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杭彬鑫   
新时代教育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中学 江苏省张家港市 215600

摘要:2022版新课标的出台,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对于新课标的深入解读有利于教师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施教策略、史观

引言:

2022年4月教育部修订发布了《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新课标顺应核心素养的潮流,回应我国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针对于新课标的变化与解读,历史课堂的理念,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也随之变化。

一、新旧课标的变化与解读

(一)课程目标

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废除了2011版的三维目标,变成了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是对三维目标的具体和深化。从这五个方面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实现育人和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学业质量标准

初中的学业质量标准分为三个层次:1、掌握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史事。在这一层次,需要知道比如事件、人物、现象、成果等;2、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这就是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将古今、中外的史事纵向联系,也可以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横向联系;3、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历史学习从来都不是分散和碎片化的将史事拼凑起来的,而是将基础史事内在反映的潮流、规律、本质、特点、趋势串联起来,从而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这三个方面体现了历史学习的有“点”(具体史事)到“线”(各种联系)再到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和大趋势认识的学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三个方面的学习同时进行,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二、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指导性作用

从内容的重新编排整合和删减中,新课标加强了思想的引导性。对于历史学科,具体而言就是强化了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指导性作用,其中三个史观要格外的重视。

(一)重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导地位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1这个课标性质中提到初中历史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的课程,“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以及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2而与之相关的阶级斗争推动人类历史发展、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的总趋势等就需要学生在长时间的历史学习中有总体把握。需要注意的是五种社会形态不是所有民族所有国家的历史都完整的经历了这五个阶段,但是这个发展总趋势却是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意义。比如在中国古代史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社会形态的理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来解释中国朝代的演进。而在中国近现代史则要求学生在这种由低级到高级的进阶发展训练当中去认识中国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和发展,都是历史发展的选择,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认识我们国家最终选择社会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坚持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学习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4而新课标对此的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体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视野和胸怀,初步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这就使得我们在初中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知识中的体现和承载,巩固文化自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国家情怀,同时具有国际意识和放眼世界的胸怀。

(三)引导学生从全球史观视角把握世界发展。

旧课标世界近代史发展基本一条线索,即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而新课标中增加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两条线索。三条线索并进,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及野蛮性、残酷性和扩张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认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资本主义侵略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从而从欧美中心史的窠臼中跳出来,用全球史观的视角看待历史。

三、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一)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策略,强调知识的结构化处理

大单元是对单元主题进行凝练,再进行结构化处理,建构出大单元的教学框架。

大概念更指向学生的深度,聚焦事实背后最核心的概念,就历史学科而言,就是培养学生对历史规律的把握。

(二)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节

以五大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历史强调了老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向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打造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素养的新式课堂。

(三)利用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是利用跨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外历史进程及其发展特征的总体性把握和比较性认识,并体现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学习的有机结合。

四、小结

新课标的出台让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面临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渗透核心素养?对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李惠军老师说道:“历史教师要有俯瞰历史的高度,纵览历史的宽度,要有跨越时间、空间、领域、视角的眼光。只有这样,对历史的理解才有深度,对历史的解释才有厚度,对历史的情怀才有温度。”5所以,学生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渗透是一项带有探索性的研究和实践,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断领悟,在课堂教学中不懈践行,在教与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将这个长久的命题成为历史课堂教学中闪现璀璨的亮点。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3]2017年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4]习近平2019年7月15日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时的讲话。

[5]李惠军.《大格局与精细化——历史课的境界与学科素养的滋育》【J】.历史教学,2016(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