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只有八十余字,却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整体语言利落却极具有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中的典范。全文作者运用抒情、记叙、描写等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创设了一个空明皎洁的夜晚,再邀心有灵犀的好友一同夜游,好不惬意悠闲。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较少接触这种游记散文,但能自己对诗文进行初步的鉴赏,同时学生也学过很多苏轼的诗词,对苏轼的豁达心境也有基本了解,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苏轼这一个诗人,所以学起来会更加容易。但学生还不能自己独立对这种游记散文进行全面鉴赏,需要方法指引。
三、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大意,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叙事和写景方法,理解作者是如何写景抒情的,并掌握这一表现方法。
3.品味作者的情感,学习诗人豁达乐观,胸怀天下的胸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体味其中的意境。
2.难点:感受到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并能理解体会。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①说到苏轼,大家可能会首先想到东坡肉,那你们印象里的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思考,积极分享他眼中的苏轼。
2.苏轼是有政治抱负和心怀百姓的人,同时他还擅长诗词歌赋,但他被贬过四次,而且一次比一次远,我们也能从他被贬的经历中看出他的豁达心境和他对美食的热爱。
PPT展示苏轼的个人简介和《记承天寺夜游》的创作背景。
老师:了解过苏轼后,我们再来看今天这一篇45岁的苏轼写于第一次被贬黄州期间作的游记散文。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对文章风格和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定位,便于理解内容大意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合作交流,熟知内容。
1.初读课文,基础感知。
(1)给3分钟时间初读课文,读准读音、找准节奏、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2)播放录音,学生跟读再划分节奏。
(3)请学生跟着注释翻译原文。
(4)教师提示重要词语: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盖:原来
【设计意图】初步识读文章,将字词、大意、朗读等内容和学生一起将其吃透,这是学习散文的第一步。
2.再读课文,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每6位同学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何要夜游?
②为什么作者要找个伴一起夜游?
③作者和好友一起寺庭赏月,见到了何种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合作探讨问题,可以形成她们对诗词的初步认识,也能让她们在合作中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品读课文,探究心境
(1)请同学说一说他最喜欢的句子,并进行品读。
(2)品读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从“念无与为乐”可以隐约看出作者有些知音稀少的遗憾,但寻张怀民又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知音关系。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探究“闲人”的含义)(空闲?闲置?悠闲?闲情逸致?)
考虑作者被贬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但自己能因为闲,而和好友欣赏到如此美景,也蕴含着他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③悟读课文,理解感情
想想作者想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赏月的愉悦、政治不得意的失落、自我排遣的豁达乐观
学生思考,并分别请同学回答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从句子感知中,进一步对课文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赏析诗句的能力。
(三)诵读课文,小结主旨
学生再次读背课文
教师:《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作者欣然与好友赏月游庭,并对对庭中月色进行生动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对文章主旨大意进行概括,让同学们再读一遍仔细感悟作者传达的韵味。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并背诵。
2.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寻友赏月
写景(描写):月色竹柏
抒情、议论:旷达胸怀
六、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的景色描写和作者的心境体会是课文重点,第一环节用苏轼本人的介绍和大家对苏轼的印象来开头,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具体教学中由浅入深地分析课文,层层递进,使学生能从多角度进行赏析,最后让学生体会苏轼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整体设计有序推进,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以及他们的上课体验,但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多有趣的互动,这是需要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