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亨利·摩尔雕塑作品中的孔洞与空间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二十世纪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作品中孔洞运用与雕塑空间的维度体现。文章中首先对艺术空间的界定进行了阐述,海德格尔曾提出,在雕塑艺术中,用雕塑语言表达揭露出空间的本质,用自身的存在证实了雕塑空间的存在意义。随着雕塑艺术的不断发展,诸多雕塑艺术家寻求新的雕塑空间表现形式来表达作品中所需传达的精神情感,孔洞原理随之产生。亨利·摩尔在雕塑作品中正是利用了孔洞形式与雕塑实体的互补融合,把孔洞贯穿整个雕塑体,无处不在的孔洞拓展了他的雕塑作品中的艺术空间,增强了雕塑和观察者与空间、环境之间的沟通,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出他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情感渗透。
关键词:亨利·摩尔 雕塑 雕塑空间 孔洞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use of holes and the dimensional embodiment of sculpture space in the Henry Moore works of the 20th century modern sculpture masters. In this article, the definition of artistic space is first expounded. Martin Heidegger once proposed that in the sculpture art, the essence of space is revealed by the expression of sculpture language, and the existence of sculpture space is verified by its own existence.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ulpture art, many sculptors seek for new forms of sculpture space to express the spirit of works needed to convey emotion, the hole principle then came into being. In his sculptural works, the Henry Moore makes use of the complementary fusion of the orifice form and the sculptural entity, and penetrates the whole body of the sculpture. The ubiquitous orifice expands the artistic space in his sculptural works, it strengthen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culpture and the observer and the space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shows his artistic charm and strong emotion penetration with its unique artistic language.
Keywords: Henry Moore sculpture sculptural space voids
亨利·摩尔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现代雕塑家之一,他的艺术风格打破了古典主义的陈腐、封闭,作品形象既传统又抽象,集古典与现代并存,创作出了独特的空间营造方式,为世界雕塑史奠定了基础。亨利·摩尔在作品中着重突出雕塑的空间感,环绕其作品每一个角度都具有极致的观赏体验,以雕塑本身为主体,在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传达出某种理念,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想要进一步的欣赏和体会亨利·摩尔作品中的深刻内涵还需要深刻的挖掘,在他的作品中,空间作为重中之重,同时空间也制约着很多其他的因素,所以只有精准的了解和掌握他作品中空间艺术,以及对空间要素的运用手法和孔洞的运用技巧才是解读亨利·摩尔作品中深刻内涵的基本途径。
