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策略研究

李吉宁   
新时代教育
广西百色市右江区龙川镇中心小学 广西百色 533049

摘要:我国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如何保护、善待和扶持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做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有助于弱化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角色缺失的影响,为儿童提供积极、正向的引导、帮助与管理支持。这样一来,留守儿童可以明辨是非,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温暖,从而实现心理健康隐患的有效规避与及时处理。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因缺乏家庭陪伴和心理疏导,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情感冷漠疏离、性格敏感极端、精神世界空虚等心理问题。乡村教育振兴不仅是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提升,更应通过全面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融合发挥同伴效应、阶段开展家长培训等多种途径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与个体认知能力、成长环境、生活经历等因素有关。为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需要带头分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确保教育研究有针对性。一是,孤僻内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居,交由家中长辈或亲友照看,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受到关注,大人与孩子交流的频次较低,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习惯有情绪、有问题自我消化,将心门紧闭,不善于沟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二是,焦虑敏感。农村小学的孩子虽然理解能力有限,但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容易在比较中体会到落差,在此基础上产生失落情绪,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要在亲友家寄居,会养成察言观色的习惯,在生活中犹如受惊的小鹿般,不敢多言多语,担心被亲友厌烦或向父母“告状”,使之逐渐变得焦虑敏感,这不利于留守儿童大胆表达与探索发现。三是,自卑自弃。留守儿童主要指的是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在乡村并与父母长期分隔两地的孩子,这些孩子生活的家庭通常条件较差,父母为改善生活条件选择进城务工,残酷的现实生活会使留守儿童变得自卑,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不敢在人前表现自己,形成了习惯妥协的性格,还可能在生活中受欺负,使之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2、农村小学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2.1营造优质的校园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的,若儿童处在积极向上、轻松愉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当中,即便缺乏父母的陪伴与照料,其也能获得正向暗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自身心理的健康稳定发展。反之,若儿童处在“乌烟瘴气”的环境当中,即使其并不是所谓的“留守儿童”,其情绪状态、人格、心理也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所以,在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农村小学应致力于为学生营造积极、优质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阳光之下”,防止其幼小的心灵蒙上阴霾。例如,学校可定期举办校园运动会、“校园小歌手”比赛、书画展等特色活动,为学生提供放松身心、展示自我、参与社交的机会与平台,从而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观看表演、展示作品的实践过程与愉悦情境当中树立自信心,产生归属感、幸福感,最终摆脱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

2.2推动教育管理的实践边界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校教育仅限于有限的实体教室、课时和校园场地,缺乏对学生课外生活和课外生活的渗透和拓展。此时,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缺乏关注、缺乏管理、缺乏爱护的现实问题将暴露出来。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在当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农村小学相关教职工必须加快转变实践理念,重视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生活引导等方面的弱化甚至缺失,着力实现学校教育管理边界的拓宽。

2.3开展家长培训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不能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还有一些父母对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与孩子的沟通严重不足。对此,学校应创造机会阶段性地开展线上专家报告、亲子互动等主题实践活动,除帮助农村家长强化教育意识、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外,还可以使学生在情境体验或与教师家长的互动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潜移默化地培养理想信念、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学校在家长培训过程中,要大力宣传国家乡村振兴政策,让农村家长熟悉国家政策,确保孩子可以上得起学、读得起书。学校要不定期开展好家风培育活动,全面、系统、深入地传授家庭教育常识、教育技巧,提高家长的文化修养和教育素养,为儿童创造轻松和谐、自由温暖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也能在民主和谐、幸福快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2.4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让农民群众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发展教育是创造富裕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学校要通过宣传栏、板报、校园广播等积极宣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营造自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争当优秀学生的良好氛围。班级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方式开展大讨论,引导留守儿童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交流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故事,鼓励留守儿童大胆说出自己的理想。总之,要以理想信念为导向,以教育激励为手段,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主动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迎难而上、奋发图强的精神品质。

2.5深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留守儿童群体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主动承担起责任。教师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在学校里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与他们多进行心理互动,在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工作上多投入精力,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让留守儿童放下戒备,从内心上融入班级这个温暖的“家庭”中。

2.6家长要尽可能多陪伴孩子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父母要有责任感,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上多付出精力。很多家长认为外出务工就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成长,但其实并没有意识到孩子需要的往往是精神世界的满足,最大的财富就是有效的陪伴。父母即使在外务工,也要抽时间多陪伴孩子。例如,在工作之余回到孩子身边,让孩子倾诉父母不在身边这段时间遇到的事情,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1]

结束语

总之,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社会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培养,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下成长,使其能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马文庭.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J].新课程,2021(18):150.

[2]张燕.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析[J].基础教育参考,2021(04):51-5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