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AGIL模式的高校社区党建育人问题审视及其路径探索

徐海婵   
新时代教育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广州 510642

摘要:文章基于AGIL模型的理论视角,从社区受众者角度进行问卷调查,从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潜在模式维持四个方面对高校社区党建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可行的工作路径。

关键词:AGIL模式;高校社区;党建育人

高校社区党建育人作为高校组织育人的一个部分,是学校社会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子系统。如何落实社区党建三全育人工作,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本文以帕森斯提出的AGIL模型作为理论分析框架,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现状,从社区受众者角度对高校社区党建育人系统的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和潜在模式维持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对探寻社区党建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AGIL模式与高校社区党建系统

帕森斯教授是西方社会学中结构功能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指出,任何行动系统都必须满足四个最基本的功能要求(即功能模式),才能发挥其作用并维持系统的稳定,这个功能模式包括适应(A)、目标达成(G)、整合(I)和潜在模式维持(L),简称AGIL模型。高校社区党建育人系统作为社区学生工作系统、社区党建系统的交叉点,包括学生党员系统、院系社区党支部系统、社区楼栋党支部系统及各子系统之间互动联系的系统,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目标整合,能提高社区党建育人系统与环境的融合性与协调性,提升党建育人效果。将AGIL模式应用于高校社区党建育人系统,从社区受众者角度进行问卷调查,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社区党建育人现状,找到社区党建育人工作瓶颈,有利于构建符合社区受众者愿景的高校社区党建育人系统。

二、高校社区党建育人工作的问卷设计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为进一步明确社区党建育人系统现状,分析目前社区党建育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路径和办法,笔者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所工作学校的在校学生对社区党建工作现状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共1408份,其中男生占比26.72%,女生占比73.28%。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占比60.29%,入党积极分子占比35.54%,共青团员及其他的占比4.17%,调查样本基本为党员和接受过党课培训的积极分子,对了解社区党建育人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基于AGIL模式下高校社区党建育人工作面临的问题分析

(1)高校社区党建育人系统存在适应性滞后。

适应(A)是指社会组织系统必须和外部社会环境保持联系,不断适应外界社会环境以实现不断获得有用资源,并在系统内部进行管理分配。根据调查,98%被调查者按院系、年级、班级进行集中住宿,表明学生活动和教育管理的主阵地已经由院系和班级转向学校宿舍区,将党建工作下沉、延伸至学生宿舍区,是培养全方位人才的大势所趋。

一方面,传统的社区党建育人手段对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这个大环境的适应性存在不足,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学生对不同思想与文化接收途径越发便捷,加上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全球知识和各种思想激烈碰撞使学生更容易受到的不良思想冲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而在高校由于数字化教学的不断推进,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导致不得不开设线上课程,上网已然成为高校教学的必需品。在调查中29.41%被调查者除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外的上网时长超过4个小时,互联网已深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如何抢占学生学习外的上网的时间已经成为加强学生社区党建育人工作的新方向。

另一方面,社区党建系统社区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笔者所在学校开展党建工作进社区已近十年,但调查中发现仅53.68%的被调查者知道所在宿舍区有设立党建社区工作站或楼栋党支部,更有11.43%的被调查者对此没有听说过;27.94%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在宿舍(社区)开展党建活动,24.76%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或没曾听说党员示范宿舍和党员责任宿舍,38.24%的被调查者在遇到困难时,不会向党员求助,这都说明学生党员深入学生,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的效果并不显著,社区党建影响的覆盖面亟待改善。

(2)高校社区党建育人系统与社区其他系统目标导向一致性、协同性还不足。

目标达成(G)是指根据确定目标的优先次序,进而调动内部可利用系统资源逐一实现这些目标。高校社区党建育人由于比其他系统更贴近学生,导致其管理目标与高校其他系统存在一定差异。高校社区党建系统的建立初衷更多的是为了弥补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后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与载体上的不足,助力高校学生党建系统,共同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定理想信念的大学生。但在调查中发现虽然88.73%的被调查者认为党建工作进宿舍(社区)有利于营造宿舍文化建设氛围,但超六成的被调查者更看重社区能否提供完善的基本生活设施和优质的服务,这意味着学生更关注社区能否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发挥社区后勤管理中的协同育人功能,将育人目标融入学生社区管理和服务中还有待思考,

(3)高校社区党建育人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与互动需要进一步增强。

整合(I)是指能够将系统中各部分或因素整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发挥整体的效用。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生社区管理的结合形成的高校社区党建育人系统,从纵向来看,实行的是"学校党委-学院党委-社区党委系统(社区党建工作站)-社区楼栋党支部"的四级运行模式,从横向来看,主要包括不同院系社区党委系统、社区楼栋党支部系统、学生党员系统。

一方面,社区党建育人系统纵向的四级运行模式存在运行机制缓慢的现象。由于学生规模扩大、学生社区覆盖过广等原因,导致社区楼栋党支部日益增多且分布不均,信息在学院党委与社区党委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传递障碍,同时社区学生党支部与院系学生党支部从功能上存在交叉,进一步拖延了系统的运行时间,导致系统解决问题的措施反馈迟缓,影响了系统育人效果。从调查上看,46.08%的被调查者认为建立宿舍(社区)党员工作站(楼栋党支部)与班级(专业、年级)党支部存在冲突,71.32%的被调查者认为宿舍(社区)党员工作站(楼栋党支部)和班级(专业、年级)党支部在功能上存在重叠正好印证了这一说法。另一方面,横向平级子系统缺乏互动合作,协同育人作用不明显。在学校各社区、学院各楼栋党支部举办的党建育人活动中,由于没有统一的协同机制,随意性较大,长期出现主题重复现象。根据调查,52.96%的被调查者更看重党建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意味着重复且无趣的活动根本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同时在活动举办前各学院党委、各学生党支部和社区党支部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合作和经验分享,易出现形式主义,陷社区党建育人系统于缺乏创新的泥淖之中。

