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摘要:分层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学生群体所存在的差异性,教学人员在分层教学思想下采用或者创设不同教学主题环境,使学习基础薄弱或者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课堂教学中得到针对性指导。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工作中作为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学人员应结合学生群体存在的差异性采取灵活、科学的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在当前的学科理论内容学习中可以具备较好的学科思维和理论应用能力。本文从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出发,探究分层教学方法的应用途径与实践方案,旨在通过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的学科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在内容性质上,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等具有较高要求。由于学生群体存在思维与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整体的差异性,通过分层教学的模式,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习可以得到针对性的教学指导。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应用上,还存在滞后性、单一性与模板化等特点,导致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进而影响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成长。对此,教师在后续的学科教学工作中,应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依次进行创新和优化,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以得到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一、分层教学法的相关概述
分层教学模式通常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潜能等进行分层,从而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进行教学工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能够满足相应层次学生的成长需要。在教学分层的初始阶段,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实践能力等为综合考虑标准。在进一步的能力测试之后,学生组被更加深入地划分。根据制定的不同层次标准,学科教学的发展也有多种风格,如个性化学习模式、课堂教学分层互动和定向教学训练。课堂教学是一种常见的分层教学管理措施,它使教学工作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针对性。[1]
二、分层教学法的教学实践思路与对策
(一)以学生为本实施分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主要强调教学工作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通过考查学生自身能力差异和学习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工作的实施具有更好的质量。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基础知识点的复习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基础性数学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较好的数学知识框架。对于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分层教学模式的内容可以以学习方法指导为主,使学生在当前数学学习中合理使用学习方法,自主进行学科理论探究活动。通过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为后续更高层次的学科理论学习做好准备。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使学科教学工作适应学生群体的整体情况,从而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发展、合理实施和效率优化。以学生为中心原则是分层教学模式中需要贯彻的诸多教学原则之一。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时,应根据这一原则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合理设置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设置也是分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中,一些教师仍然缺乏对学习任务安排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应用,往往采取整体学习任务安排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完成当前的课堂学习。对于一些学习基础薄弱、吸收新知识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这种安排学习模式的任务很难在教学和训练中发挥有针对性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在当前的课堂学习环节中得到更好的训练,教师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学习任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更好的教学和训练。学生通常需要将其理论知识应用于不同的学习任务。如果学习任务困难,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安排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制定分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分步学习任务中进行探索、学习和实践。如,教师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任务布置的方式,使学生在进行图形与几何的理论学习时,先行进行课外几何测量自主学习活动,以此在课中环节的教学过程充分课堂互动的方式,使学生分享几何图形测量的体验,以此通过该种学习任务布置方式,使学生群体在当前的学习任务实践与合作学习中,通过“优秀”带动“基础”的方式,使学生群体可以实现共同成长。[2]
(三)基于分层指导的教学衔接优化
在分层教学指导模式中,教师还应处理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能力提高和联系。分层教学指导的最终发展方向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对于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要做好一定时期的分层教学指导准备,以转变教学方法,深化知识点。学生在有关几何的理论内容学习时,教师可先行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具有几何特征的物品,并以问题互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后,在有关几何的问题引导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和圆形等物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具的显示,了解几何图形每边长的定义。在随后介绍几何基本理论知识的阶段,教师还可以结合之前的“角度测量”单元知识,让学生从量角器的应用中思考几何图形的测量方法。
在基本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还应处理好初级阶段与中级阶段的教学衔接质量,教师可以在日常课堂上创建几何测量学习活动。让学生尝试从活的几何图形案例中,用卷尺、直尺等测量几何图形的边长。例如,教师可以介绍平板电脑、A4纸、铅笔盒和其他物品,使学生能够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测量物体来理解平面几何中边长的定义。铅笔盒属于立体几何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扩展平面几何的教学,并向学生介绍立体几何的边长概念。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直接测量物体的边长,学生可以在动手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体的几何特征,这对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几何思维的初步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结语
综上,在后续的学科教学工作中,教学人员应重视学生群体存在的差异性,在教学理念与方法上一次进行创新和革新,确保当前的学科教学工作可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另外,为保障学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在教学中引入趣味性元素,确保学生在当前的学科理论知识学习中可以具备较好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葛明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C]/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七)[出版者不详],2021:939-941.
[2]陶忠元.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3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