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模式

涂琳娜   
新时代教育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四川省南充市 634700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过程,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对课堂的创新与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的协调发展既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设计的重点。通过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内涵进行分析,探索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路径,是生物学核心素养视域下师范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基于此,本文对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究

一、引言

师范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应以学生“主动学习、学会核心知识、具备能力素质”为中心实施教学活动,以中学生物教学为导向开展反向教学设计,以多元化的“学习过程”评价为依据反思“教学过程”。以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该专业因其核心学科为生物学,且以培养初高中生物教师为目标,所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其对生命观念与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的正确理解。针对最新的初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与教材来修订教学大纲,增加小组研讨、案例分析等,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

教学思路是课堂教学的脉络和主线,要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并且要求脉络清晰、注重效果。如,可以设计恰当、有效的问题来引入课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围绕生物学大概念和其他相关重要的概念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和验证等活动过程中,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以培养其良好的生命观念;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具有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针对当地现实问题开展教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围绕生物学核心素养统筹安排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合理地分配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使其环环相扣成为一个适于教学的整体,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基于人才培养需求完善课程体系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保障师范生职业能力和水平提高的关键。为此,高等师范院校应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对相关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既要体现出师范生专业发展的特点,也要考虑到课程设置和时代的接轨,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为师范生职业能力发展提供支持。首先,从课程类型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从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应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重做出相应的调整,既要考虑到理论知识的有效掌握,也要考虑到实践能力的科学落实,提高实践课的比重。其次,从课程的具体安排来看,师范院校不仅要强调对基础性课程的有效落实,而且要格外重视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全方位渗透,多角度做好对课程模块的科学优化,将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安排的重要推动力,并且将部分典型性课程作为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比如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和评价,等等。此外,师范院校还应格外重视对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四、以理念为先导

生物学学科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大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这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转变。因此,只有引导师范生理解和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落实指向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作为授课教师,应自觉、主动更新课程理念,时刻关注教育、教学发展改革的新动态。同时,教师应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明确教学设计不仅应该从教师教的角度分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及实施教学评价等,还应该从学生学的角度,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求、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重视对教学情境的创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五、“产出导向”的探究问题设计

对于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情景问题设计应符合培养目标,有利于未来从事基础教育教师工作。因此,本问题的设计背景基于当前社会不正确的观念“小病不治”,以及新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模块中的“健康生活”“滥用药物”。通过分析这类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清楚这些不正确的观念所产生的危害及其原理,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此外,虽然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及动物正常生理功能的学科,但为了更好地理解正常的生理功能就需要比较不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本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除了覆盖本课程的核心知识体系外,还涉及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课程相关的知识。尽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学生并不需要学习《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这两门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穿插疾病与用药的相关知识。目前,“脱水”“水肿”“发热”“电解质紊乱”等病理生理学知识已经被纳入高中生物教学参考书的参考资料中。

六、提高教师德育水平

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开展思想教育和专题教育,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各种教学资源,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学生对教学环节的参与和思考,达到认知、情感、理性与行为认同的统一,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七、结语

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做出调整和优化,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在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实践资源开发方面做出有效的评估,尽可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需求。教师在开展关于师范生的教育培养活动时,应基于生物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采用创新性的教育方式,并且在教育目标设置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突出职业能力的特点,确保师范生能够基于高质量的教育不断增强其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昱炜,张晓雅,吴娟.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生物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36):72-75.

[2]陈燕飞,梁红英,马丽霞,等.结合拓展课提升生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2022,43(12):93-98.

[3]徐畅.生物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

作者简介:涂琳娜(2002 -),女,汉族,四川省成都市,本科生,专业方向:生物科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