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摘要: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对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兴趣,以及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简单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操作;知识构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小学数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下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学生探索新知识和获得数学经验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改背景下逐步引起教师的重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相结合,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小学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和定律等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小学生而言,理解、学习及掌握具有较大的难度,久而久之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性,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将有利于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猜想、探索和验证等系列学习过程,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愉悦的感受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思维和数学经验的积累是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而建立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的展开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经验,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在课堂教学中,为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效率,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探究成果的分享,使学生能相互监督提醒,一般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以小组分工协作的形式展开,从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养成团队协作习惯,有利于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佳途径,数学课堂中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将课堂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化被动接受灌输式的、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学习为自主性动手实践,在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的操作过程中提出相应的启发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调动学生发散思维去加以思考,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答案、验证答案。充分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和自主发现,并以此作为提升学生实践有效性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切入点,从根本上而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小学数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展开体验式动手实践操作

教师在教学中须重视数学活动感性经验的积累过程,适度增加开展与教学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增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特别是体验式动手实践操作的环节,从而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感悟和内化。在“认识周长”一课教学时,笔者通过在课堂中渗透“数学结合”思想,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周长的本质。笔者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提供每个小组若干等长的绳子,让每组学生上台领取一组绳子后,将绳子围绕成一个形状封闭的如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引导学生测量和计算出所围成图形的周长。在课堂后半段时间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如何测量和计算所围的图形周长?”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数学结合思想将周长的“形”与“数”融合,并区分清楚二者的区别,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于“周长”这一概念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他们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感性经验。

(二)开展合作交流的实践活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法,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人数相同的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让小组内的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利用教学工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有效加深学生对这节课中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数学思维潜能的开发。又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时,教师如果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给学生讲解课本理论知识,学生就很难真正掌握这节课的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动手实践操作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柱或者圆锥体。

(三)开展探索性动手实践操作

在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须通过开展探索性动手实践操作以培养学生对于抽象概念和逻辑能力的认知,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的引导学生完成分析、解决问题,掌握相关技巧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工具播放视频,展示世界各国车轮的考古图片及其发展历史,其中设置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车轮为什么没有方形?车轮制作选择圆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猜想、探索、对比和说理解释等环节,充分发散学生思维理解和掌握“圆”的基本性质。在学生发言中可以明显发现学生对于问题的解释停留于方形车轮的棱角会引起颠簸,难以触及“圆”的特性。笔者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的同时,要求学生以圆规等工具画圆和测量圆的半径,并以说理的方式说明发现的问题及原因。最后笔者总结车轮做成圆形的原因在于车轴到地面的距离保持不变以保证行驶平稳这一“圆”的特性。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在循循善诱中实现学生对于圆的认识从表象到本质的升华,从而完成数学活动思维性经验的积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且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兴趣,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梅.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20(10):120-121.

[2]杨艳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分析[J].华夏教师,2019(33):63.

[3]李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分析[J].求知导刊,2019(34):18-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