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幼儿园如何开展德育教育

杨现借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卫生系统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是儿童发展的“第一个驿站”,其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儿童的成长和成才。我们是一名幼儿园的老师,希望通过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人才,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德育教育;注意父母的动态,制定学习的战略,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养成的环境。

关键词:德育教育;幼儿园;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幼儿教育直接关系着幼儿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更为幼儿今后步入社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幼儿园老师不仅要抓好幼儿的智育,更要重视班级管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幼儿德育教育之重要性

1、启蒙思想

有句老话说得好,三岁看老,百岁瞧小。可见少年时期是很重要的。在这个年纪的儿童,他们的头脑思维还很不成熟,他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东西,常常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幼儿在这一时期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学校教育在人们的生命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基础教育更是关系到整个人类的成长与前途。人的天性本来就是好的,即:人之初,性本善。外部的诱惑常常能让人的天性发生变化。没有受过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人,更可能经受不住诱惑。在幼儿这个时期,正是一个人的心智处于启迪的时期,我们为什么不抓住这个契机,使他们正确认识和辨别是非呢。

2、诱导行为

性相近,习相远。“习”,就是“教化”。一个人,从一开始是天真的,而随着生活环境逐渐变化,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性格,这就是由于“习相远”,“习”性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在幼儿阶段,小孩子们还很天真无邪,大部分的行为都是由于模仿。良好的道德教育能为小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并能为今后的行为提供适当的引导。

3、未来之基石

幼儿教育常常会对小孩子将来的选择与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良好的道德教育则会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许多青年由于缺乏良好的品德教育而迷失了自己,最终踏上了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所以,在这个阶段,幼儿的主动思维应该是以道德教育为重点,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园德育管理策略

1、重视养成教育

人的价值观念是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逐步形成。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重视对幼儿的养成教育,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首先,是学习习惯。在幼儿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教师在幼儿阶段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以后的学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的认真听讲,珍惜课堂的宝贵时光,使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通过这种方式,使幼儿能够了解并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反之,幼儿若不专心,就会忽视老师讲授的重要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会丧失许多重要的知识,使幼儿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从而影响到幼儿的学习成绩。同时,教师要对幼儿进行细致的指导,并对每一个主题进行细致的剖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对幼儿产生影响。二是行动。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人的发展需要。所以,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要经常督促幼儿养成刷牙、洗头、早晚洗澡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最后,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文明行为的教育,使其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风尚,在道德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2、鼓励教育,提升管理有效性

幼儿都有一颗单纯的心,渴望被人注意和认同。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应注重对幼儿的表扬与激励。要了解幼儿的长处与闪光点,其次提出还有哪些进步的空间,最终能使他们更好的提升自己,同时也能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比如,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整体表现来评定,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并根据他们的自我评估和互评,指出他们应该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然后在下一次的活动中,鼓励他们展现自己的优点,表扬他们的进步。通过积极的指导,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

3、融入幼儿的生活之中

教师与幼儿存在着显著的距离感,是教师实施道德教育的一个难题。一方面,幼儿不愿、不敢与老师沟通,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积极地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之中,对幼儿的道德教育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认识,深入到幼儿的学习、生活中,与幼儿成为好朋友,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儿的道德品质。为进一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老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和平时的空闲时间,作为朋友,参加同学们的各种活动和游戏。比如“老鹰抓鸡”,老师就能像“老鹰”一样保护同学,进而拉进和幼儿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可以当“小鸡”,以便让幼儿真正将教师当作朋友。教师也会跟幼儿们闲谈,说些家常话之类的,这样就能增进他们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逐渐与幼儿的生活融为一体,幼儿们也会向老师“敞开心扉”,让他们对自己的品德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为自己的德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引入家校合作

除学校外,家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地方,父母也是他们的第一个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的学校的资源,形成一股纯粹的教育合力,对学校的道德建设起到促进作用。首先,教师能够有效地整合家长的时间,并适时地组织好家长会。在家长会中,老师要向家长展示自己的教育理念,让家长了解自己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家长尽量多地交流自己的教育思想。家长会结束后,由老师和家长进行交流,使双方的教学观念得到统一。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道德教育的作用。最后,在适当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进行家庭活动。例如,亲子阅读,亲子活动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和父母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

结语

幼儿道德素养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将其融入到儿童的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培养孩子的自信、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父母共同努力,实现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从而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达明.有效加强幼儿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6,2(2):129.

[2] 黄镇基.素质教育视角下幼儿德育教育有效开展途径分析[J].好家长,2017(41):197.

[3]赵婷.略议幼儿教师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