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美育背景下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戚化怡   
教育学研究
贵州师范学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18

摘要:在当下新时代的学校教育,除了智育也加强了对美育的重视。对学生而言,美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同时有助于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因此包含音乐课程在内的美育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尤为重要,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对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改革需要广大音乐教育者对此密切关注,并探讨其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堂;改革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同时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把中小学生学习美术、音乐、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并将艺术纳入中考范围。因此,在新时代美育背景下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应当探寻更加符合当下需求的教学策略,以满足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一、现状研究

(1)“双减”政策背景下为学校美育提供了保障与时空条件,学生参与校外音乐培训机构的积极性高涨。

2020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我国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意见被称为“双减政策”,把学校美育进一步推到了前台,为学校美育提供了难得的政策保障与发展机遇。

此外,笔者对贵阳市多家音乐培训机构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到在这些政策出台以后,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龄儿童对参加校外音乐培训班的热情高涨。美育逐渐受到家长的重视与认可,思想认识得到提升。

(2)师资队伍逐步壮大

在近些年的中小学教师招聘中,音乐教师逐渐被重视起来。从过去一所学校只设置1-2个音乐教师编制到现在逐步增多,说明当地教育部门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拥有充足的音乐教师人员,配备音乐教学设施方面逐步有了新举措。

(3)学生对音乐课堂学的兴趣提高,积极参加音乐社团

几乎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按照国家课程方案把音乐课程开足,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多样,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通常能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些由学校组办面向少数人的艺术社团通常因太受学生们欢迎,很快报满。学生们积极参加社团开展的课外音乐活动,积极性高涨。

二、存在问题

1.“双减”背景下家长对音乐美育的重视度提高,但过分依赖商业性较强的校外培训机构。

美育可以成就人的美好精神生活,追求向善的精神价值。在教育部“双减”的政策保障下,家长逐渐对美育重视起来。“双减”之后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加入到音乐美育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来。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是通过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对音乐进行深入学习,而非通过校园内的音乐课堂进行学习。

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社会音乐培训机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明确的师资考核标准。因为钢琴老师在培训机构比较紧缺,还会出现非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仅仅是小时候学过钢琴,处于经济原因,也会在培训机构代课的情况。这种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与商业直接挂钩的情况常常出现,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校内师资整体能力低下,对音乐专业技能的掌握广而不精。

由于中小学音乐美育长期以来不受重视,在当今的音乐在编教师队伍中,能够突出掌握一门乐器的音乐教师并不多。更多的是音乐学专业毕业能够广泛掌握音乐知识,甚至懂得编舞的对音乐专业技能掌握的广而不精的教师。新时代音乐美育使当今中小学生有熟练掌握一种乐器的需求,并非只是音乐课堂上学习的唱歌跳舞。这使学校师资出现了跟不上新时代音乐美育需求的情况。

3.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且缺乏硬件支持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课堂并未得到过多关注,因此绝大多数学校仅有最为基础的音乐课本为教材。在音乐课堂上通过认识简谱来学习唱歌,或者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音乐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音乐课的课堂教学形式非常单一,甚至没有太多的乐器作为教辅工具。在一些条件好的学校也仅有一些便宜的口风琴、电子琴作为教辅工具。对于大多数中小学而言不会考虑购入价格昂贵的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导致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自身需求来做出选择,从而也间接导致了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及内容的单一。

三、改革策略

1.在中小学开设乐器选修课程,将教学质量纳入校园教学监管范围。

目前一些少数的私立学校开设了一些简单的器乐选修课程,如葫芦丝、古筝等。但公立学校尚未普及。学校音乐课堂满足不了新时代美育发展的需求,家长开始去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寻求更多的校外教育资源。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小学原有的音乐课程体系不再适应目前的教育需求,应当开设更具多样性的乐器选修课程,并将教学质量纳入学校监管范围,以制约校外培训机构商业化过强的弊端,寻求更科学的音乐课程体系。

2.重视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与专业提升,掌握更符合新时代美育要求的教学技能。

“双减”政策必然导致中小学生在学习音乐方面的时间增多、途径更广。学校音乐课程的教学与形式也应当随之增多。而目前几乎所有音乐课程模式仍旧沿袭以往的授课方式,同时作为音乐老师的教学技能也未随之得到提升。因此需要有关部门重视对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再提升,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美育能力,而不是传统的侧重于“功利化”与“技能化”方式的教学,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艺术。

3.慎重推进评价,科学地制定考试标准。

2020年国家颁布了多项有关学校美育评价的政策文件,目的是通过把以往美育评价的“软要求”变成“硬指标”。倒逼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这促使我们深度反思,如何科学地制定音乐美育进入中考的考核标准。避免因不慎而将音乐美育课堂倒向应试教育而失去它本来的意义。音乐美育评价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建立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在评价中展现艺术才能和学习成果的机会。

4加强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经费支持,开发形式多样的音乐课堂教学。

教育部门应将中小学音乐教育重视起来,加强经费投入,以便充实学校乐器的数量与种类,满足当代美育环境下学生对不同乐器的学习需求。在丰富乐器种类的同时,可以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如组建学校交响乐团,组建乐队等。让学生在音乐美育的同时,拥有团体协作的能力,和丰富多彩的演出形式,突破长久以来固有的音乐课堂模式。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