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思政”视域下杨善洲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张晓云 茶婉月   
新时代教育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保山 678000

摘要:“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主要从杨善洲精神融入“大思政”视域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中提出践行路径,其次弘扬杨善洲精神是顺应时代也是顺应保山发展的潮流,尤其是身处杨善洲精神发祥地的高校把践行杨善洲精神作为教育指导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思政”视域;思政教育路径;探究

引言:

“大思政”的提出,是对当代思政教育的高度概括和准确定位,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不仅需要树立“大思政”理念,而且需要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方式和载体。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要将思政教育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将本土化的典型榜样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主要从杨善洲精神的内涵、杨善洲精神融入“大思政”视域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出践行路径。

一、杨善洲精神的内涵

杨善洲,保山施甸人,1927年1月出生,生活于贫穷的佃农家庭,曾担任保山地委书记,2010年10月与世长辞。杨善洲一生真正做到了人如其名,“善哉义举,洲绿水清”[ 唐似亮:《大道健行》,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42页。]。他60年如一日,一辈子做善事,身体力行地践行一名党员的服务宗旨,一心只为群众办实事,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操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的学习。杨善洲精神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形成是融合于杨善洲的做官、做人、做事生活中的,一辈子为之浇注而使其长成参天大树。杨善洲精神的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一)做官——无架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杨善洲为官30余载,从不懂何为作秀,何为投机取巧。他在官言官,一辈子热衷于革命事业,一心扑在为促进保山经济发展和解决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上。杨善洲虽然只有几年的私塾生涯,但是他从未放弃过学习,即从实践中学习,这也是他一辈子都喜欢做的事情。头顶竹叶帽,身穿蓝布衫,脚踏草鞋,手持“拐杖”(此拐杖是杨善洲下乡时的测量工具),就是曾保山地委书记的形象。他从不喜欢待在办公室里,总是拿起锄头、镰刀、嫁接工具在田间地头走动,遇到农民栽秧并栽秧,种地并种地。他说过:“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 党的生活杂志社编:《杨善洲箴言》,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页。]。他总能和农民打成一片,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十足一个农民代表,曾还因此闹出许多笑话,因为他实在不像个当官的,也就难怪老百姓会认为他是农民书记。他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替群众解难题,解决群众困难,只要听到哪里的百姓有困难,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往此地,认真思考,与群众一起想尽各种方法,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脱困。遇上百姓无钱买种子,他会掏出自己的腰包,遇上孩子无法读书,他会自掏腰包帮助修建学校这些例子不胜枚举。一桩桩亲民爱民的小事,可谓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也正是这些小事形成了杨善洲淡泊名利、两袖清风的崇高精神。

(二)做人——只奉献:艰苦奋斗、清正廉洁

杨善洲1950年参加工作,1952年入党,直至生命的终结,他60年来,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党员的身份,常以入党誓言警醒自己。因为党的培养和为民的热忱之心,他一辈子以一颗感恩的心报答这份恩情,终身服务于人民群众,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他的人生目标,也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杨善洲说过:“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党的生活杂志社编:《杨善洲箴言》,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4页。]他不止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直到生命的终结才停止革命。杨善洲一辈子没出过国,因为他觉得一个人的出国费可以留下来帮助一大批困难群众,于是他坚决拒绝出国。他1988年退休,本可以享受到昆明养老的高级待遇,但是他主动放弃了,白首不坠青云之志,荒秃的大山更是暮年新的征途,历经千难万险,经过22个春秋终于将大亮山变成一片绿洲,最后还将5.6万亩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无偿转交给了国家,自己却不留半文。他一辈子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直到灯枯油尽所剩的工资还不足一万元,遗言还要“不接礼、不待客、不浪费、不铺张,悄悄地来,悄悄地走”。[ 同上,第10页。]他就是这样如此清廉、不求回报的党员同志。

(三)做事——为群众: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杨善洲刚担任施甸县一把手的时候,施甸一穷二白,满目疮痍,但是他不曾畏惧,从不气馁,他总是能从绝望中看到希望,带领领导干部亲自下乡,搞样板田,蹲点,兴修水利,试点新品种果树、茶叶、稻谷等多种经济作物,一旦试点成功就全部推向群众,并派出专门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种植在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成了“滇西粮仓”的总设计师,还促进了保山经济的发展。杨善洲自始至终都打群众战,总喜欢下乡与农民群众同甘共苦,他为群众钉马掌,打石块,端垛子,背被子等,因此,还被不知情的人叫“老倌”“大爹”,他也不生气,反而乐在其中,这样显得亲近,他愿“俯首甘为孺子牛”。杨善洲一辈子从不以权谋私,他不准自己的孩子坐公家车,却愿意带上农民群众,他帮助解决单位职工的对象、工作、房子问题,却不为老伴和家人办理“农转非”,不为女儿的工作找关系。他对人民群众很慷慨,对自己、家人却是很吝啬。杨善洲退休之际也不曾闲下来,扎进大亮山22年,为当地群众修通道路,架起电,引进水,带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改善贫困面貌。为林场生病职工找医院,找关系,找钱。在大亮山期间,他一直住着油毛毡房,把新建的平房都让给其他人住,他觉得“我这样一个老人,有吃、有穿、有住就行了,和群众比,我有一份工资,已经很好了。”[ 党的生活杂志社编:《杨善洲箴言》,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6-27页。]杨善洲一生心系群众,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关心群众生活,体察群众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为群众排忧解难。

