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教学创新研究
摘要:在现代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众多教师的重点思考问题之一。培养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生存发展的必要基础。同时,课程核心素养能够将理论化的知识内容与情感价值观念形成有效的融合,从根本上凸显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初中生物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生命观念、学生的个人理性思维、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为生物课程教师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因此,本文主要探究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课程教学创新策略,以期提升初中生物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万物有灵,生物具有灵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生物的存在,地球才显得五彩缤纷。初中开设生物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要求学生理解和尊重各种生物,积极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理解自然科学,自觉实践生物保护的任务。核心素养之光可以照亮生物教育,让生物知识在学生心中扎根。以下从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初中生物课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以期进一步推动初中生物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优化生物实验,培养核心素养
生物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进入生物学领域的重要途径。大量研究表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实验可以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以“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中的实验教学为例,主要是引导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首先,学生需要取镜安放,需要注意镜臂靠近身体略偏左,从镜箱中取出目镜和物镜分别安装在镜筒和转换器上。紧接着就是“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放”等步骤。等学生这一系列实验操作步骤掌握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根据教材内的要求,练习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结构,学会画细胞结构简图。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虽然操作难度不高,但是对初中生而言,需要注意的事项比较多,也是学生初步接触生物实验的过程,教师应细心指导,并突出核心素养的渗透,促使学生在实验中形成科学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
情境是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环境,积极参与生物相关知识的讨论,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研究发现,在生物教学中渗透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本质,为人生观的培养保驾护航。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可以灵活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问题的解决方式,帮助核心素养扎根,让学生逐步发现、探索和处理问题,感受生物世界的真谛。
以“皮肤与汗液分泌”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面向生活的问题。例如,当夏天来临时,大多数人通常会存在大量出汗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学生可以得到适当的提示:从代谢中分析)?然后,老师们可以利用这种情况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皮肤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汗腺存在于皮肤的什么部位?以什么结构与体表连通?从而将学生的生物探究注意力放置在皮肤上,进一步理解表皮、真皮等概念。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们讨论汗腺的代谢,帮助学生理解皮肤是排出代谢废物的器官,汗是排泄物的一种。最后,帮助学生在问题探究情境中,形成生物核心素养。
三、推动探究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探究活动具有启发性,可以缩短学生融入生物课堂的时间,为学生理解生物知识搭建舞台。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利用探究活动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理性对待生物知识,逐步克服生物学习的关键。
以“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内容为例,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种子的结构,倘若让学生对种子进行解剖观察,课堂时间有限,无法满足。此时可以根据微课的便利性导入相关内容,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大豆、玉米等种子的解剖,并根据视频内容进行分析,紧接着,教师再为学生播放种子发芽的全过程,让学生根据已学经验尝试分析,由此教师引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种皮和胚进行了解,了解当种子萌发时,子叶或胚乳中的养料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胚,以保证胚发育的营养供应。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目睹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同时也能够用生物知识进行解释,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生命观,还能促进学生生物生活意识的形成,让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都能够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结语
综上,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核心素质培养的根本目标,创新教学方法,重视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生活;以探究教学为指导,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性;以生物实践活动为平台,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生物教学的不同环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熊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生物学教学方法探析[J].名师在线,2022(06):64-66.
[2]董晨笑.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物教学策略研究[J]. 教育天地,20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