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关于藏族舞中“颤膝”动作的审美特征探讨

潘淑婷   
民族文汇·教学与实践
梅州市梅县区第一职业学校 广东 梅州 514000

摘 要:藏族不同的舞蹈类型统一体现的是民族信仰和民族习俗,形成相似的舞蹈规律和舞蹈美学,诸多的因素形成了藏族舞独特的风格。藏族舞的主要特征在其膝盖的屈伸和颤动,特别是藏族舞中“颤膝”这个舞蹈动作,主要训练膝部的屈伸和颤动实现。藏族舞中膝部关节的屈伸的颤动几乎贯穿整个舞蹈体系之中,由膝部关节动作的变化延伸出各样的舞蹈动作使藏族舞更具律动感,将藏族舞的魅力展现。

关键词:藏族舞;颤膝;审美特征

前言

膝部关节在藏族人民的认知中是最灵活的部位,因此藏族人民由膝部关节延伸出了诸多相关的舞蹈动作,膝部关节的运动是藏族舞中最具民族风格特色的动作,具有极高的舞台表现力。藏族舞的精华动作就是膝盖的屈伸,特别是“颤膝”这个动作在藏族舞中独具特色,整个舞蹈的审美核心就在这个动作上,每个曲目的演绎都离不开膝部关节的动作。膝部关节的舞蹈动作使整个舞蹈拥有了灵魂,更加吸引观众。把握好颤膝动作就把握住了藏族舞的核心,本文主要探讨“颤膝”动作的审美特征进行藏族舞的分析。

一、藏族舞中颤膝的重要性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是腿部的膝关节分别连续不断、小而快的弹性动作,有时弹性动作会替换成连绵柔韧的屈伸动作。藏族舞蹈的颤动或屈伸要随着身体的重心移动,移动的同时要带动身体放松的上肢,手臂要随着舞蹈动作自然放松做悠摆。在不同的舞蹈类型中,膝部关节的不同律动决定了舞蹈风格,膝部关节的舞蹈动作可能只是简单的上下屈伸或者颤动,但是它是舞蹈中必不可少的律动。屈伸就是舞蹈动作的黏合剂,它能将上下动作连贯起来,但是它也能完美融合在舞蹈中,贯穿整个舞蹈。

屈伸和颤膝的异同点在膝部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和连绵柔韧的屈伸,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这个“屈”除了要求颤膝外,也包括懈胯,由于这一律动的特点,使藏族民间舞蹈下肢主动,上肢松弛,形成自上而下,欲动先屈的动律特点,从而使舞蹈给人一种飘逸而又沉稳的感觉。

二、颤膝的形成及类型

(一)颤膝动作的形成

颤膝动作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地域环境和民族风情的影响。舞蹈艺术能够反映当地的民族风俗和审美特征,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的不同,形成了各类特色的民族舞蹈。藏族人民的舞蹈由其居住高原地势、气候寒冷,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色决定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在高原地区,藏族人民时常需要翻越高山,锻炼了他们灵活的双腿,受到寒冷气候的影响,膝关节肌肉紧张,导致藏族人民的膝部关节常年弯曲[1]。藏族人民在寒冷的气候下也阻挡不了他们喜爱歌舞的风俗,在诸多活动中都离不开歌舞。载歌载舞的劳作形式能够将动作舒展,缓解疲劳。并且在劳作中舞蹈动作多以下肢动作为主,因此影响了其膝盖的屈伸和颤动动律,膝盖的颤动增加了舞蹈的表现力,增加了舞蹈的灵活性,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因此,颤膝是藏族舞中的核心动作。

颤膝动律一定程度上是由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决定的。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朝拜是藏族人民常有的宗教信仰活动,而朝拜这一动作少不了磕头,这也就需要运用到他们的膝部关节,膝部关节的应用在藏族人民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早年间,藏族人民是一个受到压迫的民族,这也导致了他们在之前的生活中一直是弯腰、屈膝的形态,加上藏族人民生活的屋子都较为低矮,这也必须常年屈膝、驼背。藏族人民对人的热情、宗教信仰、常年生活环境等特征,造就了藏族人民的常年使用膝部关节的习惯。

(二)颤膝的类型

颤膝主要分为硬颤膝、软颤膝、碎颤膝[2]。硬颤膝是上半身随着膝部关节的上下颤动起伏变化,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是由两膝的共同颤动实现的舞蹈内容的传递。硬颤膝主要表现在它的顿感,能够表达强烈的情感和表现力。硬颤膝的应用大多搭配着舞蹈演员的踩步、交叉步等动作,强烈的律动感由此表现,形成和谐的运动感。软颤膝主要要求舞蹈演员的柔韧性,区别于硬颤膝,软颤膝是在力量感的基础上加上柔软,以线性动作表现出舞蹈的绵延不绝,所表达的情感也有强烈转变为柔性、流畅,表现出舞蹈的恣意,展现了身体的内在活力。碎颤膝主要应用在藏族舞蹈的踢踏舞中,以高频率、快节奏的形式表现,主要是在膝盖放松下的弹性运动。碎颤膝随着舞蹈音乐进行脚步踏点,在小而碎、大而有力,绵延不断、深沉的形式展现舞蹈动作相互交接的审美感官。

