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对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问题的探讨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关于这一模式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的探讨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模式,强调幼儿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性教学,对于幼儿学科基础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结合“探究式学习”对幼儿科学教育的优势,探讨了具体的应用措施,希望能够为丰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提供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培养幼儿探究能力。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幼儿的认知特性,这也是教师设计科学教育方法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的浪潮中,科学与“探究”总是相伴而生的,“探究”总是科学教育领域的热词。在这一背景下,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也要融入探究性因素,以探究来激发幼儿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加强幼儿的过程性体验,发展幼儿的初步探究能力。
二、“探究式学习”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优势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推行“探究式学习”,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通过创造支持性环境,引导幼儿在其中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是一种不同于教师直接传授结论性知识的学习方式,是让幼儿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调动知识和材料等尝试解决问题[1]。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能够逐渐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也能在自身原本的经验基础上构建对外部世界的新认知,这种基于探究体验的方式更有助于幼儿感受到科学的乐趣。通过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幼儿能够逐步形成自己对科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初步的科学思维,培养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这对其长远发展的影响作用是积极和深远的。
三、“探究式学习”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学科教育环境,拓展幼儿探究空间
环境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一方面是环境本身具有隐性教育功能,比如教室墙上的标语能够起到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是完善的教育环境能够有效推进科学探究活动,对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具有驱动作用。一般而言,教育环境包括空间规划、材料投放和精神环境三个方面。空间环境是指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空间设置,比如用以探究植物特性的户外花草区,用于进行室内探究活动的科学区等等。材料投放是指科学探究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和工具,有现成的材料,比如放大镜、玻璃瓶、小铲子等等;也有一些用于幼儿二次创造或创新性应用的半成品材料,比如旧纸盒、一次性筷子等,这些需要结合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来配备。精神环境主要是指科学探究氛围的创设,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不怕挫折,尊重和保护幼儿的个性与创意,鼓励幼儿之间的彼此合作、互帮互助,创造和谐友爱、平等互助的科学教育氛围。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我的植物朋友》的植物生长观察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生长的客观条件。为此,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户外选择一块种植区,大家一起种植一些花草蔬果等,让幼儿亲身参与整个种植过程。对植物的生长观察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教师要教导幼儿平时要关心自己的“植物朋友”,观察和记录下起成长变化过程,可以通过文字记录、拍照、绘画等形式,将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记录下来。
(二)强化问题引导,启发幼儿思考
“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有很大不同。前者的受众是3-6岁的儿童,强调的是幼儿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这对教师的合理引导显然有更高的要求[2]。幼儿教师要注意区分科学教育活动和科学自由活动,在推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不可一味追求幼儿的自主性而忽视教育目的。让幼儿自己探究并不是说教师直接告知其操作的程序、方法、目的即可,而是要基于启发式问题的层层引导,提供给幼儿思路和方向,以防止幼儿的探究行为沦为无序、无目的的盲目活动。
以《火的秘密》活动为例,这是以“火”为主题的科学观察活动。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自己联想对火的印象,思考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火,把火的样子描述出来。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动画或视频,在幼儿对火的认知基础上,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火的相关知识和应用场景。然后在课堂上点燃蜡烛,让幼儿近距离观察火,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带着幼儿用手靠近火,然后让幼儿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
幼儿:感觉手热热的,靠近了会疼。
教师:没错,所以大家在平时要注意远离明火,因为它会使我们受伤。
然后教师可以用纸片等靠近火,让幼儿观察纸片的变化。
幼儿:烧起来了!
教师:是的,不光是纸,我们身边很多东西都能被火点燃,比如我们的衣服、书本等,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玩火,如果火大了会引发火灾。那么有什么方法能灭掉火呢?
幼儿:可以吹灭,浇水……
教师可以按照幼儿的想法来演示,用嘴吹灭、浇水、用玻璃杯盖住等,让幼儿感知到火燃烧也是需要条件等,并借此想幼儿普及相关的安全和急救知识等。可以看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能够起到引导幼儿思维的作用,而且教师根据幼儿的问题进行实验演示,强化了幼儿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有助于构建幼儿对火的相关科学知识的认知。
(三)注重探究结果分享,强化科学教育效果
对探究成果的分享是幼儿二次内化科学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在“探究式学习”中设计这一环节,引导幼儿思考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究竟学到了什么。以上述《火的秘密》的探究学习活动为例,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教师也可以就幼儿的分享来判断其学习效果。因为幼儿本身注意力难以集中,自己对科学知识的抽象能力也比较差,以引导幼儿分享探究成果的方式,便于教师就幼儿认识不清楚的地方进行针对性讲解,也便于幼儿在分享的过程中进行再思考,以达到强化科学教育效果的目的。
四、结束语
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下,幼儿教师要做好自身角色的转换,由知识性教学转为对幼儿探究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强调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过程性体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以探究活动的直接参与来培养幼儿基础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泽文.基于项目教学开展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7):119-120.
[2]李丽.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读写算,2021(1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