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析安徽花鼓灯对宋代队舞的历史继承
摘 要:安徽花鼓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汉族民间舞中具有农耕文化显著代表性的舞种之一,是民间自娱和娱人的重要歌舞形式,也具有南北兼容的淮河流域文化特色。安徽花鼓灯发展至今,受到了许多艺术形式的影响,本文通过其与宋代队舞的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探析它们之间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宋代队舞;舞蹈史
绪论
汉族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在纵向历史与横向地域中分布最广的民族,在适应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各民族的文化,也形成了独特的汉文化。汉族的民间舞蹈就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艺术化地展现汉族的社会生活方式特征,也体现着汉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底蕴。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汉文化也在民族融合交流加深的背景下吸收了许多少数民族的歌舞文化精华,使古代舞蹈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时期,不管是宫廷雅乐还是民间俗乐,都有了广袤的发展空间和丰厚的文化滋养。唐代大曲和宋代队舞便是在这样的土壤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对后世的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于安徽花鼓灯的起源,除了有学术研究追溯的来源外,民间也有许多传说,比较主要的有两种:一种说法源于对大禹治水的歌颂与祭祀,另一种则是为了驱赶山中巨蟒而敲锣打鼓进行的“惊蛟会”。这也是古代舞蹈对于祭祀、纪功、驱邪功能的沿袭。而通过有据可考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安徽花鼓灯的大场形式几乎与宋代队舞一致,所以它们之间的历史渊源对于花鼓灯的传承研习以及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脉络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宋代队舞与舞队
宋代自太祖开始,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大力发展农工商业,使经济形态与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转变,租佃制让农民也可以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和社会身份。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宋代的文化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从统治阶级到民间都有了舞蹈艺术的时代化发展。
(一)队舞
宋代队舞是在唐朝大曲的基础上,配以诗歌、念白等形式,进行分段落表演的宫廷乐舞,主要用于宫廷和官府的宴飨、典礼等场合。队舞有固定的结构程式,大致可分为“三段体”:引子或序曲——铺陈——结尾。队舞中的演员有明确的分工:“竹竿子”又称“参军色”,是手持竹竿指引舞队进场并唱念致辞的角色;“花心”是跳独舞的演员;“四角”是陪衬花心进行表演,在舞台四个方向领舞的演员;“后行”指伴奏的乐队;“勾队”和“放队”是表演前后指挥舞队进场和下场的人。
这种程式化是宋代宫廷乐舞高度规范化的标志。同时,宋代队舞的发展也是宋代舞蹈艺术成为中国舞蹈史一次转折期的标志之一。
(二)舞队
宋代的民间俗乐适应了经济兴盛情况下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出现了“瓦子勾栏”这样的娱乐场所,也是宋代舞蹈商业化和剧场化的标志之一。在这样的社会歌舞文化氛围下,除了勾栏,民间乐舞也在大街小巷和田间村头以不同的形式上演。“舞队”就是进行这些歌舞表演的队伍。民间的舞队也是与宫廷队舞形式对应的俗乐活动,有时宫廷与官府进行演出时,也会命民间舞队加入。当时民间的各种歌舞戏杂技等娱乐活动被统称为“社火”,民间的舞队艺人往往不仅限于歌舞表演,而是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各种形式的演出。与宫廷队舞班子受到政治和时代变迁影响很大不同,民间的舞队往往是以师徒、班底形式生存,有利于对舞蹈的传承。舞队艺人为了提高表演观赏性和吸引力,也会进行绝技的训练,对于民间舞蹈技艺性的发展有很大意义。
二、安徽花鼓灯对宋代队舞和舞队的继承
安徽花鼓灯是淮河流域汉族一种自娱和娱人,并带有竞技性的歌舞艺术形式,因安徽位于中国南北方交界处,所以当地的花鼓灯继承和中和了南方重唱、重体态、纤巧秀丽的特点,以及北方重舞、重技巧、粗犷豪放的特点,形成了独有的艺术形态。它在舞蹈程式、表演、技艺等方面,与宋代宫廷队舞和民间舞队都有相似之处。
(一)程式及形式
安徽花鼓灯中有“伞把子”一角,演员持岔伞道具进行表演,分为文伞和武伞。文伞演员以唱为主,活跃现场气氛,武伞演员则主要作为群舞的指挥。伞把子演员通常需要灵活机智,具有现场编词、即兴歌唱的能力。这与宋代队舞中的“竹竿子”作用类似,都是领舞、指挥、唱念歌词的角色,且手中所持道具也具有相似性。同时,宋代的竹竿子也必须对演出程序十分熟悉,具备调度现场、把控流程、调节氛围的能力,在民间舞队表演中,更是要依据现场观众的需求进行即兴创作。
