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
摘要:在学前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内容,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萌发幼儿的爱国情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真正落实,不仅需要教育活动这一主渠道的融入,还需园长、幼儿教师、家长、园所环境、课程资源的相互配合。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前教育活动;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教育课程的深入革新,学前教育阶段需适时关注幼儿的文学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该项教育课程的教授中符合当前教育教学理念,不仅能适时增强幼儿的文学素养,还能培养幼儿较好的阅读习惯,为此后语文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坚持幼儿主体地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践行立德树人理念、深化学前教育阶段德育、启蒙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举措。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面,学前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融合有助于培养广大幼儿的民族意识,具体来看,若能在幼儿发展的初期,对幼儿实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有利于提升幼儿对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该类知识后可提升幼儿的道德标准,使其脑海中对集体荣誉形成初步印象,对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同时,学前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还能推动文化素质的发展,如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学习多项传统文化可提升幼儿整体的文化素养,在学习《卧冰求鲤》后使幼儿明确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适宜的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帮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在人的潜意识中,其既是传统文化的参与者,又是传承者,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可不断影响幼儿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因而将学前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属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
2.1激发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注重自身教授的趣味性,即在教授过程中激发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基于幼儿年龄较小的事实,若在课堂中教授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较难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使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消极情绪。一般来讲,在学前教育中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传授更多与知识相关的礼仪,利用礼仪的培养来引导幼儿更多的行为方式,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该类文化的熏陶,提升文化素养。例如,某幼儿教师在传授快乐与发展资源包A版中的《我们都在变》时,向广大幼儿阐述了现实生活中的变与不变,即利用该类教学资源来教授更多的礼仪知识,由于礼仪知识带有极强的实践性,再加上可充分锻炼幼儿的各类肢体,提升其身体的协调性,也使幼儿学到了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知识素养的基础上,激发对该项文化的学习兴趣,在幼儿礼仪的学习中使其学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见面打招呼、得到帮助说“谢谢”等礼仪内容,促进学前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效果[1]。
2.2学前教育活动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区域活动和家园合作等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涉及的传统节日、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民间手工艺等渗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学前教育活动过程中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儿童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及劳动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效用。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设计适切的教育教学活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幼儿园的教学相互融合,把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当中去。例如将传统文化融入《画一画小对联》的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通过让幼儿了解为什么要贴对联,进而讲述传说故事“年的由来”,间接让幼儿了解到各种文化常识,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最后让幼儿观察自己家的对联和其他小朋友家对联的不同,进一步去体会传统文化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艺术魅力。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成就最高的一种形式中就包含对联,对联体现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及精神上的寄托,体现着喜庆与欢乐,同时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象征[2]。
2.3强化家校教育合作,构建幼儿优秀传统文化协作育人机制
强化家校教育合作,构建幼儿优秀传统文化协作育人机制,是有效推进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动力。一是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家校一体形成传统文化教育合力。通过幼儿园教育导向、家庭教育延伸,以传统文化渲染幼儿情感,启迪幼儿思维,养成幼儿习惯,切实推进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二是立足家校合作,围绕幼儿园亲子活动,潜移默化地推动传统文化教育,架构家校合作的桥梁。三是注重日常渗透教育,构建幼儿传统文化常态育人机制,不断以常态化、生活化的方式推动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使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言行,切实提高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3]。
2.4增加易懂文本的使用频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可利用易懂文本使用频率的增加来提升二者的融合度。具体来看,依照当前幼儿教育规范可知,幼儿阶段的教育多以图像感知记忆为主,由于幼儿注意力较难集中,因而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需采取适宜方式。例如,某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学前教育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该项课程中,《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可较好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际教授中采用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图片的不断变化加深幼儿对该类知识的记忆,使幼儿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还可在课余时间为幼儿提供专门的传统文化知识阅读时间,如为幼儿提供多种形式的易懂文本,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多种经典文化知识,使广大幼儿逐步了解经典阅读的意义,提升学前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效果。
结束语
推动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传统文化教育的隐性与显性相结合,课程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渗透教育与常态教育相衔接,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相对接,以传统文化润泽幼儿情感,涵养幼儿表达,规范幼儿行为。
参考文献
[1]赵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之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1(52):203.
[2]王姗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实践研究[J].吉林教育,2021(12):87-89.
[3]陈玉莹,张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对策与建议[J].才智,2019(3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