一、空间的认知
(一)空间的概念
在雕塑作品中,对空间的把握视为至关重要的,在现实意义上来讲雕塑是雕塑体与空间的集中体现。在很久以前,海德格尔的文献中写到了“空间化”的界定。海德格尔提出可以在雕塑艺术中更好的展示空间的理念。他认为艺术空间是真正存在的,雕塑艺术以不同形式空间带给观赏人的丰富情感感官体验,进一步的佐证了雕塑空间的事实存在。1
对于空间与雕塑之间的概念,在大家更直观的感受中雕塑是由客观世界的有机物质构成,是大家肉眼能够看得见也摸得着的,雕塑体占据在空间里,空间也促进形体的形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响着。如果没有形体的存在,那么空间也是存在的,正是因为形体在空间中的方式有很多种,所以空间的分类也出现各种的说词。但是不管分类有多么复杂,总归是在视觉上和精神意义上两个方面来引导的。在客观世界中以体量形式出现的这种实际的空间叫做行为空间,反之,非客观世界中可视的空间,也就是说观赏者从雕塑作品中体会和感受到的一种情感真实的空间,引起观者的主观感觉上的空间范畴叫做艺术空间。所以,现代雕塑更多是在实际上的行为空间中探索拓展精神感官上的艺术空间。
(二)雕塑空间的特殊性
雕塑是由形体的转变、起伏占据的三维空间,有体量有外形,真真切切的占据三维空间并且依附于空间而存在。雕塑空间可分为“实空间”和“虚空间”,实空间是说雕塑形体占据的真实的三维空间,观赏者可以通过雕塑的实体的外形、色彩、材质等方面来感知它们,雕塑的形体转动和面与面的转折使雕塑本身呈现出强烈的空间感,环绕雕塑的四周能感受到雕塑利用物质材料所体现出来的生命力,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神情感。雕塑的虚空间是雕塑物质的本体之外的空间,比如雕塑实体的空间或者雕塑作品中的空洞或者凹陷的地方,它仅仅是具有空气的虚空间,是没有实体的空间。雕塑的虚空间与实空间是相互交融、互补、衬托、转化的,并且依附于雕塑的实空间存在的。就像中国画中的留白一样,与之不同点是雕塑的虚空间是真正的空透,没有实际物质上的存在,而绘画中的留白是依附纸面上的。虚空间作为雕塑的一种空间形式,通过雕塑家有取舍的艺术处理,合理的布局虚实空间,不仅能够促进雕塑语言的多元化,更是增强视觉冲击力,使雕塑作品具有极佳的情感表现,观赏者从不同角度欣赏雕塑作品,能够体会到不同的层次感与空间感。亨利·摩尔就是对虚实空间运用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正是因为他对孔洞的研究给予了雕塑新的生命,使得虚空间在雕塑空间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雕塑空间中的虚实运用已然成为当今雕塑艺术家的创作主流,越来越多的雕塑家专注于雕塑空间形式体现的研究。亨利·摩尔在他的雕塑作品创作中所用到的众多雕塑语言和雕塑的多种创新形式的挖掘和探索对后来人研究雕塑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今的雕塑语言已然是多元化的,在二十世纪亨利·摩尔的年代,可以说他是最前卫的艺术家了,他对于雕塑空间艺术的思考和探究以及其雕塑作品的特殊魅力如果放在当下,用现在人们的观念去考量一样没有落伍。
二、孔洞的表现形式
随着雕塑艺术的不断革新,现代社会中的艺术家想要寻找一种形式的语言,能够传达作者对精神空间表达的渴望,所以他们一直在探究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在雕塑作品中更个性化的来表达自己精神情感。雕塑艺术家在虚实空间与雕塑的完美结合中的不断探索,产生了新的雕塑表现手法—孔洞原理。孔洞的运用能够使其与雕塑体产生一种强烈视觉冲击感,在一块石头上打洞却不会降低其空间感,就像悬崖峭壁上面的溶洞一样,反而充满了一种神秘感,往往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孔洞能够更好的将雕塑作品的一面与另一面相连接起来,使其更具三维空间感。亨利·摩尔作品中利用孔洞将雕塑的各个部位串联起来,利用外部空间向内部空间的转化以及虚实空间的交融使他的作品中雕塑空间感更加的丰富,刷新了传统雕塑的艺术理念,根据孔洞的形式变换,多种形式的孔洞体现赋予了雕塑作品无穷的艺术空间。通过孔洞形式表达出来的这种空间能够给观赏者带来某种思想上的浮想联翩,在人的脑海里建立起“海市蜃楼”,从而促使艺术家与观赏者的良好沟通,达到传递精神思想的最佳效果,这无疑说明了孔洞在雕塑作品中的存在意义。可以说孔洞它不只是一种技巧,更是人类精神感官的需要,能够勾起大家对雕塑的探索欲望,感受并融入雕塑艺术中去,深刻的体会雕塑空间中的深刻内涵。
三、亨利·摩尔雕塑作品中的孔洞
