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属于类型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传输知识、传授技能的同时,逐步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在现实中,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幸福感不足,面对学业、就业问题心理负担较大等。为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力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分析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关键词:高职;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相较于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积极心理学将人类积极品质、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作为研究内容,旨在提升个体的幸福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重在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突出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构建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重在传输幸福并非遥不可及这一核心理念。因个体具有差异性,人们需在学习中优化学习方法与技巧,实现自我提升,并在点滴中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凭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热情,健全学生人格,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积极心理品质具有着可塑属性,个体可在持续性的学习中获得积极心理品质,通过丰富积极情绪体验,来引导学生构建起积极心理品质。
(二)有利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质量
高职院校担负着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然而,若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必然不利于学生持续性发展。《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等院校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需全面贯彻与执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从大学生身心特点、教育规律等方面入手,有序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要懂得自尊、自爱、自律、自强,要勇于接受学习生活乃至后续工作中的挑战。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一)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消极问题向积极品质的转化
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血与肉、灵与魂。为充分赋能心理健康教学,教师需坚持以生为本,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树立积极品质。
一是教学内容要满足学生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面向某部分学生,具有着普及性与发展性,需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教学内容来看,过往心理健康课程过多关注学生对消极心理品质的克服,课程重点围绕着矫正学生心理障碍或者解决学生心理困惑方面,未将广大学生群体的切实需要考虑进去,忽视了课程的普适性。因此,需从全体学生需求出发,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旨在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养成积极品质。
二是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家表明:个体中蕴含的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属于抗争性状态,只有不断扩大心理力量、弱化或者消除负面心理,方能助力个体朝着积极心理发展。教师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合理看待自身的不足,多鼓励自己,多给予自身正向心理暗示,继而以积极乐观的思维看待周围环境与世界。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应善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引领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格。
三是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学内容统一,不利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满足学生多层面的个体需求,就需教师关注课堂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换言之,教学内容既需满足全体学生的基本需求,也需兼顾少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对于已出现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学生,教师需强调课堂教学与心理问题矫正、心理疾病干预相融合。
(二)优化评价方法,调动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参与积极性
为将教学评价贯穿到心理健康课程全过程,教师可引入过程性评价,动态化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是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从学生出勤、课堂讨论、活动体验、创新性理念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将学生课堂问题回答积极性、小组讨论参与度、作业完成度等纳入到平时成绩,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继而提高课堂教学质效。
二是设置开放化结课作业。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从过往传统的闭卷或者开卷考试模式中跳脱出来,结合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积极心理健康培养目标、学生周围生活环境等,为学生创设开放化的结课考核问题,由学生融合掌握的知识撰写论文。此种方式重在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知识迁移能力。在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唤醒自身的记忆力,将所学习的知识融入问题情境中,找寻出问题解决答案,提高心理健康知识运用力。
三是强化多元评价主体联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主体需趋向多元性,既需涵盖学校、教师,亦可包括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等相关利益群体。高职院校可积极构建联动评价数据平台,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资源为高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诊断、情绪调节等多方面的评价信息。亦可与企业或者家长共享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数据,在家校联动、校企合作中动态化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健康视角下,高职院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应突出以生为本,教学内容上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亦需关注个体差异,全面兼顾教学内容的普适性与针对性,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及时扼杀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熹.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探讨[J].大学,2022(23):91-94.
[2]何珍,韦晶晶.基于积极心理理念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构建[J].广西教育,2022(21):123-125.
[3]计敏敏.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J].山西青年,2022(14):196-198.
[4]张元灏.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和措施——以高职院校为例[J].教师博览,2021(27):4-6.
作者简介:张晶(1987.10),女,汉族,四川乐山,硕士研究生,专业:应用心理学,研究方向: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