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语文教师过渡语对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摘 要:本文从语文学科的学科作为视角,浅析了语文课中老师的导语对于整堂语文课的影响。其中对导入部分,及语文课中常用导入语进行分析,总结了行之有效的导语类型。在语文课中各个环节的衔接语进行具体课型具体分析。总之,语文课中教师的导入语和衔接语不但要有效,更应该有诗意,有情怀。把学生带入到本科的情景中去。不但实现语文素养的养成,更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关键词:小学语文;过渡语;课堂教学;研究
随着新教材的推行,语文课改也随之而来。现在的语文书,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人文主题。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多彩童年”。其中人文主题是:“感受童年的真善美”。语文要素是两个,分别是: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2.描写身边有特点的人。那么我们的语文课也就有了两个主线。让语文老师能抓到重难点。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引导下。语文课中的导语过渡语也有了指引的方向。下面我就谈谈语文课中教师导语的有效性。
一、你读我诵衔接自然。
你读我诵的读书方式就是师生合作读,像朗诵诗歌分角色读一样。老师把课文内容重新整合,和学生一起诵读。也可以是和本课相关的诗歌,谜语等。这样作为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用课文内容作为过渡语,可以直接导入到你想讲的部分,衔接自然。学生和老师的读也渲染课堂气氛。例如我在讲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0课《肥皂泡》时,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吹肥皂泡的过程,并且组织学生吹吹肥皂泡。然后就用一段你读我诵的文章来衔接到第四段肥皂泡的美。
师:吹起来的肥皂泡很美丽,
生: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师:.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
生: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
师: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
生:这脆弱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凌乱。
在师生你读我诵的过程中直捣黄龙,衔接自然有效,还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达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古诗词渲染语文味
语文课就应该上的有语文味,语文味就体现在各种古诗文和语言运用上。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把古诗文作为语文课的导语,更加吸引孩子的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对古文的爱好。还以我上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0课《肥皂泡》为例。第二课时的导语我就运用了两首诗歌。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孩子们,这两首古诗里啊,藏着两个儿童玩儿的游戏。在古代呀,他们物资匮乏,可是他们的童年也很快乐,请你找一找,在这两首诗里藏着那两个游戏吧。孩子们很容易的找到了“放纸鸢”和“捉黄蝶”这两个游戏。那么同学们,我们冰心先生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喜欢玩儿游戏,他最喜欢玩的游戏是吹肥皂泡,这小小的泡泡经了她的手,她的眼,她的嘴和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更吹出了童年的快乐与希望。今天就让我们去继续来学习第20课肥皂泡,一起追寻冰心先生的足迹,一起和他玩一玩肥皂泡吧,请孩子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20,肥皂泡。这样两首古诗作为导入语,孩子们不但能够了解古诗,而且能够让孩子们了解古代孩子们的游戏,更拉近了与本课的联系,并且导入到本课,冰心先生小时候玩的游戏是吹肥皂泡,那么这两个游戏自然而亲切的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所以用古诗来进行导入课文,还是很有语文味的,能让让语文课很有诗意。
三、巧用关联词课堂小结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让学生不但在人文主题的渲染下得到情感的升华,更应该让孩子们学会语言的运用,一课一得有所收获。那么我们在课堂的结束的时候,应该让孩子们通过整堂课的学习,总结出自己在整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关联词。利用关联词,总结我们这一课所学的语言运用的方法,那么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它却非常有效,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说话能力。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20课《肥皂泡》为例。在这一课副板书上我写着理解课不懂的句子的方法: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结合插图,抓关键词句。主板书:怎么把吹泡泡的过程写清楚,需要按顺序用上先,然后接着这样的词。还有一个就要用上连续的动词,才能把吹泡泡的过程写的完整,并且生动具体。快乐,骄傲和希望作为人文主题的板书写在最中间。我是这样说的:请同学们用上关联词“……不仅……还……”结合板书来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吧。老师这样的导语,目标准确,切入精准。学生可以说,这节课我们不仅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了难懂句子。还学会了把吹泡泡过程写清楚,要按顺序,用上动词写具体。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必须加强自身的语言能力,给学生一个有效的引导,让语文课堂不仅有语文的味道,更有老师静心雕琢的需要,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徐湘燕.“简”语·“趣”语·“巧”语——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过渡语的设计研究[J].学苑教育,2021(26):51-52.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金翔宇,2009年毕业于哈尔滨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并深入研究语文学科。多次获得区市赛课一等奖。其中撰写的论文也获得省市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