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流浪地球》的字幕翻译研究
摘要:本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切入,对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研究,阐述如何基于翻译生态整体环境,采取“选择”“适应”机制,进而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分析不同翻译策略在科幻电影英译中的运用,以期对中国科幻电影字幕英译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启示,助推中国科幻电影“走出去”。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流浪地球》;字幕翻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字幕翻译
字幕翻译指语际字幕的翻译,即在不去除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源语译为目标语,并将译入语叠印在字幕下方的文字。钱绍昌教授将影视语言可分为通俗性、聆听性、无注性、综合性和瞬时性这五个特性。字幕翻译受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制约,翻译的难度较大。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是将生态学和翻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翻译学分支学科。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要关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多维度转换,从三个维度进行选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会受到目的语、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限制和影响,所以译者要有主观能动性,运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在相互转换中实现翻译生态的平衡,在努力保存原文文本生态的基础上,实现译文在新的语言、文化、交际生态中的适应和长存。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流浪地球》的字幕翻译研究
(一)语言维转换
根据中英文双语的语言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在句式结构上的差异在于,中文是一个重“意合”语言,特点是形态无常、词法句法只要能够使文章达意并合乎逻辑即可,因此句子较松散、无主要句子结构;英文是一个重“形合”语言,语态、时态等语法以句子的动词为核心,句式结构严谨整齐、体现出严密的逻辑。这是英文最鲜明的特征。
[例1]原文:别晚节不保。
译文:Don't mess up my last dignity.
“晚节不保”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到了晚年却没有守住自己的节操。“节操”这个词可以译为“moral integrity”,但在这里译者选择用“dignity”一词来译,从语言维角度来说,更加符合语境,能够表达出主人公对其尊严和原则的坚守。
[例2]原文:目标优先级高于一切。
译文:This mission is to be above all else.
这句话中的“目标”一词可以用“goal ”“target”来表示,但译者在这里选择将其译为“mission”,从语言维角度来看,体现出这个“目标”是一种任务、一种使命,营造出电影中地球面临毁灭的紧迫感,为接下来的电影情节作了铺垫。
(二)文化维转换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仅仅关注目标语言和原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要理解并掌握两种语言文化系统的差异。
[例3]原文: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译文:Spring’s breeze has arrived; Spring’s stride is nearer.
中国地处东亚,春夏盛行东南季风,东风就是春风。英国位于西欧,其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春天盛行西风。在中国文化中,东风象征着生命和希望。如果直接把“东风”译为“east wind”,欧美观众会因文化意象的缺失而无法理解其内涵。这里译者将“东风”译为“春风”,保留了中国特色的拟人表达手法,令人耳目一新。
[例4]原文: 正儿八经学五年才能上路。
译文: It requires at least 5 years before hitting the road.
“hit the road”乍一看会让人难以理解实际上,to hit the road是美国俚语( American slang) 指“动身”、“上路”。
(三)交际维转换
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转换就是让译者通过考虑原文和译文双语之间的交际意图从而做出“适应”和“选择”。
[例5]原文:离合档位手脚动,脚重手轻次序清。
译文:Step on the clutch, hand on the gear, then move. Heavy step, light hand and no commotion.
原文的这两句话以简短的语言总结出了驾驶的操作规范,译者将第二句的“次序清”意译为“no commotion”,从交际维角度来说,在侧面表达出了在驾驶过程中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符合原文意图。
[例6]原文:芯线颜色不随机,红白蓝橙得对应。
译文:The colors of wine cores are not random, red, white, blue, orange, all in sequence.
译者在翻译时也未拘泥于汉语的形式,运用了直译将原文直接翻译了过来,从交际维角度来说,既不会曲解源语所表达的意思,也能让外国观众理解,虽然未遵循原文的文字形式,但也译得简短又精炼。
四、结束语
翻译是将文本从一个语言文化背景转移到另一个文化背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通过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不断转换,最终实现译文的最佳适应整合。电影《流浪地球》的字幕翻译贯彻生态翻译学的语言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原则,成功进行了“三维转换”。其译文简洁凝练,比较流畅,符合英语表述习惯,也展现了影视字幕翻译的交际特征。
参考文献
[1]胡庚申.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 上海翻译,2008(2):1-5.
[2]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2008(6):11-15.
[3]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61-65.
作者简介:周敏(1998.11-),女,汉族,籍贯:江西上饶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1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英语笔译,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