二、杨善洲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大思政”的基本内涵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强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增强弘扬杨善洲精神的学理性、深化课程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保山,是杨善洲的故居,也是杨善洲精神的发祥地。杨善洲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在国家、社会注重弘扬、传承中国精神的今天,杨善洲也一度成为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评价的是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利”评价的也是他,“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干事,以正确的群众观做人”评价的也还是他。[ 中共云南省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党员干部楷模杨善洲》,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6页。]这就掀起了全国学习杨善洲精神的热潮。2010年9月,保山市委也作出决定,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10多年来,保山市始终坚持载体推动,不断把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引向深入。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便称他为“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杨善洲同志是务实清廉、艰苦奋斗的一面镜子,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面镜子。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工作会议,杨善洲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典范,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切实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共产党员政治生活的永恒主题。传承杨善洲精神,符合当下主题教育四个“迫切需要”的释义,大力弘扬杨善洲精神,是对标先进典型,扎实推进学思践悟,发挥干事创业精神气质的迫切要求。在新媒体时代下,中组部推出《践行群众路线的好榜样》系列片,其中重点介绍了杨善洲同志作为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引导广大党员学习先进模范提供了生动教材。中共云南省委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以杨善洲为镜子,以杨善洲精神为动力,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忠诚践行初心使命,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刘辉:《杨善洲精神的红色基因及其弘扬传承研究》,大理大学硕士论文,2021年5月,第1页。]综上,继续弘扬杨善洲精神也是顺应时代、顺应保山发展的潮流,尤其是身处杨善洲精神发祥地的高职院校践行杨善洲精神的内涵、杨善洲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据有现实意义。

三、将杨善洲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践行路径

(一)提炼杨善洲典型故事、案例融入教学,深化课程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思想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各个高校教育工作首要任务和职责,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以人为本”,用杨善洲的“两块基石”和“大山精神、钻石品质”,去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一步探究杨善洲精神的弘扬传承价值,教育引导价值、鞭策激励价值。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大思政”为引领,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高校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力量统一到将杨善洲典型故事、案例与“课程思政”融入上找到契合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要课程进行建设,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

(二)拓展第二课堂,实现全方位育人

第二课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大思政”视域下,进一步完善第二课堂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一是推动杨善洲精神融入第二课堂并行成规范化、常态化的育人。在学习杨善洲方面设立第二课堂考核评价机制,规范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建立扬善洲精神学习园地,在园地中紧紧围绕善洲精神,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点面结合”对学校学生开展“学勤学善思、学艰苦奋斗、学爱与奉献”为主题的杨善洲精神学习讲座,树立基层服务意识。重点组织学生党员以系列教育的形式培养党性修养、理想信念、公仆意识、群众路线、道德品行、清正廉洁、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二是强化杨善洲精神与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做到第一、第二课堂有机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是组织学生参加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寻访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到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现场开展参观、凭吊、宣誓、瞻仰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加深理解、在“身临其境”中接受教育。四是将杨善洲精神融入劳动教育当中,真正使杨善洲精神走入校园,走入课堂,不但要通过理论学习杨善洲精神,还要以实际行动践行杨善洲精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大思政”建设,不断完善“大思政”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大思政”平台建设,积极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发挥各类课程和实践教学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和网络育人平台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将“杨善洲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杨善洲精神”弘扬的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主要的是通过杨善洲的做官、做人、做事的精神品质引导广大学生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秋英. 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路径研究[J]. 大众文艺,2023,(04):106-108.

[2]温纯,龚卫洁. “大思政课”视域下人民立场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23,44(06):228-230.

[3]田瀚. “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4):4-6.

[4]党的生活杂志社编:《杨善洲箴言》,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5]中共云南省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党员干部楷模杨善洲》,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6]刘辉:《杨善洲精神的红色基因及其弘扬传承研究》,大理:大理大学,2021年.

[7]张倩倩:《牢记初心使命传承善洲精神》,《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作者简介:张晓云,女,汉族,1982-12,云南保山人,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副教授职称,本科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