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开展支架式教学的效果分析
摘要: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有效而成熟的教学方法,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衍生而来。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在具体学科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获取的效果十分显著。基于此,本文进一步论述支架式教学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效果,希望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引言:
支架式教学源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注重借助教师的帮助逐渐转移管理学习的任务,从教师到学生自己,最后将支架教学模式撤去,它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十分有效成熟的教学方法。近几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将核心确定为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与实际操作,很大程度上将幼儿手脚解放,然而,并没有真正解放幼儿头脑,仍然有教师包办科学学习现象存在,同时将最终的目标确定为掌握知识与技能。因此,文章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应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希望可以使幼儿学习科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一、支架式教学概念
支架这一词语的原本意思是房屋搭建中应用的脚手架,引入到教育学中则表示在最近发展区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教与学互动。现阶段比较权威的解释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为学习者构建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之一。此框架中概念必不可少,主要是帮助学习者进一步理解问题。因此,必须分解复杂的学习任务,从而促进学习者深入理解[1]。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哲学之一,它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在此之上发展而成。建构主义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注重知识动态性,以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假设与解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基于价值观、情感等因素之上的主动建构过程,并不是由外到内的被动接受过程;认为教学必须将良好学习情境创造出来,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激发,并且适当帮助和支持学生,为其提供丰富材料和探索工具,使其建构自身对知识的意义。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与成人交往过程中实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全新心理活动形式与技能的产生。由此看来,儿童可以在其帮助者的帮助下完成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中必须将儿童两种发展水平确定下来:其一,儿童现在可以独立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其二,在帮助者引导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二者之间距离就是儿童最近发展区[2]。
三、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应用过程
从广义角度理解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其涵盖科学探究与数学认知两个方面,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是培养幼儿探究自然事物能力,涵盖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并不限制于理论,借助更多探究与体验过程将学生兴趣激发出来,促进其探究能力的发展,使其热爱科学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其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将教学内容设计出来,将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满足幼儿需求的科学活动内容选择出来。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让幼儿主动学习、探索并获取知识,这实际是教师为幼儿搭建支架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指导与支持,加快其建构自主知识意识的进程,同时对其学习任务内容进行调整,最终转移给学生知识点内容,从而将支架式教学的整个过程完成。
(一)定位教师
在以支架式教学为基础的科学教学活动中,定位教师的角色是支架搭建者,其是教学活动逻辑起点,可以问题情境为基础,为幼儿跨越最近发展区提供帮助,将幼儿发展隐性潜在空间寻找到,鼓舞幼儿主动学习并理解事物。考虑教师是指导辅助者,因此,他们不能提供具有任何指示性的材料,教室不能对幼儿学习过程进行干预,如果有必要,可以加入其中,为幼儿提供帮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幼儿行为的观察、思考与判断,在适当时机组织幼儿讨论,为其澄清问题内容提供帮助,将问题特征抓住,帮助幼儿积累学习经验,引导其迈入相关科学知识内容的概念[3]。
(二)主动探究幼儿
主动过程是支架式教学注重的内容,教师借助支架将幼儿敏感的、课堂中动态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找到,从客观角度出发,为幼儿探究教学过程提供帮助,同时将良好教学方法引入到探究中,潜移默化使幼儿掌握学习方法。例如,探究《动物是怎样睡觉的》这个问题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其大胆质疑,帮助幼儿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急于将答案公布出来,而是循序渐进将支架构建出来,充分尊重幼儿的独立思考,鼓舞其将教师构架的内容逐渐摸索出来,最终将问题答案寻找到[4]。
四、评价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开展支架式教学成效
支架式教学获得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认可主要是教学过程十分有趣,并且教师熟练应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当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幼儿创造出来。比如,良好支架式教学应重点关注幼儿实践创新能力,借助问题或行为动作牵引幼儿,使其能够深入学习,激发其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幼儿多元化观察的实现。教师同样会将多元化评价给出,坚持平等对话幼儿,将一切权威评价摒弃,与幼儿谈论科学,各自发表观点,将差异化的交流内容展现出来。支架式教学鼓励结合动态效果评价,有利于教师将教学中的幼儿差异发现,从而将后续教学准备工作做好[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用支架式教学的意义重大,能够提高对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视度,防止幼儿发展与兴趣能力被抹杀,将主动、和谐、被尊重的学习环境创建出来,促进科学教育活动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最终促进幼儿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敏.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支架行为类型 ——基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质性分析[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0):73-78.
[2]杨薇. "支架理论"在幼儿园"鼓趣"活动中的运用[J].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7,7(4):83-85.
[3]郑晓丽,赖文华,刘根萍,等. 争论式教学支架对学生知识加工的影响——基于翻转课堂的实验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8,24(5):81-91.
[4]何继鹏. 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科学教育幼小衔接策略[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21,22(1):58-63.
[5]王兰. 在支架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J]. 中外交流,2020,27(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