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议“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五年级作业设计与布置的策略
摘 要:为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在“双减”背景下更好地推进数学教学工作,就必须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减负增效”教育理念渗透在各个环节,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完成优质的作业任务,实现学习能力的快速提高。本文将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分析了小学数学五年级作业设计的原则与布置策略,希望通过数学作业的合理布置,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数学课,并积累下丰富的知识经验,更快开始新一轮的学习之旅。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五年级;作业设计与布置;策略
引言
新时代中,合理规划数学作业,做好设计工作和布置工作,稳步提升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让学生主动走进数学的世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充分活跃,具有重要意义。数学作业少而精,有利于学生高效巩固所学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得以在之后的学习活动中大放异彩。数学教师能力强,科学设计并合理布置作业任务,设法满足学生们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新时期的数学教育将特色尽显,受到所有学生的欢迎。
1、“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五年级作业的设计原则
其一,教师应把握应用性原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行作业设计,用数学作业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进行生活实践,从而发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其二,教师应把握层次性原则,以分层设计数学作业的方式,关照到每个层次的学生,不断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和学科成绩的进步[1]。其三,教师应把握多样性原则,不断丰富作业类型,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再以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持续推进教学指导工作,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够快速巩固所学知识,转化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信心探索未知领域,在脱离教师引导后,顺利达成个性化发展和成熟化发展的目标。
2、“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五年级作业的布置策略
2.1提高作业质量
教师应从全局角度出发,了解到每名学生的实际学情,布置作业内容,提高作业质量,便于学生更快发现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牢记重点、难点、关键点后,实现解题能力的稳步提高。比如,在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六章《确定位置》的相关内容时,因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部分学生则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存在错误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就会带领学生们一起回顾所学知识,并重新梳理重要知识点,也会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去讨论确定位置的正确方法,之后加入观察活动,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完成上述作业后,学生们可灵活运用不同方式,处理实际问题,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同时实现合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数学空间观念的发展。
2.2丰富作业类型
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求知欲,希望展开生活化和社会化实践,自行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布置重复性的数学作业,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很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只有丰富了作业类型,增加了数学作业的趣味性,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2]。比如,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章《长方体(一)》内容教学为例,笔者在高质量完成了理论知识的讲学任务后,会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收集长方体实物,仔细观察其特征,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正确认识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空间位置关系”。紧接着,学生需要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体积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更加需要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形成善于交流、乐于合作、敢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2.3实现分层作业
分层布置数学作业,对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快速提高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数学教学实践工作的高效化推进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可谓一举数得[3]。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七章《用方程解决问题》时,笔者针对基础不够扎实、成绩差、数学思维并不活跃的后进生,布置了比较简单的作业任务,他们只需要从一些题目中找出数量关系,讨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即可。而针对成绩好、能力强的中等生及优等生,则会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作业任务,学生们要独立思考方程问题,要去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要正确列出方程组,将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教训分享出来,全程掌握学习自主权,真正意义上脱离教师的帮助,建立自己的学习节奏。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双减”背景下要不断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要结合五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认知发展规律,合理布置数学作业,充分发挥出数学作业的作用,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培育大批高素质人才,揭开素质教育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孔繁晶.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21(08):29-34.
[2]蔡其均.“双减”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探微[J].南北桥,2021(22):85-87.
[3]于海燕.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互动软件,2021(11):439-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