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

明惠 卢敏 戴汇川   
新时代教育
广东科技学院管理学院 广东东莞 523083

摘要: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中提到新文科建设的面包含文、史、经、管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物流管理作为经管类专业,具有应用性、综合性、交叉性等学科特点,其人才培养注重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而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在跨学科融合方面、培育新型人才方面均显落后与不足。因此,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其在“新文科”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新文科;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2020年11月3日,由我国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指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融合发展[1]。2021年7月30日,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建设研讨会发布了《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新文科建设行动纲领》,明确了物流管理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行动目标、行动原则和行动要点[2]。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新文科建设所倡导的理念、人才培养的使命还存在差距。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如何结合学科特征,改善人才培养现状,促进专业发展,意义重大。

1.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起步晚,1993年才首批招生,但发展迅速,截止到2021年,全国共有525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141所高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并且,在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中,有80%以上的高校是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目前,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整体表现如下:

1.1课程体系基本现状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基本清晰准确,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时,既重理论,也重应用、重实践、求创新。理论课程体系方面,涵括通识类、基础类、专业必修类、专业选修类、实践实训类、创新创业类课程。专业课程方面,许多院校更是对相近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增设了国际物流、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物流、智慧物流、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实践教学方面,依托本科高校的试验基地、实验实训室等场所,围绕课程设计,将实践环节融入至理论教学中或通过集中式的方式开展相关实践教学。同时也借助校外实践基地、校内联合实验室等,以见习、实训、顶岗等方式开展相关实践教学,校企联合培养,许多高校还就此成立相关产业班、创新班。

1.2师资体系基本现状

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的物流教师仍然是来自于研究型大学的博士或硕士,其行业实践应用能力薄弱。基于此,部分高校采取如下方式改善教师实践能力:在招聘时,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提出相关企业工作经验要求,以确保被招聘教师的实践能力。对已入职的教师,一方面会通过相关政策引导教师考取专业相关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成为双师型;另一方面,会通过借助行、企业力量,开展帮扶工作,鼓励教师前往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并校企共享师资力量,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入校开展第二课堂。

1.3其他方面

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还会通过职业能力等级认证、职业能力培训的方式,鼓励学生获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及能力。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物流方案设计大赛、物流仿真设计大赛、采购实践大赛、创新创业挑战赛等,通过大赛案例及企业实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政策、资金、场地方面的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围绕以上“能力培训及技能考证+学科竞赛+创业实践”三种模式,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额能力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

2.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开设物流专业高校数量的不断增长,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存在诸多问题,总结如下:

2.1课程体系设置落后,无法满足时代需求

随着新文科建设要求的提出,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显得十分重要。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已有的课程体系较为传统,即使一些高校积极响应时代变化,将国际物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大数据、物联网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但对于这些课程如何融入、何时融入、怎样融入,教什么、学什么?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对于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岗位需求、时代需求的融合基本处于空白。因此,所设课程并不能真正满足时代需求以及新文科建设需求。

2.2 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形式化

互联网时代,各类教学资源也因此实现了线上互联共享,但作为课堂的主要教学资源—课程教材,在教学内容更新、行业动态、技术发展的体现上仍显滞后。虽然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与企业有合作,校企共享师资及联合教学,但整体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学生信息获取并不及时,且落后。同时,在“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许多老师在课程上能够利用超星等线上平台,结合现代化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但多数课堂设计并未真正落到实处,也无法满足新文科建设需求。

2.3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人才培养效果有待提升

因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方面的不足,以及实践教学方面的不够深入,学生对物流专业的知识学习普遍感觉枯燥,甚至还产生了厌倦心理,认为物流行业起点低、工作辛苦,并且实习普遍要从仓储做起,一些学生还产生了就业逃避心理。学生只看到工作辛苦,而对行业发展前景,自身发展规划及成长通道并不清晰,导致每年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中,物流专业学生就业转行人数居多。

3.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

3.1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重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将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及特色,积极拓展、创新课程思政路径,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素质拓展、课堂教学之中,形成贯穿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毕业要求的全方位的专业思政体系,让思政元素浸润到每个细节。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融入共融互通思想。物流管理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将多学科融合的思想贯穿其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打破学科边界与壁垒,形成更为综合化、立体化、互通互融的专业知识体系。

3.2 完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以及行业需求,在新文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应继续秉承“重基础、强实践、显特色”的教育理念,结合专业特色,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通识类及公共基础课应在符合人才培养路径需求的情况下,调研相关行业、企业在基础能力方面的需求,将这类课程做宽厚的同时,也落实到应用实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在符合知识学习路径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应用型,融入实践及思政元素。专业选修课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保课程符合时代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做到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时,所学皆所需。最后,集中开展的实践实训类、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要与企业深度融合,以实际企业案例或场景为基础,借助相关实训场所、实践基地进行模拟实践。在教学方法上,要深度解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利用各大教学信息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翻转课堂等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科竞赛,以赛促教,校企共享师资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并认可专业发展。

3.3 重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学研融合育人为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明确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行业、企业等社会需求展开深度调研,探索多学科深度融合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并在“思政育人、专业知识学习、科产教融合、创新实践”等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岗位需求、专业特色,与政府、行业、企业等深度合作,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备家国情怀、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位一体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 结论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日渐成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但在新文科背景下,其人才培养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突破原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师资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创新,本文旨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凡,何俊.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7-11.

[2]王任祥.“新商科”背景下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0,32(2):94-99.

项目:1.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1GQN06),“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 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 广东科技学院2021 年度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GKZLGC2021055),融合思政元素的多元共育模式在冷链物流类课程教学中的创新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