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伍剑云   
新时代教育
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小塘第二幼儿园

摘要: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小学分属不同学段,受传统文化和学制的影响,很多幼儿在入学适应上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成为基础教育的痛点和难点[1]。加上校外培训机构超前培训,部分幼儿园为迎合家长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这些不规范的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影响。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是孩子发展过程中一个重大的转折期,科学的幼小衔接非常重要。笔者针对目前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浅谈其原因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幼小衔接;问题;习惯养成;应对策略

一、幼小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幼儿园与小学之间断层

幼儿园与小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生活安排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很多幼儿园与小学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各自都是闭门造车,两者之间好像搭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断层,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感到难以适应,力不从心,产生厌学等情况出现,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发展。

(二)教师及家长欠缺科学的幼小衔接观

1.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及文化素养参差不齐,部分幼儿园对教师培训不到位,对相关的幼小衔接政策要求没有落实到教师层面,导致其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理解。还有一些幼儿园存在小学化现象,提前教授小学知识,让幼儿学拼音、写字、计算等。

2.家长观念落后。有些家长对幼儿园不提前教授小学的知识不理解,自行到校外“培训机构”上“幼小衔接班”。甚至有些家长在大班下学期就送幼儿到校外“培训机构”接受“幼小衔接班”的集训学习。家长片面的追求知识上的学习意愿比较强烈,认为只要学好了拼音、计算,到小学就可以和语文、数学衔接。但却忽视了超前学习会导致幼儿后续出现自大、后劲不足、不想上学等情况。

(三)注重片面衔接,忽视习惯养成

有部分的家长及幼儿园片面追求知识上的衔接,不重视行为及能力上的衔接。导致很多幼儿进入小学后出现没有时间观念,上学经常迟到;自理能力差,经常丢三落四;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下课后在校园到处乱跑,追逐、打闹;没有基本的卫生意识等等问题。

二、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幼小联合教研机制,搭建幼小双向衔接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幼儿园与小学应该搭建起紧密沟通的桥梁,共同为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建立联合教研机制。

成立幼小教研组。幼儿园与小学共同成立幼小衔接工作小组并定期召开联合教研会议,共同研讨。实行双向融合的课程结构。每学期共同研讨幼小衔接课程的创建,制定科学可行的课程双向融合计划,避免课程建设上的“单向靠拢”所造成的“课程断层”。[3]幼小教师岗位互动。实行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教师每学期相互跟岗措施,了解对方教学方式和生活学习需要,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指导和适应措施。建立幼小结对。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结对,以班级为单位,按学期安排时间进行互访活动。通过建立幼小联合教研机制,为幼小教师搭起互相交流的桥梁,真正把幼小衔接工作落到实处。

(二)转变教师及家长观念,树立正确幼小衔接观

1.端正教师教育观念及提升专业能力素养

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师层面,要充分了解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探索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幼小衔接过渡阶段的方法。”[4]教师是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关键,持有端正的教育观念及理念非常重要。幼小衔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规范教育行为,把入学准备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中,辅助幼儿逐渐做好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的衔接。

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4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产生,与部分家长错误的观念有关。因此,幼儿园要重视幼儿教育理论的宣传,通过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发放调查问卷、微信公众号、访谈等多渠道宣传,以纠正错误的幼儿教育理念,让家长真正认识到幼儿教育的内涵。

(三)全面衔接,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幼儿园指导要点》)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准备为目标,围绕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的内容。[5]意味着幼儿在幼儿园阶段要全面做好入学准备工作。

1.做好身心准备。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积极向上、情绪愉快的精神品质,激发其对小学的生活的向往。例如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去参观,让幼儿感受小学大哥哥大姐姐的担当和关怀,为上小学做好身心准备工作。

2.做好生活准备。教师应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及家园共育对幼儿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6]例如:吃饭时不浪费、自觉叠被子、饭前便后及时洗手、自己整理书包等良好行为习惯。

3.做好社会准备。幼儿进入小学后,是否适应小学新的生活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所以在幼儿园阶段应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交能力,诚实守规,热爱集体和班级,能和同伴友好相处的良好品质。

4.做好学习准备。培养幼儿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及掌握学习技能的能力,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小学、幼儿园最大的不同点是教学方式的差异。要让幼升小的孩子快速适应,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

做好幼小衔接,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是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及教育整体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让我们共同努力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让孩子朝着人生第一个转折点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给幼儿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2021.4.15.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7.2.

[3]樊玉莲;樊冬梅;陈琛.构建幼小衔接联动机制的实践研究[G].上海教育科研.2010(5).

[4]苏晓波.我国“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基于沈阳市皇姑区N所幼儿园及小学的实证调查[G].教育经济与管理.2017.

[5]教育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2021.3.30.

[6]于俊霞.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文学教育.2017(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