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斯巴达式教育和雅典式教育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彭蔚蔚   
教育科研文摘
齐鲁理工学院 273100

摘要:孩子,是国家的花朵,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否,关系到一个国家建设的兴衰成败。本文在论述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对培养孩子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问题:当今的我们,是要培养斯巴达式教育的孩子?还是雅典式教育的孩子?分析二者的时代背景,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层层论述,逐步探讨,联系我国教育的实际,引出新的教育要求和任务措施,落脚到新问题的解决,我们要培养新时期、新环境、新要求的新式孩子。

关键词:斯巴达式教育;雅典式教育;我国教育

时势造英雄。古希腊文明的土壤上造就出了两个不朽的教育神话——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在古希腊的历史岁月中,他们的教育堪称教育的典范,他们的教育深深影响着当时的孩子,影响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回归当代,这两种教育形式对如今我们的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培养斯巴达式教育的孩子?还是雅典式教育的孩子?还是其他类型的孩子呢?值得我们深思。

斯巴达是公元前8世纪左右建立的古希腊奴隶制最大城邦国之一,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斯巴达人把教育看作最重要的国家职能和社会职能,以培养凶悍的军士为主要目标,注意培养勇敢、坚韧性和爱国主义精神,实施体育与军事训练,注意女子教育。这在当时是成功的。同时,作为一种古典的教育方式,即斯巴达式的教育,不仅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而且对后世西方教育的某些方面(如英国的寄宿学校和公学等)都具有明显的影响。但是,斯巴达教育的性质是野蛮的、落后的,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内容是片面的。

雅典是公元前 8世纪左右建立的古希腊奴隶制城邦之一。和谐教育是古雅典教育的核心理念,其根本宗旨在于公民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包括受教育者身心的内部和谐,也包括教育条件的外部和谐,即培养目标上的和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和谐、办学形式上的和谐,同时,也注意到了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统一。它把国家的意志与青少年的内在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了;它使人的才能、倾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雅典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在公元前4世纪通过亚历山大帝国的政治威力而广泛流传,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和谐教育作为古雅典文化的结晶,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着重大启示和借鉴作用。但是,雅典教育表现出对教师漠视的态度,教师地位以及待遇等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这成为雅典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对于雅典教育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我国是在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本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建立起来的。现代以来,中国社会最大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形成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有着特殊的任务目标,同时需要有特殊的措施以及方法去执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应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借鉴斯巴达的教育和雅典的教育思想及方式方法,从我国教育的现状和实质出发,真正做到一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努力,全心全意为教育服务。切合实际,符合时代主题,培养出适应当今国际以及国内社会发展进程的,具有全球潮流,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新时期、新环境、新要求的新式孩子。

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像斯巴达式教育的孩子一样,绝对忠于国家,体格强壮。为此,我们的教育需要贯彻国家办学的方针政策,重视女子教育,不要野蛮化;我们的学校需要文明办学,公平对待学生,尊重每一位教职员工;我们的教师要文明教学,不体罚辱骂学生,随时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文明素质。

我们需要培养雅典式教育的孩子,做到身心和谐发展。第一,重视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第二,鼓励私人办学,发展民办教育;第三,提高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尊重教师的人格,把教师作为学校活动的主导地位,正确对待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切实保障教师的权益;第四,注意社会公平,不搞职业歧视,地域歧视,城乡歧视,职称歧视,地位歧视以及男女歧视等特殊对待。

总之,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式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国家办学,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文明开放、改革创新、和谐发展的多层次,多类别的教育。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孩子的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孩子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前途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苏振兴.论古希腊教育文化[J].历史教学,2004,65.

[2]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修订本(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6.

[3]滕大春.外国教育通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148.

[4]袁振国.对峙与融合——20世纪的教育与改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252.

[5]课题组. 改革开放30 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2、275.

[6]徐辉,等. 解放思想更新思路加快教育发展[J ].教育研究,2008,(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