亨利·摩尔并不是最先使用的孔洞技巧,他第一次运用孔洞是在1932年,将自己的雕塑作品进行了打洞,而早在他之前有阿尔基本科、杜尚等雕塑家使用了孔洞的形式。但是只有亨利·摩尔把孔洞真正的发挥出独特魅力,将雕塑空间的虚实体现的淋漓尽致,使孔洞在他的作品中成为了标志性的特征,从而打上了自己的标签。但是孔洞与空洞和凹陷等自然形式之间要做一个明确的区分,在雕塑创作中他们之间的形式有很大的区别,空洞与凹陷可能是雕塑体与生俱来的,是自然界的产物,他不是以雕塑家的主观意识创作而改变的形式,所以空洞与凹陷等自然的形式不具有独特的艺术理念。
在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斜倚的人体》中,孔洞的虚空间与雕塑实体的实空间相互互补并相互影响,可以说是孔洞穿透雕塑所形成的空间在一定意义上替换了雕塑本身的实体,让空间更大程度上的融入到雕塑作品当中去。孔洞的形式也绝非随意开洞所形成的,它的形状以及大小等具体的孔洞的形态都是经过亨利·摩尔精心的设计与创作出来的。我们不需要担心这些穿孔会不会影响雕塑整体的重量上带给人的观赏体验,从相对的方向来讲,其反而增强了雕塑作品中的层次,给观赏者带来视觉上耳目一新的感官。
在他另外一幅作品《虚与实》当中,其中的孔洞艺术参考来源于自然,亨利·摩尔一直崇尚原始艺术,他认为非洲艺术是最具原始性的,我们可以在很多摩尔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对原始艺术以及自然的追求。他参考了石头在经过海水的浸泡后表面会出现被侵蚀的质感,在被侵蚀的石头上面会有许多的小凹面甚至是穿透的孔。在森林的树木中也会有一些自然形成大小不一的小孔或者是洞,它们根据树木的表皮由外向内的形式转变过渡,于是亨利·摩尔得到启发创作了该作品。不难看出作品中的孔洞是规则的,孔洞的形状是经过摩尔设计所形成的,由外向内慢慢的看去,孔洞的内壁有多个凹陷处理做的过渡,可以看到多个层面与空间。由孔洞把木块的各个面与块串联在一起,由此产生更强的三维立体空间感。
在作品《斜倚的人像》中,作品的整体呈现效果非常柔和流畅,作品肩背部连绵起伏,具有强烈的冲击感,从作品形态来看,人物的塑造丰满,利用孔洞打开人物雕塑一个相对封闭空间,并揭露雕塑体的内部空间,有助于观赏者观察时将雕塑的一边与另一边相联系,加强了雕塑空间的连贯性。这也就是说摩尔在雕塑作品创作中打破了雕塑体原有完整的有机整体的造型,由外部空间向内部空间的转化。既突显作品的空间层次又增加了空间的维度。
结 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能够了解到亨利·摩尔雕塑作品中的深刻内涵,以及他在世界雕塑史上的巨大贡献,他对于孔洞的空间运用研究达到了极致,开创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这些成就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对自然界观察后的启发,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有机物质,来拓展亨利·摩尔对雕塑形式上的创新,扩大其形式的认知,从自然界中感受空间的形态和有机物生命力,在这探究的过程中收获了孔洞这一雕塑空间形式表现上的灵感感悟。摩尔成功的借助了这些孔洞的雕塑形式把雕塑中的人物因素转化为更多层次的空间形态,从而使得雕塑作品更具空间的连贯性。亨利·摩尔是想通过孔洞来加强雕塑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仅是让观赏者围绕在雕塑周围转,他希望孔洞能够引导人们的视线,从而进入雕塑的内部空间来感受其雕塑空间内的某种精神情感的传递,把人们的视线吸入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哲理性的意蕴上来。
参考文献
[1]金巍.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作品中的空间艺术[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5,(1):7-9.
[2]袁津.亨利·摩尔雕塑看出的空间虚实[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3):55-56.
[3]李建群.生命与自然的探索者——亨利·摩尔[J].美术观察,2000,(12):70-72+47.
[4]滕小松.形而内外:亨利·摩尔的雕塑空间拓新[J].雕塑,2012,(1):40-41.
[5]张月.形式的生命——浅析亨利·摩尔雕塑作品的空间营构[J].明日风尚,2019,(12): 140-141.
[6]韩雪,赵健磊.亨利·摩尔雕塑作品对空间的探索[J].美术文献,2021,(9):24-25.
[7]刘玲玉.雕塑的虚实空间处理与情感意境表达[D].杭州师范大学,2019,3-10.
[8]宋玉成.人·环境·空间:亨利·摩尔的雕塑艺术[J].美术大观,1997,(4):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