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部编版小学语文“预测”单元教学策略浅议
统编教材全面实施以来,一线教师最为关注、努力突破的的,仍然是教材引入的一些特殊单元,如三到六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单元。这样的阅读策略单元,该如何展开教学?本文旨在以三上“预测”为例,浅谈策略单元的教学。
一、“预测”单元的教学价值
“阅读策略”是小学语文一条一以贯之的阅读素养线。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更强调“品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种思想的一种体现。人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读懂了什么,至于学生是怎么读懂的,仍然属于“模模糊糊一大片”。
统编教材力图纠正这种语文学习状况,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更要知道怎样去读。三到六年级逐级编排的四个策略单元——预测、提问、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有目的的阅读,对于促进教师教育观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他们成为更有思维力、审美力的主动的阅读者,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年级 单元 课文 策略名称 相关方法
三年级 三上
第四单元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14*小狗学叫 预测 1.边读边预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2.为了预测得更准确,我读书更仔细了,注意到了更多的细节。
3.我在图书馆里找书看时,会先看标题,猜猜书的大致内容,再决定要不要看这本书。
二、“预测”单元的教学特质
1.梯度安排
教材对预测策略的学习做了有梯度的安排。《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通过旁批提示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预测: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细节,课后练习题呈现了预测的思维过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是两篇不完整的故事,留给了学生更大的预测空间,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边阅读边预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课后练习题指出了预测与故事的发展、结局之间存在的关系,并提示了预测的角度。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总结了预测的价值和意义,提示学生要在课外阅读中自觉运用预测这个策略。
2.策略目标
预测是一种不自觉的阅读心理,教材将这种无意识的阅读心理转化为一种有意识的阅读程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调动已有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参与度,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是阅读的接受者,又是阅读过程中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3.教学旨归
由上可见,策略单元以策略、方法的掌握及自主使用为单元教学的核心目标,同时关注运用策略理解内容的思考过程。策略单元的学习,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有距离的赏析,它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察觉自己进入文本的路径。策略单元的学习,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地实践,课后的同步、长期使用和反馈是落实的关键。
三、“预测”单元有效教学的策略
1.明方法,案例习要诀
策略的学习,首要一环,便是发现这种方法的妙处,进而了解这种方法是什么。思维是有适应性控制的,在安德森的ACT理论中,他强调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陈述性阶段,即了解这一策略是怎样的步骤、角度等;然后才进入其二、三阶段,即策略这一程序性知识的编辑、调整、广泛使用。
师:在你的印象当中,老屋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长胡子,弯着腰,说话没有力气……
这些你们都是根据生活来猜测的。(板:生活)
师:故事中的老屋是什么样的?生读出“老”的感觉。
……
师:小猫遇到了暴风雨,它会如何请求?(生绘声绘色猜测模仿)
师:你们根据课文内容对小猫的语言进行了预测。
师:老屋有什么特点呢?——这个小朋友根据插图进行预测,读。
……
本案例片段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课文案例,通过对认知示范的观摩,逐渐明朗了猜测的角度,使后续学习有法可依。
2.展逻辑,隐性变可视
“预测”这一阅读策略的一大特点,是其完成的隐蔽性。很多想法在学生的心里形成,大家交流的时候多数说的是心理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这个结果是如何而来的。这时,说出思维的过程、在板书上演示思维的推进,将内隐的心理过程外显化,易于习得。
阅读故事《两棵柠檬树》。这个故事前三自然段讲到这两棵树由于主人的偏爱,一棵长得很高,另一棵长得很矮。院子里其他地方的土壤都被泥土覆盖了,只有这两棵树下有一些。几粒玫瑰种子想落在大树下的土壤中,大树拒绝了,它们转而向矮树求助。预测:矮树会答应吗?
生自主推断,在书侧写下了自己的想法,都是“矮树会答应的。”
师:你们是怎么推想出来的呢?
生:第一小节说到“矮树被冷落在花园的一角”,所以他会欢迎玫瑰花种子落在他身边。
生:前文说大树非常高傲,以前我们读过《柳树和枣树》,跟这个故事差不多,那么矮树跟他的性格会相反,矮树会谦虚善良,所以他会同意。
生:主人喜爱大树,如果矮树旁边有了玫瑰花,就会变漂亮,主人也会喜欢矮树的。所以矮树会答应玫瑰种子。
生:大树怕将来玫瑰花抢走他的风头,那么矮树可以让玫瑰花待在自己身边,一起抢大树的风头啊。所以矮树就答应了。
……
师:同学们有的找到了文中潜藏的细节,有的结合了自己读过的类似的故事,作出了自己的预测。有理有据!
预测是根据已知去推断未知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隐、模糊、快速的特点。而这样的过程恰恰是“预测”这一阅读方法习得要达成的目标之一: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年级的学生现状是,预测一个结果不难,难在把自己“怎么想”的,也就是怎么得出预测结果的,把已知的内容的、经验的东西和预测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讲述出来。课上,学生在“运用方法”的环节之后,努力表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表述看出思维运动,同时,又大大促进思维条理性、深刻度的发展。
3.综众言,交互促个性
“预测”的学习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给学生提供了思考、架构的支持,包括提示线索、提供范例、问题反思等。使得学习个体能综合多人的所得,比较、归纳;同时获得自我的提高,生趣、养习。
师:请大家默读《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故事开头。读完来预测一下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注意猜测要合理。(生小组合作。)
随着一阵热烈的交流声停止,学生道:“第一小组”“第二小组”……“我们分享”“我们汇报”
生1:我猜想“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越长越长,湖边钓鱼的人看到了,用手拉了拉,很结实,用它做了鱼线”。
生2:我猜想“正在跳绳的小朋友看到了,用它做了一根跳绳”
生3:还有荡秋千的小朋友看到了,用它来绑秋千。
生4:不光玩耍时有用,一个快迟到的小朋友看到了,用它来做成滑索,滑到学校。
生5:除了小孩子,大人也得到了帮助。工厂的工人看到了,用它来绑货物。
……
生6:我小结,每个同学都发挥想象,让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有各种用途。
本案例中,学习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师生在猜测的广阔空间里,互相帮助,从一到多,从杂乱点状到结构化梳理,促使学生达成共识的同时,也较好地保持了各自程序性知识使用的习惯。
4.用长线,跬步成习惯
语文的阅读内容千差万别,学生从课堂上一个单元的三四篇课文情境中得出步骤方法后,需要投入到另一些完全不同的阅读情境中去使用,根据帕金斯和所罗门的迁移理论——“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从一种情境应用到另一种情境有两种情况,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这种投入使用是一种“高路迁移”。这就要求必须进行长线的、长期的、定期反馈交流式的策略使用,才能帮助学生不断使用策略中,愈发熟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班级共读,定期进行交流反馈。这样的读书活动中,就可以把相应的阅读策略的使用放进去使用。经过不断地练习,帮助学生真正实现所学即所得。
综上所述,“预测”单元及同类策略单元的教学与阅读课教学有本质区别,需遵循其学习的规律,引领学上从纸上谈兵,走向不断提升个体语文素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