三、颤膝的审美特征

(一)韧性美

藏族舞蹈的舞蹈风格以其深稳大气展现在观众面前,膝部关节充满韧性的动感,以舞蹈的松弛和延伸的控制能力,能够将藏族舞的内在气质和风格特点展现。在藏族舞中,不仅拥有快速激烈的踢踏舞,还有绵长抒情的弦子,但是不论是哪种舞蹈风格的舞蹈,都离不开对于膝部关节的韧性控制,膝部关节就是一根充满韧性和弹性的弹簧,要将整个弹性和韧性贯穿在舞蹈之中,然后通过膝部关节的融合带动全身的动作,使整个舞蹈都富有膝部动作的弹性美和韧性美,给观众展现大气深沉的舞蹈风格。要表现出膝部关节的韧性美,需要将膝盖放松,在放松的状态下找寻拉伸的韧性,表现膝部关节上下屈伸的节奏平均,将力量和韧性结合,进而表现藏族舞蹈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舞蹈韵味。

(二)控制美

不同的舞蹈和不同的体态表现控制力的方式都是通过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在藏族舞的踢踏舞中,以下肢动作为主的舞蹈并且下肢活动中以颤动为核心动作,将膝部关节的颤动贯穿整个舞蹈。以平均性、节奏性的颤动,使得膝部关节能够拥有高度的控制和韧性,同时将下肢的肌肉和韧带都得到了拉伸。在舞蹈过程中能够实现“头顶一碗酒,跳而不洒出”的状态[3],这就展现了颤膝动作的控制美,展现了对于膝部关节的高度控制力。弦子中的柔颤将含胸、颤膝以及长袖的动作以韧性的形式展现出柔美的颤动,这是在表现了韧性美的同时,展现了对于膝部关节的控制,平均的节奏、膝部关节充满柔美的颤动展现弦子轻柔的舞蹈特点,以连绵不断的颤膝带动舞步展现地域舞蹈特色。

(三)韵律美

藏族舞中大部分都隐藏着“颤”律,各个舞种相互影响。虽然各个舞种之间有着幅度大小、频率快慢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有着颤膝的训练,“颤”贯穿了整个藏族舞蹈,是藏族舞蹈的顶梁柱,能够集中表现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和舞蹈韵律。在小颤、大颤、硬颤、软颤不同类型的颤膝类型,完美衔接舞蹈中的舞步和动作链接,同时也是能够协调上肢和下肢的重点,这些都体现了颤膝这个舞蹈动作的韵律美。踢踏舞中碎小、有力的碎颤,以幅度小、频率快的颤动模式,展现舞步的变化和丰富的节奏感,与音乐节奏的相互协调,展现音乐和舞蹈的融合以及韵律。

藏族舞中的颤膝动作贯穿在整个藏族舞中,区别于其他民族舞中颤膝的地位,保证了藏族舞中颤膝的核心地位;在体态特征上,藏族舞的上半身松弛有度,直接表现出藏族人民在解放前长期受到压迫的生活状况,藏族舞膝部关节放松、连续、绵延的小而快的颤动中表现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情。颤膝需要掌握好节奏力度,确保舞蹈动作的均衡和颤动的匀称。膝部关节的颤动增加了藏族舞的律动感和美感,彰显藏族舞独特的韵味。颤膝的动作处于微蹲状态,管控好下肢的腿部肌肉,使其保持紧张状态,以连续性的颤动舒缓紧迫感和僵化感,具备膝部关节的颤动表现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和魅力。

四、颤膝实际运用

颤膝在表演性圆圈舞和集体自娱性圆圈舞中有着不同的运用形式。表演性圆圈舞在藏族舞中称为“卓”,包括了男子鼓舞《卓谐》《热巴卓》等,在解放后将《热巴卓》编创成《草原上的热巴》。在现代社会,最常见最流行的踢踏舞应属男子《踢踏舞》。踢踏舞在藏语中被称为“谐卓”,在踢踏舞中主要由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和第三基本步等构成。第一基本步需要配合颤膝的动律完成,伴随小颤完成,是冈哒加全脚踏地,也就是脚掌转化为全脚掌踏地;第二基本步时在第一基本步的基础上向左走,将踏地转为跺地,然后向右走。在走路时,膝部关节是运动的,这时就需要配合颤膝完成;而第三基本步更加需要运用到膝部关节的灵活性,在踢踏舞中对于膝部关节的伤害挺大的,因此要保持膝盖的松弛配合颤膝才能更好地保护膝盖。在踢踏舞的各类舞步中,每个动作都伴随着一次颤膝。集体自娱性圆圈舞主要以《弦子》介绍,而《弦子》又分为芒康弦子和巴塘弦子,前者的基本动作有拖步,后者主要是三步一撩、一步一靠。前者的基本动作是在脚步不离开地面的基础上,配合着柔颤;后者基本动作是两次平踏加一次跺地顺势撩腿,前三步都伴随三次颤膝,第四拍主要做颤膝动律。颤膝的实际运用更能从舞蹈中表现美感,展现审美特征。

五、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各种各样的民族,这些民族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底蕴等多种因素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并流传至今。藏族一个长期居住于青藏高原之上的民族,他们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舞蹈。在藏族舞蹈中形体动作与韵律的协调配合是藏族舞蹈最具有特色的一点,“颤膝”这一动作是藏族舞蹈的标志,贯穿着舞蹈的始终,并且“颤膝”这一动作展示出了藏族舞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特征,这是由于藏族独特的审美特征所导致的。“颤膝”在不同民族舞蹈中有着不同的颤动频率,并发挥着不同的舞蹈意义。在藏族舞蹈中“颤膝”这一动作能够充分生动形象地展示人民的生活,是舞蹈表现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刘子歆.试论藏族舞中“颤膝”动作的审美特征[J].读书文摘,2017(02):41-42.

[2]杨靖明.论颤膝在藏族舞中的重要性[J].艺术品鉴,2018(32):355-356.

[3]张铭宴,黄敏学.论藏族舞蹈中颤膝的美学特征与教学训练[J].艺术大观,2020(12):88-8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