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
摘 要:我国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千万级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心理帮扶至关重要。通过运用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力量,引导留守儿童更好学习与生活,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矫正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行为疏导
引言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无论是从他们自身的发展考虑,还是从社会的发展考虑,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十分值得教师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关系重大,是否能将这些问题显著地解决,关系到社会中数以万计的二胎心理健康,也关系到他们的家庭幸福、社会稳定。这就需要全社会多方携手,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协调合作,有效保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1.1亲情缺失引起自卑心理
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与亲生父母聚少离多,也有许多孩子的父母为生计被迫放弃每年返乡的机会,很长时间才回家一次,这就导致幼儿在小时候缺乏对父母的概念。幼儿不仅是缺失了父母的管教,更是缺少了成长中该有的关怀,许多心理安慰无法得到满足,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父母陪伴的缺失就会严重造成孩子的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会对外界环境产生自卑感、疏离感,不愿主动融入他人。
1.2思想道德教育缺乏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长期没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他们没有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引导与帮助,缺少父母在情感上给予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偏颇的思想认识,心理发展水平较低,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甚至出现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独、胆怯、自我封闭等不良状况。在逐步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时,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与纠正。
1.3家庭教育环境缺失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常是祖辈,老年人的文化素质偏低,基本不能辅导孩子的作业,更没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缺失。不仅如此,很多孩子看到父母在外长期打工同样可以生活,给孩子造成了读不读书都一样的错误认识。也有少数文化程度偏低的父母认为孩子只要能识字能写自己的名字即可,长大了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同样能挣钱。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这都是影响家庭教育环境的因素之一。
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措施
2.1营造关爱氛围
第一,学校需要逐渐淡化应试教育,加强德育工作。倡导各学科教师在完成各科教学的同时,大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设立留守儿童咨询室,完善心理咨询室配备,供留守儿童发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第二,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逐步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学校要利用橱窗、宣传栏、学习园地等教育阵地,进行安全、法制等方面的教育,规范留守儿童的行为,促使他们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三,政府要花大力气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关闭校园周边网吧、游戏机室,整顿网吧管理,杜绝未成年人进入,防止色情暴力等低俗文化或网络游戏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
2.2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由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自然会奔向经济发达、薪资待遇高的地区,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因此,政府应当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等,更好减小或者消除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差距。政府要建立与完善公共服务部门,招聘心理专家与志愿者,去学校与下乡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科学的心理帮扶。
2.3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儿童的性格与心理养成与他们的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家庭中得不到关心和爱护的儿童往往在性格上有一定的缺陷。然而,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隔代监护已成常态。留守儿童很可能会在心理上无法接受父母外出务工而将自己交给老一辈教育,在日常也无法对父母诉说自己的心理需求,因而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这层隔阂使留守儿童陷入孤独无助,自我封闭的境地,以至于他们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教师应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从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家校合作的桥梁,联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特别是在当下信息技术发达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建议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通过电话或者网络与儿童进行联系,了解儿童的日常生活与心理需求。如此,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从而消除与父母之间的隔阂。
2.4重视学校层面管理
学校需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实行农村留守儿童建档,记录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及时调查摸底,定期随访追踪,逐一记录归档,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条理、有计划、有效果。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通识课程普遍开展,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分类开展,同时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学业规划、家庭相处等教学内容有机串联。
2.5构建立体教育体系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面都应该扛起自己的责任。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社会原因,必须建立立体的教育体系,才能发挥教育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校共育的关键成员之一。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该充分利用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引导,特别要通过情感的沟通来对孩子进行关怀。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纠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课程层面,保证每个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纠正。
结语
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大特殊群体。因此,需要研究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探索适宜的解决路径,及时采取干预对策,使留守儿童能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秉持尽职尽责的职业观和教育观,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更多的有效策略,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暖友爱的成长环境,守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2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