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群文阅读对培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增益作用

梁日朗   
基教中学版
广东省遂溪县大成中学 52430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群文阅读作为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一种新颖形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被逐步落实于一线课堂教学,群文阅读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例析群文阅读对培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增益作用。

关键词:群文阅读;核心素养;增益作用

所谓的“群文阅读”指的是师生以一个或者多个议题为核心,然后甄选一组相近的文本,在议题引领下开展阅读学习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它避免了以往我们单篇阅读教学所呈现的单一性特点,避免造成对阅读文本的过度肢解。群文阅读使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阅读能力,解决阅读碎片化、低效化、无效化的问题,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致,从而逐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进步。

一、群文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指的是学生通过参与各项语言实践活动,积累、整理、汇总得出的汉字语言特点及其汉字使用规律,进而能够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使用汉字语言展开畅通交流的能力。

首先,语言的积累尤为关键,是语言运用的前提条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依托必修上册的“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这个任务群的学习外。教师对学生开展相应的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更丰富具体的语言情境中,高效地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譬如,教师在讲解荀子《劝学》文言虚词的含意及用法时,可以和韩愈的《师说》进行群文教学,这两篇文言文“而”、“之”、“于”出现的频率较高,义项较多,且词义在两篇文章中亦有异同。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对其词义进行归纳比较,梳理和整合出更系统全面的文言虚词用法,构建自己的语言知识库,如此一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积累不再蜻蜓点水碎片化,学生积累语言的信心也得到增强。

其次,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特点,并学会灵活运用,成为此核心素养的终极目的。在对李煜的《虞美人》和贺铸的《青玉案》进行群文教学时,《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和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运用了设问、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自问自答,分别把愁比作春江水和烟草、风絮、黄梅雨,把抽象的愁绪具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象,以此来表明词人自己的愁绪之多。通过群文教学,帮助学生强化有关愁绪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能够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我情感。

二、群文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

基于实际情况分析,“思维发展与提升”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知识期间,通过使用语言,逐步强化自身的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创造思维,继而促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将思维活动融入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可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比如,在《鸿门宴》教学时可以选取课外文章《项羽之死》进行群文阅读,教师设置议题“项羽的形象特点”。《鸿门宴》中项羽骄傲自大、自矜功伐、率直粗犷、优柔寡断、不善用人;《项羽之死》中项羽侠骨柔情、多愁善感、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直率轻信、勇猛自负。学生在了解文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分组交流合作等方式,对历史人物形象进行多元化解读,领悟项羽内在品格既有可取的一面,又有不可取之处,进而深化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知,提升辩证思维思维能力。

三、群文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对于高中语文课程而言,“审美鉴赏与创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通过参与审美体验、学习反馈、评价等活动,逐步养成积极的审美意识、阳光乐观的审美品味、鉴赏能力,并在期间慢慢掌握美的表达方法与创造方法。其包括三个方面:感受与体验、欣赏与评价、表现和创造。语文阅读为初步获取对美的感受与体验提供了滋养土壤,而群文阅读则为美的欣赏与评价架设了高准平台。教师在选取《荷花淀》和《党费》进行群文阅读时,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水生嫂和黄新的形象特点,初步获得形象美的感受与体验,接着结合小说具体内容,探究作品中两位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分析人物形象有何异同,如水生嫂、黄新的相同点:刚柔相济、夫妻之情、家国之爱、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农民的觉醒。不同点: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又具有抗日根据地妇女进步的特点;黄新对党赤诚的奉献精神、大义凛然的爱憎之情、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党性与人性交织的革命情。在此过程中,欣赏与评价主人公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起到以美育人,丰富精神的作用,也为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打下坚实基础。

四、群文阅读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对于高中生来讲,“文化传承与理解”指的是学生本身在学习语文知识时,通过落实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以及对不同民族和区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实现学生自我文化素养的提升,这样则可助推学生文化自信的提高,让学生能够更加热爱汉字语言文化,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进步。语文学科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群文阅读在大量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从文本中得到独到见解,受到熏陶和启迪,并能对人生价值有所思考,增强文化自信。比如教师以“家国情怀”为议题,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和《别了,“不列颠尼亚”》做群文阅读,让学生感受那段跨越不同时空、振奋人心的历史时刻。在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伟人毛泽东同志自信豪迈,铿锵有力地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1997 年 6 月 30日至7 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徐徐升起。这两个鼓舞人心的场面,挖掘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能够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理想。

五、结语

教师在群文教学过程中,准确领悟语文素养的内涵与价值,并以此为课程教学目标,选择正确的1+X文本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让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5.

[2]谭丽娅.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9):16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