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文”“言”并重,和谐相生

梁锦才   
新时代教育
广西藤县中学 广西梧州 543300

摘要: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重“文”还是重“言”一直困扰着我们。本文通过分析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提出可以以“言”为基础,进而理解“文”;以“言”悟“文”,以“言”促“文”;由“文”学“言”,情趣妙生;“文”“言”有所侧重,和谐相生;再者可以由文定教,或者由学定教。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能够“文”“言”并重,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和提升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旨归。

关键词:文;言;文言文教学;并重;和谐;相生

在高中生中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鲁迅原名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为什么高中生会把文言文学习列为害怕学习语文的首位呢?这恐怕得从高中的文言文教学说起。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是应该重“文”还是重“言”,还是应该“文”“言”并重?这是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也得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说起。

一、教什么——文言文教学之困

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呢? 首先就要弄清楚文言文中的“文”与“言”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从内涵上来看,一个是“文”,一个就是“言”。 文言文中的“文”是“四文”,除了“文言”以外,还有文章、文学和文化,还包括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文言文中的“言”是指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等,还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

现在很多老师意识到要注意到“言”,可是有人认为文言文的“言”就是文言知识,更有甚者认为文言文的“言”就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对这个“言”的理解非常狭窄,不是很全面,导致出现下面一些教学现状:

(一)重“言”轻“文”。

很多时候,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仍然是传统的教法,即串讲法为主。一篇文章就由教师逐字逐句逐段串讲翻译,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翻译的意思等古汉语知识,讲完后再对思想内容进行些分析。如果时间紧,甚至这些步骤都干脆省略掉了。

就“文”的方面来讲,这种状况中文章、文学和文化就被忽略了。很多经典的文言文,比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等,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讲就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如果我们仅仅抓住一个“言”,把这么好的一种文章架构放弃了,那么文言文教学很多本该承担的任务就体现不出来了。这是重“言”轻“文”者。

结果,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讲,学生忙着记笔记,课后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久而久之,学生们只知道这篇文章中这个词、这个句子的意思,在其他句子或文章中出现就不知道、不理解,缺少了知识迁移能力,没有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对文言文就失去了兴趣,慢慢形成一种“害怕”学习的心理。

(二)重“文”轻“言”。

文言文中的“言”也有很多层次和方面,包括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等。第一个大家关注的,就是词语的积累。实词主要是一个强调厚实的积累,实在的积累。虚词要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掌握哪个虚词多少用法。第二个文言文的“言”,要了解一点古代汉语的语法,懂一点效率可能高一点。第三个是掌握文言文它本身的诵读方法、解读方法,它有它的特点,这个都是言的基本内涵。其中有一个,常常被我们老师和我们自己忽视的,这个文言文的“言”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文言的语感,应该说语感是文言文的“言”的最高层面,因为学生无论从高考做题也好,从平时阅读浅易文的过程来看,他真的套用去分析的也不多,要回想一下这个诗词有几个意象,一个一个套的也不多。语感形成以后,就是高中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你就有了。

一些老师十分重视文章文化的渗透,把文字层面的疏通、理解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处理,代之以大量的时代背景、历史知识的分析,大量的拓展延伸,大谈文学品味,大话文章的技巧分析,却没有注意必要的文言知识的落实。而另一些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无视文言文教学的个性,干脆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教,淡化甚至“省略”掉了文言实词虚词的学习积累,“节省”了句法语法的训练,抹杀了文言文学习中疏通词句、排除阅读障碍任务的特殊性。这样,他们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方面,即重“文”轻“言”。

二、如何教——文言文教学之惑

高中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重“言”还是重“文”?如何处理好“言”和“文”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所有高中语文教师思考探索的问题。

有些老师也能够“言”“文”并重,采取先“言”后“文”的形式,但他们只是简单地把“言”与“文”相加,结果形成比较生硬的、机械的课堂模式:从字音、句读开始,到字词句的疏通,再解析思想内容,最后落实字词练习。这种形式看起来“言”和“文”并重了,实际上也是把 “言”与“文”割裂开来,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实,文言文中的“文”和“言”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更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离开“言”,文章无法理解;离开“文”,言成了一堆支离破碎的字词。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做到“言”和“文”的兼顾,只讲字词句式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只讲文章内涵和思想感情,又太务虚,学生仿佛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不多讲点字词句式,作为老师心里不踏实,作为学生感到不放心。这种陷于细枝末节和斤斤计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文章本身的整体美,把古文课上成了古代汉语语法课。文言文到底还是一篇文章,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章来阅读理解,而不应该把它当成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简单组合体来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要立足在“言”的基础上,更侧重对文章内容、文章思想情感、文章文化内涵的发掘,把个别字词句放在文章的整体中去把握。整体上把握,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钱梦龙老前辈曾经说:“文言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把文言文作为文章(它本来就是文章)来教,就要遵循教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这不仅是学习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的需要。”