此外,宋代民间舞队中有“乘肩”形式,流行于南宋时期临安街头,由少女在成人肩头作舞。在宋末元初的杂史《武林旧事》中记载:“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以供贵邸豪家幕次之玩。”南宋词人吴文英也有诗《玉楼春·京市舞女》描绘乘肩舞队表演:“茸茸狸帽遮眉额,金蝉罗剪胡衫窄。乘肩争看小腰身,倦态强随闻鼓笛。问称家在城东陌,欲买千金应不惜。归来困顿怠春眠,犹梦婆娑斜趁拍。”可以看出当时乘肩小女的穿着还保留一些胡人的习俗,在肩上起舞的时候有鼓和笛的伴奏,且舞技精妙,即便舞者在疲倦状态下起舞,也可以让市民争相围观,令作者梦中还在回味。在如今安徽花鼓灯的“盘鼓”技艺中,“上盘鼓”就保留了类似的表演形式。上盘鼓是指女角兰花在男角鼓架子肩上或腰部进行表演,有两层及三层的叠搭方式,称为“二节杠”和“三节杠”
(二)演出场域及时节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一般分为沿途演唱和广场演出。群众在遇到花鼓灯戏班路过时,会有“半路拦歌”的习俗,将烟、茶等放在长凳上拦住戏班去路,并以鞭炮迎接,于是花鼓灯班子就会停在当地进行几段表演,完成表演后群众则会有各式礼物赠予。而在广场进行的演出则相对正式和完整,演出顺序一般为:“上灯场”、“舞岔伞”、“三引场”、“大场”、“小场”、“盘鼓”、“后场戏”等环节。宋代的宫廷队舞也有完整的程式,并通过各个固定角色的引领来完成,不同的曲目程式略有区别,演出场所限于宫廷、官府、贵族阶级的戏台。而在民间舞队的表演中,除去节庆时专设的表演场地,他们也会在市集街头、乡野田间等进行走街串巷的表演,并以此获得商贾官吏的打赏以及普通市民的犒劳。
另外,宋代的宫廷队舞一般用于大型节日的典礼中,而民间舞队也集中在正月进行大型表演,尤其是元宵节前后。宋代吴自牧所著的笔记《梦粱录》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其中对元宵的记载中就提到岁末至正月十五是宫廷和官府与民同乐的节日时期,舞队可以在官府设立的道场中表演,或者走街串巷参与节日欢庆演出,并可以获得官府的犒赏。而近当代的安徽花鼓灯表演,也多集中在正月春节过后至元宵前后,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民众辛劳耕作一年后,可以在农闲时期开展庙会活动,以花鼓灯表演作为一种娱乐和庆祝形式。虽然在当代花鼓灯艺术已经不限于年节可以观看,但是在元宵佳节欣赏花鼓灯已经成为了安徽各地必有的习俗。
三、安徽花鼓灯继承宋代队舞部分艺术特征的原因
首先,中国古代的汉文化与生活方式一致,都受到自然地理的影响。宋代建都汴京,即今开封,当时的颍州属于汴京管辖,而蒙城、颍上两个县在颍州境内,与如今的花鼓灯之乡颍上、怀远、凤台相邻,可以看作汴京的郊县,所以文化风俗自然而然地收到都城的影响。同时,古代经济、政治、文化的传播非常依靠水域交通,涡河是淮河流域的最大支流,它起源于开封,顺流而下到怀远县约300公里,这也为京都文化向淮河流域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汉族传统灯节的发展也为民间舞蹈的传承提供了文化土壤。灯节就是元宵节,始于汉代“祀太一”,即祭祀天地,宋代灯节的时间由太祖定为五夜。灯节受到原始时期火崇拜的影响,在封建社会祭祀的需求中被重视,并逐渐受到道教上元、中元、下元三官赐福华灯遍照于云霄的说法影响,也顺应佛教燃灯敬佛的礼仪,逐渐在汉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宋代时期民间灯节规模盛大,据《武林旧事》记载,临安元宵灯会的舞队表演种类有七十余种。这种灯节普天同庆的民俗延续至今,也让舞队表演随着时代的发展沿袭下来。
结 语
观察如今汉族各地不同的秧歌类型,延续宋代队舞某些艺术特征的不在少数,例如陕北秧歌中领头人被称为“伞头”,舞蹈中需一手持伞,同时与安徽花鼓灯的伞把子类似,也是对秧歌程式极其熟悉的老艺人担当,他们具有极强的即兴编词歌唱、引导表演、活跃气氛的能力;山东鼓子秧歌中,也有“头伞”一角进行表演时的队形指挥,左手持伞,右手持拨锤……
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是对中华文化各个分支的文化传承,我们学习、发扬民间舞蹈,就是对传统民俗的继承、对民族历史的书写、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不论对于舞蹈艺术发展,还是民族志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专著
[1]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1.
[2] 《中国舞蹈史》编写组编.中国舞蹈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3.
[3] 冯双白,茅慧主编.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4] 周密.武林旧事[M].丽水: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二)期刊 论文
[1] 孙超. 安徽花鼓灯的起源[J]. 当代音乐,2017(5):47-48.
[2] 刘金祥.论宋代宫廷与民间的两种歌舞形式——宋代“队舞”与“舞队”考略[J].艺术百家,2006(07):94-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