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析中国古代舞蹈的社会功能
摘 要:“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也。”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舞蹈,通过舞蹈的不同视角,可以了解和认识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经济。通过纵览原始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国舞蹈的表现形态,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探究舞蹈在中国各个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以及当中呈现的舞蹈艺术发展趋势,并以此承袭和发展舞蹈的积极社会价值。
关键词:舞蹈;社会功能;舞蹈史
舞蹈社会功能概念及认识
社会功能是指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所具有的一定的能力、功效和作用。法国哲学家孔德和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最先提出这一概念,以此作为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类比,认为社会是一个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依赖的有机整体,彼此间根据不同的需求,执行不同的社会功能。舞蹈的发展和舞蹈当时存在的社会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舞蹈扮演的功能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不断丰富的过程。
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为物质材料,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在不同时空表达其他艺术难以传达的人的内心深处思想情感。清代末年文学家思想家龚自珍说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所以,中国舞蹈史对于任何中国舞蹈的专业学科来说都尤为重要,舞蹈从业者应以古代舞蹈历史的学习为基础,在当代舞蹈创作中,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立足根,延其外。
在现代中国社会中,舞蹈已经成为了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组成部分。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舞蹈事业欣欣向荣,很大一部分原因都要归功于舞蹈前辈们对于舞蹈历史的研究。任何舞蹈艺术的存在和发展都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去了解舞蹈在不同时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孙颖老师曾在书中提到:“只有通过对历史资料不断地解释,不断地分析,才能解开文献中的真伪虚实。”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发生着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的事件,其中中国舞蹈经历了哪些演变呢?关于古代舞蹈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各位前辈的研究成果下去分析中国每一个时期舞蹈的“美”。舞蹈的“美”包括:不同时期舞蹈美的本质特征、兴起与发展、结构与形态、功能和作用、以及如何创造和欣赏,并在前辈的总结和资料收集中举例论证舞蹈功能完善的宏观过程。
古代社会舞蹈功能的发展史
原始社会
在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将获取生活资料的希望都寄托于神灵。巫师作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在原始社会中有着较高的地位,图腾祭祀活动中,舞蹈成为了他们表现的主要方式。祭祀活动包括:“傩祭”“蜡祭”“雩祭”“祀高禖”等,值得一提的是“祀高禖”(如图)体现了对于生殖繁衍的高度崇拜。人类生息繁衍是为了生命的延续,而生命的延续需要生产资料。同时,原始时期舞蹈还有一些其他形式:例如《阴康氏之乐》是为了强身健体,又如《山海经》记载了刑天舞干戚的斗争精神。因此对于原始人来讲,审美和艺术创造并不是他们跳舞的目的,而是追求生存和发展,具有强烈的功利目的和生命情调。原始舞蹈的美自然体现在舞蹈行为的冲动以及思想,这样美的形式就不是表层的含义,而是像“熊熊耕火的欢聚后留下的点点星火”。
夏商周时期
在古代历史上出现舞蹈分流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夏商周时期。在奴隶社会初期,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娱神乐舞表演开始向娱人的方向转换,舞蹈开始出现了巩固政治阶级以及供君王统治者享乐的功能。《商书》上说:“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上古之时,原为乐舞以祭神,使神而乐之,然后可以降之福。《列女传》提到:“夏桀既弃礼义,求倡优侏儒狎徒,为奇伟之戏。”在夏商时期舞蹈还扮演着一个重要的功能:教化。如:《尚书》里提到:“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在夏商时期乐舞在娱乐祭祀的社会功能下,表演性乐舞出现,需要更多乐舞表演者,同时推动了教育机构的产生,“制礼作乐”在周代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在周代分封制和宗法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为巩固政权,周公整理颁布了“制礼作乐”。所以在周代稳定的社会背景下,乐舞发挥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功能。“礼”、“乐”相互补充,“礼”实际意义在于强调阶级等级,而“乐”就是制约人们欲望情感的媒介,“乐”也就强化了政治色彩。为什么“乐”能达到教化的效果?儒家认为,“乐”能够“治心”,也就是“乐”能激发“礼”中的道德情感,而这一情感是政治社会稳定的前提。《礼记·乐记》中认为:“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乐”由心生,是人心的符号性外化,表征着人心的情感与意志。而“乐”可以作为一种外在表演教化手段,强化人们原初的情感与意志,或者是将“礼”中的情感沿袭,为更多的人接受,从而引导人的情感。随时代进步于发展,旧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礼崩乐坏”后“雅乐”失去了只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职能,民间“俗乐”开始发展起来,所以舞蹈多元化的发展与人类情感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一致的。