三、文言并重,和谐相生——文言文教学之路

我们都知道,高中文言文中,“言”是“文”的基础,但“文”又是“言”的深化。学习“言”是解释“文”的途径,不能因为“言”的难解,而只解“言”,只学“言”。解释“文”是学习“言”的目的,也不能因为“文”虚化、抽象而忽略“文”。这样我们学习教育的最终目标还是没有达到。

“文”与“言”好像一对孪生姐妹,它们有机相融,相辅相成,是密不可分的。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中,既要注重“言”方面词语的积累,又要注意把握文本的整体,欣赏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同时还要强调古文化的熏陶和传承,通过我们的教学要使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融为一体,和谐共生,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旨归所在。

(一)以“言”为基础,进而理解“文”。

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言”的含意、意义,进一步理解“文”。例如,可以查阅《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进而理解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含意以及用法等。通过这些方法,长期坚持训练,力求让学生能够自主的理解词语,感悟文言特殊句式,准确疏通文意,以解决“言”的问题。

(二)以“言”悟“文”, 以“言”促“文”。

在理解把握“言”的含意基础上,准确把握文意,进而理解文章。通过解读“言”,而到达“文”,体会文言文深层的文章意蕴,感悟、领悟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由读懂到读通,由读悟再到深入理解,循序渐进地向文言文的文化内涵迈进。

我们也可以通过对“言”的理解把握,促进对“文”的深刻领悟。例如,我们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篇令人惊心动魄的文章,“文”虽不甚长,但可通过对几个关键字、几个关键句式(“言”)的把握,进而把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之间的利益关联讲得清楚、明白。这样就是以“言”促“文”,以几个词语把握文章的目的。

(三)由“文”学“言”,情趣妙生。

我们也可以由文言文中的故事、情节等,在探究文章内容、文学特征、文化熏陶时,自然地联系起文章中的文言知识,使学生学到文言文知识,还可能终身难忘。比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楚汉之争时,虽然项羽开始比刘邦强大,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刘邦称王称帝,这与‘项羽优柔寡断、沽名钓誉,刘邦广开言路、善听能断’不是没有关系的。就连毛泽东也说:‘不可沽名学霸王。’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找出这两个人的性格各有哪些特点和具体表现。”《鸿门宴》在“言”上不是很难,学生完全可以在探究上述问题中结合注释、工具书等解决其中的语言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立足于“文”而学“言”,还可让学生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何乐而不为呢?

又比如,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让人击节叫好,其中千古名言、美妙佳句不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广为传颂。句中“移”“穷”“益”等都是重点实词,又是比较严格的对仗句,更让人难忘。

(四)“文”“言”有所侧重,和谐相生。

当然,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固然要涉及“文”、“言”,但并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要同等地关注“文”、“言”,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文章中又要有所侧重,进而做到“文”、“言”和谐相融,和谐相生。

在高中的文言文中,它们就是一个小世界。它们体裁广泛、长短不一、难易不同、情感各异,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由文定教。即不同的课文重“文”与重“言”上是不同的。比如屈原的《涉江》,由于时代久远,字词障碍比较大,选择重“言”比较好。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文法美,文义也颇深。如果只解释字词句,学生学得可能无味,整篇文章也显得苍白无力。我们也可以由学定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是重“文”还是重“言”,换句话就是学情不同,重难点也不尽相同。对于文言文功底好的学生,我们可以少讲“言”而重“文”,如实验班;而对那些文言文基础不是那么扎实的学生,,如普通班,“文”“言”可以并重,有时可能要更多地重“言”,“文”有所涉及就行。

总而言之,高中文言文的“文”与“言”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文”与“言”之间的关系,有时会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文”“言”并重,和谐相融,和谐相生。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能够“文”“言”兼顾,提升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和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旨归。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出版社,2012年。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新课程研究》,2010年。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必修五),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