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不断突显,各个国家都在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之中,涵盖了教育的各个阶段,幼儿阶段更是生态文明教育黄金时期,因此,应为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优良环境。本文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来简要介绍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路径, 旨在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入实施。
关键词: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路径
幼儿园中的幼儿一般在 3-6 岁之间,此阶段是人类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幼儿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萌芽,使幼儿热爱自然。因此,幼儿园、教师、家长、社会应重视幼儿生态文明教育,根据幼儿的实际特点来开展教学与活动,进而培养幼儿生态文明意识,拓展幼儿知识面,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一、幼儿教育目标人本化
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了解自然,同时形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因此针对幼儿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与其他阶段有所不同[1]。在教育目标设定方面,一定要突出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为幼儿营造和谐的自然氛围,帮助幼儿走入自然当中,产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心态,从而形成环保习惯,这一过程是漫长的,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另外, 幼儿生态文明教育要使幼儿了解人与植物、空气、水源、大地等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利用自然的魅力来吸引幼儿,从而启发幼儿对自然环境的思考,使其产生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探究欲望[2]。教师在开展幼儿生态文明教育时,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与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情感层面感染幼儿,从而达成幼儿生态文明教育目标。
二、幼儿教育环境生态化
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巨大,个体身处于环境之中,时刻都会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幼儿对于环境的感觉十分敏感[3],因此,在幼儿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中,应为幼儿营造生态化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来向幼儿传达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可在幼儿平时游戏、学习、生活设施上张贴相应的环保小标语,标语选择应符合幼儿认知规律,采用色彩丰富的卡通人物或小动物来表达,如有可能,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亲手制作环保小标语,张贴在幼儿园之中,这种方式更加行之有效。例如,在幼儿园课堂中,教师首先为幼儿播放一些节水宣传动画,为了增强对比,教师可寻找一些水资源污染和浪费的图片,使幼儿感受到强烈的对比,随后,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节约用水小标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已经剪好的卡通化节水标志和节水文字,引导幼儿将准备好的标语材料粘贴在标语纸上,让幼儿自己进行配色和组合,在幼儿制作好之后,教师可以贴到水池和洗手间的墙壁上。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参与到节约用水的教学活动之中,对节约用水有了具体化的感受,使幼儿产生幼儿树立节水意识,进而提升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三、幼儿教育模式多元化
(一)榜样教育模式
榜样激励是幼儿常见的教育模式之一,榜样能够激励和影响其他个体,其他个体产生向榜样学习的意识,幼儿的心理特点导致其容易受到榜样的影响[4]。在幼儿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中,可利用榜样激励机制来帮助幼儿树立生态保护意识。教师在幼儿游戏和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可将环保意识较强的幼儿树立为环保榜样。例如,中班幼儿小 A 在一次户外活动之后,将其他幼儿随手丢弃的果核拾起丢到垃圾桶中,教师发现后,当中表扬了小A,同时将一枚环保小卫士的贴纸送与小 A,并要求其他幼儿向小 A 学习,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很多幼儿都能有意识的参与到幼儿园环境保护中,随地丢垃圾、不关水龙头、践踏草地等不良行为得到有效控制,说明榜样激励教育模式取得成功,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环境保护意识。
(二)家庭教育模式
家庭环境是幼儿最为重要的成长环境,父母对幼儿造成的影响毋庸置疑,幼儿生态文明教育除了在幼儿园之内开展,也离不开幼儿家庭成员的参与,因此,教师应积极与幼儿家长沟通,家庭与幼儿园进行双边互动,共同为幼儿营造妥善的生态文明教育环境。教师可通过微信、QQ、微博、E-mail等方式来与幼儿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在家庭中,时刻向幼儿灌输环保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5]。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幼儿及其家长布置家庭实践活动,使幼儿在与家长进行实践活动时,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例如,教师通过微信群向幼儿家长布置环保实践活动,协助观测家庭一星期用水量,并根据家庭实际情况找出节水方法。在幼儿园,教师对活动情况进行了解,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水表得知一星期内整个家庭的用水总量,同时和家长一起想出一些家庭节水方法,诸如,洗米水可用来洗菜;漂洗衣物的水可以擦地板、冲马桶;洗碗时及时关闭水龙头等等。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幼儿不仅能够树立节水意识,了解到环保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能建立家园联合教育机制,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所助益。
(三)生态伦理模式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类在幼儿时期存在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幼儿会将所看到事物都想象成为有生命的东西,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之为“泛灵心理”[6],在幼儿园中不难发现,幼儿有时会与玩偶讲话、同玩具聊天、和枕头谈心等等,这一现象是由于幼儿阶段对生命的认知能力较低,因此无法分辨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区别。在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泛灵心理,采用生态伦理模式,教师为幼儿创立与万物相互交流的环境,使幼儿产生人与万物自然共为一体的和谐思想。例如,引导学生在喝完水之后对水说“谢谢你”,洗手后说“水,我会珍惜你”等等,由于泛灵心理在幼儿阶段普遍存在,因此幼儿会很容易接受这一要求,在与水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幼儿很自然的产生生态伦理意识,认为水是他们的伙伴,从而养成节约、感恩水资源的观念。虽然“泛灵心理”是一种意识不完全的表现,但是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加以利用,能够放大幼儿性格中的真、善、美,从而形成尊重、关爱、感恩自然万物的世界观。
四、幼儿教育活动趣味化
较之于课堂学习,幼儿更加喜欢参与活动,这是幼儿天性所决定的,教师可利用趣味性的活动来帮助幼儿产生生态文明意识。例如, 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幼儿播放环保动画短片,观看后带领学生来进行故事再现,以小短剧形式来展现动画片中的情节,教师为幼儿分好角色, 带领幼儿一起排练,排练好之后可与当地社区联系,开展园游会活动, 要求幼儿家长和社区居民来观看幼儿表演。通过这种公益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开发社会资源,更好的为生态文明教育服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帮助幼儿树立环保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游戏中养成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习惯,因此,应重视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生态文明启蒙,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邬小梅.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及其实践路径探析[J].新课程· 小学,2015(12):20.
[2] 彭蝶飞,彭谦俊,谭春风等.生态文明视域下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15,33(9):93-100.
[3] 朱惠芬. 浅谈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教育策略方法[J]. 考试与评价,2016(5):46.
[4] 杨 宁 . 关 于 生 态 幼 儿 园 建 设 的 思 考 [J]. 教 育 导 刊 ( 下 半月),2015(10):5-8.
[5] 涂艳,黄效白.幼儿教育阶段中教育的生态功能建设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6(2):55-60.
[6] 陈晓妍.特色生态式种植,让幼儿接近绿色生活——幼儿园生态式种植活动特色课程的四个步骤[J].时代教育,2016(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