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革新
摘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人文学科具有迫切的理论及现实革新诉求。从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革新的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革新不仅应着力于整体理论架构,还应突出与强调基于实践环节生成的具体经验。因此,本文基于齐鲁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革新实践,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新文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全面实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向着应用型方向发展。
关键词:新文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樊丽明指出,“建设新文科就是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提升时代性,加快中国化、国际化进程,引领人文社会科学新发展,从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 ‘人的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1]10显然,新文科的建设思路在于 “因时而制”,即 “随着新科学的发展,人类创造了很多新知识,带来了很多技术突破,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5G技术等,这些不仅与信息学科密切相关,而且与文科联系很近,对文科产生很大的影响。”[2]10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齐鲁理工学院重要的本科专业,也是文科类专业的核心专业之一。长期以来,受专业传统特质影响,逐渐显现出重理论轻实践,各高校间毕业生同质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不准确等现象。在我国高等教育积极推动应用型高校建设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专业革新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重构符合新文科要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首先遵循新文科建设理念,将本专业与相关社会科学学科,如史哲、经管、教育、心理、艺术等进行融合、渗透,与某些自然科学特别是新技术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文文融合、文理交叉的课程结构,构建全新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深入研究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增设哪些课程,停开哪些课程,保留哪些课程等等,重构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齐鲁理工学院以“培养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为办学宗旨,基于OBE理念的“3S”(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产出为中心)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在突出齐鲁文化育人的同时,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文工融合,联动书法、教育等文科专业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汉字硬笔书法》《教育学》等交叉性课程;文理融合,联动理工科专业在通识核心课中开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模块,学生至少修读4学分。
同时,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对接学生将来所从事的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工作,有针对性地设置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发动全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吃透新文科建设精神,更新课堂教学观念,采用各种新鲜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讲究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景:在智慧教室、多媒体教室开展课堂讲授、讨论。在孔子学堂、“三孔”景区、博物馆、图书馆、革命烈士陵园等进行实地教学,拓展课堂内容。
二、按照新文科理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发挥课堂教学的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按照新文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广大教师更新观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在对学生相关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上。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推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化学分制改革,促成学生跨学校选课,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分类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能力是读说听写诸能力的融合,目前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用人单位更注重“写”的能力。5G时代,属于全融媒体时代,用人单位对于“写”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不再停留在报告、总结等传统公文上,已经发展到企事业单位的形象塑造、文化宣传、信息管控等诸多方面,还涉及到现实与虚拟空间。
我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推广MOOC(微课)+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四年不断线”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齐鲁文化古道行”等实践活动,并将课程思政成果外延到学校的“养成教育”育人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通过将齐鲁文化嫁接到思政课教学中,让学生全面了解齐鲁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实地调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相关社会工作能力,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研制符合新文科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方案
在所进行的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提炼出特色鲜明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新文科建设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修订培养方案。充分利用优质的社会、文化、创业资源,推进校企、校地、校所、校校联动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培养与需求的对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本专业根植齐鲁文化丰厚土壤,发挥地处齐鲁文化发源核心区域优势,利用、挖掘齐鲁本土资源,开展“三全育人”和养成教育。一年级开设《齐鲁文化精神》《儒家经典诵读》,让学生全面了解齐鲁文化内涵及价值;二年级开设《齐鲁文化调查》《山东民俗文化概论》,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及实地调研能力;三年级开设《孔子与儒家文化》与《<论语>导读》,培养学生阅读原典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四年级开设《<孟子>导读》与《“三孔”文化内涵解读》,培养学生相关社会工作能力,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已形成“厚植语言文学根基,铺就齐鲁文化底色,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积淀创新创业潜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既体现了齐鲁文化育人特色,又强调了对人才的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语言文学根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动力之源,齐鲁文化底色是其能力发挥的助推剂,实践能力培养是其能力获得的主要途径,创新创业潜能是其能力的进一步升华。
参考文献:
[1]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