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作文怎样批改更加有效

曾玉   
新时代教育
成都市实外西区学校

【问题描述】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传统的批改方法仅将作文评改作为教师的单边活动,存在着弊端。提到写作,学生不是抱怨就是满脸的沮丧。就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在苦苦地改和被动地写之间挣扎,没有激情,没有效果,作文教学也成了一种低效的学习活动。

【问题诊断】

1、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全批全改法、部分批改法)仅将作文评改作为教师的单边活动,存在着弊端。对于作文水平低,甚至厌恶作文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批改他们往往不会认真看,更不会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不能领会教师批改的良苦用心。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教师的辛苦批改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无效劳动。

2、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忽视了学生才是作文教学的主体。

3、无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4、教学效果低下。

【问题解决尝试】

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既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说的话: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因此,我的问题解决方案是:

教师示范。初一年级第一期和其他年级的第一次作文教师必须认真批改,无论是作旁批还是写评语都要给学生作示范。教师导改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修改的引导和指点,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这意见既不能是教师包办的修改处方,更不能是让学生莫名其妙,无从下手的玄乎之词,应是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点拨之语。

交换批阅法。批改作文之前,教师规定批改的主要方面和明确作文的批改方法,然后交叉批改或同班级学生交叉批改。这种批改方法能够让学生互相找出各自作文的长处和不足,而且能够扩大学生作文交流范围,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起到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作用。

学生作文批改的方法差别对待。在基础好的班级可交换独立批改;基础差的班级分小组集体批改作评。

对批改效果给出评价。批改学生在自己写的评语下签名,教师查看后要记录学生批改时做得好的地方并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推荐评价优秀作文。一节课评改后及时进行优秀文章推荐,评改同学念范文并说出推荐理由,全班同学评议。

【问题解决优化路径】

优化路径:教师批改示范 → 学生合作批改 → 优秀文章交流评议

范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批改了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现在这节交流课请大家推荐优秀作文,并说推荐理由,其他同学评议。

生1:我们组交流的是罗静的《 爱,色彩斑斓》我们推荐的理由是,本文题目新颖,选材较好,结构紧凑,详略得当,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叙述了你对爱的理解。文章处处扣题,构思新颖,处处都有温暖的色彩。再做修改,一定是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总是带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听展同学补充:她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爱,将抽象的爱写得具体可感。

……

生2:我们组交流的是肖鑫的《无私的父爱》我们推荐的理由是文章选材新颖,内容新颖,题目新颖,整个文章都围绕着一个“新”字。让读者有浓厚的兴趣继续往下读。多处运用环境描写,使读者的心情围绕文章而跌宕起伏,语言优美,结构清晰,处处都围绕着父亲对我的爱,突出主题,最后发自内心的一句话朴实无华。把父亲这个主题体现得淋漓尽致。希望再接再厉,期待你下次更好的文章。

听展同学补充: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在谋篇布局方面值得借鉴。

生3:我们组交流的是罗江南的《雪落无痕,真爱无声》推荐理由是文章选材新颖,内容新颖,题目新颖,整个文章都围绕着一个“新”字。让读者有浓厚的兴趣继续往下读。多处运用环境描写,使读者的心情围绕文章而跌宕起伏,语言优美,结构清晰,处处都围绕着父亲对我的爱,突出主题,最后发自内心的一句话朴实无华。把父亲这个主题体现得淋漓尽致。希望再接再厉,期待你下次更好的文章。

生4:我们组交流的是优美语句是陈丽镁的:我拾起一枚快乐的红叶,妈妈就拥有了整座枫林;我咽下一滴苦涩的海水,妈妈就坠入了无边的汪洋。

颜家铨的:娇艳的朝阳,已从东边群山背后跳出来,万缕红霞四溢,和山谷中缓缓腾升的晨曦交融,变幻着五光十色的光环。

生5:我们组交流的是巧妙的标题:爱的足迹﹙杨琴﹚线索;爱的剪影﹙李程辉﹚材料组合方式;为爱鼓掌﹙曾仲﹚;父爱如茶﹙黄诚媛﹚情感;不挂的电话﹙罗雨嫣﹚;眼神﹙严巨彬 杨飞﹚;眼神 天空 母爱﹙李钰薇﹚;爸爸的头发﹙杨焱琳﹚选材角度;陪妈妈散步﹙江琪﹚事件

师:同学们,当我们阅读同伴们的文章时,我们情不自禁地被那灵动的文字深深吸引。沉醉其间,我们也用饱含深情的文字,记录下我们的感受并和同学们分享,去体会那灵动之美。让写作成为一种享受,让思想的火花碰撞出灿烂的光芒……

【问题解决资源链接】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3]刘黎丽《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研究文库》(第一卷)海潮出版社1998.8

[4]郭韧希、王占奇《杨初春快速作文之潮》漓江出版社 1997.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