(4)高校社区党建育人思想价值内化、固化还有一定差距。

潜在模式维持(L)是指内部文化和制度规范的重要性,以保证系统行动秩序与活动方式的稳定功能。

社区党建育人成效最先体现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在调查结果看,88.73%的被调查者认为党建工作进宿舍(社区)有利于营造宿舍文化建设氛围,但仍有11.77%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在宿舍(社区)设立党支部对其没有任何影响,这意味着社区党建系统文化建设并不能深入到每个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触角"有待进一步深入。

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必须依托社区党支部。从调查结果看,46.08%的被调查者认为建立宿舍(社区)党员工作站(楼栋党支部)与班级(专业、年级)党支部存在冲突,71.32%的被调查者认为宿舍(社区)党员工作站(楼栋党支部)和班级(专业、年级)党支部在功能上存在重叠,62.6%的被调查者认为同时作为宿舍(社区)党员工作站(楼栋党支部)和班级(专业、年级)党支部成员占用其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无形中增加了负担;同时,61.19%的被调查者认为宿舍(社区)楼栋党支部存在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的问题,29.22%的被调查者认为宿舍(社区)楼栋党支部架构形同虚设,没实际发挥作用,这意味着社区党支部在高校党建育人定位上需要进一步明确。

高校社区党建育人的效果如何,还要看学生在日常行为表现。在调查中,80.88%的被调查者认为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在宿舍内表现非常好,具有表率作用,但当问及宿舍是否有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时,仍有9.8%的被调查者表示宿舍没有党员或积极分子,同时分别11.96%和11.03%的被调查者表示宿舍党员或积极分子不会出面制止宿舍违纪行为和主动协调宿舍矛盾;27.4%的被调查者认为宿舍(社区)楼栋党支部对党员教育管理不够严格,同时,31.86%的被调查者表示在实际的党员发展中并没有将学生在宿舍(社区)中的表现纳入党员考评指标,这意味着高校在社区学生党员入党引导、教育和考核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基于AGIL模式的高校社区党建育人工作的路径探索

(一)以新应新,以变应变,提高社区党建育人系统的适应性。

高校社区党建工作不能闭门造车、自我封闭,应当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保持密切联系,紧跟时代步伐。一是要紧抓新时代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脉搏,提高社区党建应对互联网冲击的能力。网络和学生社区的双重开放性导致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中必须将人文关怀和刚性服务相结合,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方式,逐渐摸清学生思想形成过程及规律,用青春话语传递主流价值,让社区党建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提升学生的参与社区党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抓新青年新特征,提高学生参与社区党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00后学生思维活跃,无所畏惧,加上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存在易受不良舆论影响的特点,在工作中必须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业特色,依托新媒体、新兴技术搭建轻松的互动交流模式,提高社区党建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以网格化管理整合社区资源,提高社区党建育人实效。

推进高校党建工作进学生社区,必须发挥社区网格化管理功能,加强学生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网格之间形成合力,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落实到位。一是将高校学生宿舍生活区进行网格化划分,逐步健全"学校-学院-社区-楼栋"四级组织体系,在明确社区党建和学院院系党建系统的责任定位的基础上,发挥社区各管理部门的协调性,将党建工作融入社区服务一线,降低校内各类资源挖掘、配置、利用的门槛;二是更新工作理念,拓宽工作覆盖面。在不断提升社区党建工作队伍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工作创新,丰富社区活动内容和方式,同时,积极拓宽新形势下党建活动和工作的覆盖面,发挥党建带团建功能,营造社区浓厚的党建氛围。

(三)加强文化和制度建设,保障社区党建育人系统可持续发展。

在社区党建育人过程中,需要将理想信念培育的目标融入到社区后勤管理和服务当中,从而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加强社区内外建设,将社区党建文化建设工作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实化于行。对内加强组织领导,规范工作考核机制和激励措施,采取量化绩效的方式来提升和促进社区党建工作的持续开展,确保社区各项工作均有章可循。对外合理设置社区组织架构,明晰学生社区各项党建工作的职责与职能定位,通过不断加强在社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学生社区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将学生社区中的一物一景化作文化育人的媒介,在悄无声息中传递一种理念、表达一种思想、反映一种文化,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方式熏陶与感染学生;二是要加强社区党建骨干的培养教育。在工作中尤其注意注重社区党员的培养教育,将学生社区表现纳入到学生党员发展、考察、教育。监督和管理的全过程,让社区党建队伍在服务中增本领、长才干,进而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吴件,余小英.基于AGIL模式的高校教师党建工作路径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5,(03):126-128.

[2]李和新,范伟.基于AGIL模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探析——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为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4):80-83.

[3]艾华武.基于AGIL模式的高校组织育人工作路径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5):192-194.

[4]李伟,王成树,欧阳俊.农业院校学生社区党建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6,(06):84-86.

作者简介:徐海婵(1987-),女,广东博罗人,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华南农业大学党建研究专项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J202003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