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俊显   
新时代教育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文学与教育学院

摘要: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实现,教师作为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其稳定性牵制着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影响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稳定的因素,主要有办园经费紧张,工资待遇难保障;工作强度大,教师职业认同感和社会地位低;待遇差距大,高学历教师向城市和中小学单向流动。

关键词: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稳定性

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以“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为基本导向,要“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普惠性幼儿园的蓬勃发展,也使得更多的人在关注数量的同时,也对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度的教师流动为幼儿园补充新鲜血液,同时对师资结构的完善起到调节作用,但过大规模或过于频繁的教师趋利性流动对学前教育领域的师资建设会产生破坏性影响。在我国农村教育规模庞大,直接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特别是教师队伍的质量、稳定性,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研究者以教师的稳定性为切入点,以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影响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因素,以期寻求一些稳固农村学前教师队伍的对策,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建立一支既专业又稳定的教师队伍。

一、办园经费紧张,工资待遇难保障

办园经费直接影响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运营,而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经费来源主要依托幼儿家长以及少部分财政经费支持。

以陕西省为例,《陕西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及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保教费、住宿费由各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统筹考虑政府投入,根据办园成本、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参考同级同类公办园收费标准,以合同方式确定其最高收费标准,且政府的补助多通过减免租金、补充玩教具和保教生活设施设备、维修改造校舍等渠道支持。[1]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惠性民办园的经费来源,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这也加剧了人才的流失。

学前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决定了政府在成本分配中起着主导地位。而政府投入意愿和投入比例是决定政府分担比例的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欠发达起区,由于政府投入意愿和能力有限,成本分担责任转移至家庭。通常情况下,政府对普惠性民办园更多行使的是监督权,处于管理与放任的衔接处,投入较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财政投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级政府转移支付组成。县级政府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其教育投入和重视程度。

二、班级师资配置不合理,工作强度大,教师职业认同感和社会地位低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年龄较小,需要教师给予生活和学习上的支持和帮助,这使得幼儿教师的工作变得十分的繁琐。工作时间之外,还要备课、更换环创、指导家庭教育,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从实地调研来看,大部分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班额大,班级师资配置未达到“两教一保”的国家标准,没有配备专职的保育员,“一师一班”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无疑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也间接影响保教质量。[2]

另一方面,工资收入和职业地位、重要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虽然教师这一职业在我国受到较高的尊重,但这种尊重更多的指向中小学教师,社会对于农村幼儿园教师,特别是民办幼儿园教师,仍存在一定的偏见,很大一部分家长将其看做“保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性认同度低。较低的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高强度和繁琐的工作性质,加上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临时工”意识,使得许多教师将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当做阶段性跳板,其对从业者的吸引力不断降低。

三、待遇差距大,高学历教师向城市和中小学单向流动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一直都是困扰我国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着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然而生活压力的增大,使得许多毕业生在毕业后首选一二线城市发展,家乡的“有编岗位”成为次选,而没有编制的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成为了许多毕业生的无奈之选,一有机会就会选择收入更高、发展前景更广阔的城市幼儿园,或是工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高的中小学教师岗位。这种单向、无序的流动,是教师个体作为理性人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若不加以干预,将会阻碍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制约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对师资建设产生破坏性影响。

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的税前月工资水平和流动意向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工资待遇上的“弱势”,加剧了这种失衡流动。这种流动总结下来,呈现以下特点:由薄弱幼儿园流向优质园;退出式流动(不再从事学前教育行业)和行业内流动(换到其他幼儿园)比例相当,且骨干教师不稳定性更强;男性教师流动性更高;教师流动呈现年轻化趋势;流动以高学历和新入职教师为主等。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虽然工资待遇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稳定性,但是这种流动主要指向那些已经获取了相应职称、考取了教师资格证、获得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那些专业素质一般、学历和资格证不达标的教师,流动意向并不明显。因此这部分相对稳定的教师群体,整体素质偏低,多是低学历和转岗教师。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财政厅、物价局.关于印发《陕西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及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 [2017-10-18]. http://jyt.shaanxi.gov.cn/news/jiaoyutingwenjian/201712/04/13148.html.

[2]王杰.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甘肃农村幼儿园教师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09(1).

[3]赵忠平,秦玉友.谁更想离开?——机会成本与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意向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6(1).

作者简介:刘俊显,女,汉族,1990年5月,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理论研究,研究生,讲师。

陕西省学前教育研究项目2020年度课题,陕西省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发展研究,YBKT200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