秦汉时期
舞蹈表演功能的发展出现在秦汉时期,“雅乐”继续执行娱神娱人、巩固统治的功能。在汉代“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下,帝国文化发展迅速。在汉代的祭祀乐舞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乐舞从自然崇拜到了先民崇拜,乐舞已经很广泛地运用在国家各种祭祀活动中,如《巴渝舞》在东汉时期被高祖用于天子大丧。汉代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政治版图的巨大,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表达推动“俗乐”形成盛大的局面,《风俗通》指出:“以俗为雅,以俗为美”。汉武帝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是新儒学的核心思想,例如很多“舞袖”“盘鼓舞”的表演形式就是新儒学的思想表达媒介。在舞蹈历史进程中,汉代舞蹈推动了舞蹈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舞蹈的“情”与“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空前发展,在夏商周的舞蹈职能和汉代舞蹈形式多样基础上,舞蹈思想及内涵也登上舞蹈史的舞台。在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积淀下,汉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舞蹈开始从单纯的人体动作向风度气质和内涵精神过渡,所以舞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承担起文化交流与寄托情感的职能。阮籍《乐论》中“礼与变俱,乐与时化”的思想揭开展示着乐舞在历史上的发展规律。《白伫舞》表达的男女情爱,《却东西门行》传递的舞蹈表情,《和咏舞》展现的轻柔妙曼....这些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舞蹈表现的精神内容、独立性、表现性态势,为唐代舞蹈“燕乐”体系提供了借鉴。
唐代
在社会的发展与进程中,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文明变得非常丰富。唐代舞蹈艺术在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数百年发展的基础上,各种舞乐交流融合,对外交流频繁,且儒、道、释三教并举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舞蹈形式之多,种类之全,分类之细,前所未有。唐代舞蹈的每一个样态都执行不同的功能。唐代歌舞仅从功能角度看,有民间自娱性歌舞、民间娱人性歌舞、民间娱神性歌舞、宫廷表演性歌舞、宫廷仪式性歌舞等。隋唐时,人们以善舞为荣,舞蹈氛围达到一个峰潮,为后来的舞蹈表演形式多样性提供了坚实基础,舞蹈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消遣方式,促进了外来文化的交流以及像“飞天”这类雕刻艺术的产生,同时诗歌类的文学艺术也发展起来。唐代舞蹈功能主要有三种:其一,张序则《舞中成八卦赋》说到“乐之容,舞为则。导于情,崇于德。”即是唐代舞蹈的思想内容和王道法则;其二,《破阵乐》《法曲》等作品用于歌颂当代统治者的功绩;其三,《国子舞赋》记载“观千千之屡舞,实循循之善诱”,即用乐舞抒发情志,道德教化。
宋元明清
这个时期的舞蹈已经在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中已经具备了多种社会功能性,在宋代重孔重儒的时代背景下,舞蹈已经发展到主要以娱人和教化的功能,出现了文质彬彬的社会风气,舞蹈用以传播维护社会的文化状态,在宋代由于货币的出现,舞蹈成为谋生的工具以开始盛行起来。
宋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舞蹈的功能已经非常完善实用了。宋代队舞、元杂剧、明清戏曲等,都在各种时空中宣传世俗的审美取向。从整个古代史的舞蹈发展来看,舞蹈教育功能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包括劳动教育、战斗狩猎教育、礼仪教育……从历史的研究得出舞蹈从简单的舞以达欢、祭祀祈祷、交流交谊、健身象功、教育过渡到欣赏愉悦、认知世界、宣传教化和抒发情怀。
结语
舞蹈在人类社会中有多种促进作用,因而得以被人们重视,得以发展。它之所以千年不衰,是因为舞蹈文化能促进人类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生活。在当今社会,乐舞文化极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在被延续下来。例如对当代年轻人的思想教育工作,舞蹈这种更为生动灵活的表现形式,相对于单一的文字来说,更利于观赏者接受,并在艺术欣赏中体悟其精神内涵。乐舞文化能体现很多古代礼法观念,由此端正个人品行、丰富自身文化素质修养,进一步到社会风气的形成、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舞蹈作为一种文化,一直以其独特、精彩、丰富多样、的形式带来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专著
[1]隆阴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3]中国舞蹈史编写组.中国舞蹈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孙颖主编.中国汉代舞蹈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