所需知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对“大概念”持久深刻的理解,促进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这种学习不是传统教学的补充和附加,而是替代灌输式低阶思维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最佳教学模式。学科融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一是通过探究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满足“超级多元化”时代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二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的独特价值与学科间的相互促进,在跨学科教学方面有突出优势,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是学校进行高质量教学的有效载体;三是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主体向社会实践主体的转化,使他们与周围的人和事,甚至和广阔的社会历史实践建立联系,这对激活生命的潜能、活力与意义有重要价值。

二、学科融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科融合在新课导入中的应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中精彩的新课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又能迅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顺利导入新知学习,为一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应用学科融合导入新课,让各个学科间知识的转化与迁移为本节课服务。

(二)学科融合在教学中的应用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知识的综合性,加强生物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中,能量在逐渐递减的问题上不仅涉及生物知识,还涉及物理知识,如能量守恒定律和转化律,学生只有同时将物理知识与生物知识结合起来,才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学科融合学习也是如今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在过去各学科,甚至同一学科中的不同内容和板块都是独立教学的,这样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通过学科融合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将所有的知识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会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将生物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进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借助STEM教育理念学科融合

高中生物教育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多种多样,知识点复杂。如果学生只靠速记和死记硬背,学生很难准确掌握高中生物所有知识点。因此,为了加深高中生对生物相关知识点的认知,教师必须让学生积极探索相关知识点,深入思考生物知识的发展过程。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同时,学生也能感受到生物知识的独特魅力,提高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教师在讲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时,可以借助STEM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所学的基础上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有更深的理解,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过程,同时学生可以将其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学的独特魅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四)学科融合在突破重难点中的应用

在教学“探讨影响细胞呼吸速率的因素”这一重难点知识时,可把立足点放在对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上,着重分析有氧呼吸反应式的反应物(O2、H2O)、生成物(CO2)以及影响的主要因素——反应条件(温度、pH)。通过学科迁移,学生在分析这部分内容时,能快速找到入手点,顺利地解决新问题。

(五)生物与化学的融合

高中生物“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主要知识点是酶的功能是充当生物催化剂。对于这个知识点,课本上的课后练习展示了某种酶的作用模式,要求学生说明其作用特征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九年级化学《制氧》中,学生通过探究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制氧反应中的作用,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了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加以总结的思维方法,最终得出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变化的结论。因此,教师可以在本练习的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复习化学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学科融合的生物教学,为学生将已经掌握的化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知识进行迁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对语文、数学的基础学科地位理解更加深刻,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更高,更易获得学习成就感,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更为容易。

参考文献:

[1]王蕾.高中生物学跨学科知识的教学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

[2]朱慧贞,吴存华.跨学科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3):236.

[3]陆海燕,于丽娟.跨学科教学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0):70-7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