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论《红楼梦》中“女娲补天”神话的功能及意涵
摘要:《红楼梦》这部被称为中国社会“百科全书”的古典小说历来都被学者们作为重点研究和解读的对象;其中关于神话的描写和叙述部分也是被谈论得很多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作者曹雪芹对神话的创新改造、补天石的象征意义以及“玉”与“石”的关系三个方面论述《红楼梦》中的“女娲补天”这一传说在小说中的功能与内涵。
关键词:神话改造;玉与石;母神崇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怀才不遇之情怀与自我生命体认的失败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便以“女娲补天”这一传说起笔,交代了故事的起源。女娲这个神话人物形象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山海经 · 大荒西经》有“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红楼梦》第一回中就写到,女娲炼石补天,共炼就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只单单地剩了一块没用,这块顽石便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作者对这一神话的独特改造,隐含了自身的一种情感诉求和个性心理特征,是曹雪芹自己的精神创造,正如《心理传记学手册》中所说:“心理凸显性指标中的‘初始性’,即在文中最先出现的,且往往比其他内容告诉我们更多的事,或者更能向我们讲述某事的独特意义……文章的开篇从何处起头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种开篇已预示了主题,同时也将一个人的全部生命故事压缩在一件逸事中。”[1]补天石无才补天,正蕴含着作者对自己士不遇的嗟叹,这从第一回也能窥见作者的心绪,“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可见曹雪芹应是有一腔致仕之志与才能,无奈得不到重用,像那被丢弃的补天石一般,有才能和灵气却无法参与补天的重任。
并且补天石被弃,也隐喻着书中宝玉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失败。补天石幻形入世,从神界到现实世界,实则是“脱母入父”的一个过程,它逐渐放弃母亲的原型世界,但却又没完全投入到父系世界,仅仅处于非父非母的中介地带,就会对所处的地带感到困惑和混淆,失去自然母性的庇护,不能再回到充满混沌的母性空间;但这石头已经锻造通灵,有了对母性空间中规则的体认,就不能真正进入到父系社会已经建立的秩序和原则之下。这种情感投射到宝玉身上,便会使其对自身的社会存在产生困惑与认同的失败感;宝玉享受着这富贵场温柔乡带给他性灵和品味,按理说,他应该去经营好这个环境,但他却抗拒做仕途经济之事,去反抗他赖以生存的前提,这本身就是极其矛盾的。
二、母神崇拜下的文化建构:母权庇佑与交互递接
女娲抟土造人,在神话里是生命起源的象征,所以也被称为母神,这样的传说记载应该是源于母系社会下的产物,才会给予女性这样高的地位。而曹雪芹将这样一种母神崇拜的文化氛围完全应用到了这部现实主义的小说中,在当时父系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特别。整部作品,描写最多的就是女性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当是宝玉对待身边少女的态度,宝玉对待丫环,就像对待亲姐妹,他把女儿们都视若珍宝,欣赏她们的青春容貌和才华,同时,又为如此美好生命日后的凋零伤心落泪。此外,大观园的建造也像是一个“女儿国”。
贾府的最高权威也并非荣宁二家的老爷,而是史太君贾母,并且府里的少爷姑娘们都在她的庇护下长大,宝玉以及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从小就是在贾母身边长大,也是由于跟着她,原不应读书识字,只能学穿针引线的女子才能饱读诗书,气质非凡,这些都是源于贾母的母权庇佑。另外在《红楼梦》 第三十三回“不肖种大承笞挞”中,父亲贾政把宝玉痛打一顿,得知消息赶来阻止的贾母看到凄惨模样的宝玉,很是伤心,指着贾政一顿尖酸痛骂,将儿子贾政骂得跪在地上不敢说半分的不是,“贾政直挺挺跪着,苦苦叩求认罪”不已。 这些都可以看作贾府“女儿国”当中母权氏族社会形态在映射的一种体现。[2]
“女娲补天”实则是救世,要“补天”的前提则是原来的“天”有了破裂,将其映射到现实生活,则是隐喻这个时代已经到了封建末世,以贾家这个大厦的倾颓预示着末世的危机,物质废尽,人才衰散,生命开始凋零,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生命永恒的毁灭,“救世之神”和“命运之神”似乎在不停地递接给不同的人,女娲救世补天后,在贾家命运衰微之时,警幻仙子受贾家先祖之托帮助贾家,让宝玉在太虚幻境中游历,“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其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在这里,警幻仙子充当了救世之神的职位;在贾母去世之后,整个贾家已是摇摇欲坠,这时刘姥姥的出现,又为贾家带去了一点生机,并且救巧姐儿于危难之中。以上便可以看出,救世之神的递接与生命的流转。
三、玉与石不可二分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便交代了补天后被丢弃的顽石之后是如何变成玉,跟了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幻形入世的。“石”变为了“玉”,但实际上这二者并不可二分,不管是在青埂峰下的顽石,还是入世后的玉,都是同一个东西,“石”从一开始就是“玉”,因为它身上有“玉”的特质。书中写到过,这补天石是女娲锻造过后用于补天的石头,既然如此,就不再天然,而是被润色雕琢过后,通了灵性的器物,它的特质就不仅仅是一块天然的石头了,所以,书里的“石”和“玉”本身就没有区别,本质没有发生变化,而是因为石头所处的环境变了,幻形入世后进入人的世界,这原本在自然界平平无奇的石头才被赋予了美的价值,被称为宝玉,使得人们去追求和竞争。只有在人为世界才有“宝”的存在和等级价值贵贱。
参考文献
[1] 贺岩.《红楼梦》中女娲神话书写的思想内涵探析[J].青年文学家,2020(23):51-53.
[2] 陈涛.中国古典小说中神话原型探讨——以《红楼梦》“三神话”为例[J].青年文学家,2021(0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