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一直以来,人们关注初中生的成长,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成绩及升学问题,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初中生由于自身原因、家庭问题、社会环境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从学校层面进行实践,讨论在班级管理、环境创设、课堂教学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学校教育;心理健康;班主任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当代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并且日益占据重要地位。日常生活中家庭和学校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更多的是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往往忽略了学生迅速成长同时所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农村初中生受到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家庭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结合本人在工作中了解的情况和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下面谈谈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
在当前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升学比例,强调以掌握学科知识为主。重视“授业”“解惑”,而“传道”已被忽略。现在初中生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即青春期),心理十分脆弱敏感,属于心理未成熟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且好胜心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心理需要也逐渐加强了,当他们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如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与集体的矛盾等,会主观地认为别人对自己不理解,积极性受挫,产生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各种各样的矛盾层出不穷,容易带来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方面又不够充分重视,教师往往也不能及时发现,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这是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2、家庭教育的错位与缺失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品质素养是影响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有的家长观念陈旧,认为在家里教育孩子是母亲的责任,父亲对孩子的关心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其他的不闻不问,父亲的冷漠态度容易使孩子变得孤僻和懦弱。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委屈,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过分依赖父母的习惯,缺乏自立的能力。有的家长忙于生计,与孩子长期没有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当孩子遇到烦恼的事时,也没有得到家长的帮助和支持,导致孩子不能正确面对困难,或变得顽劣不堪,为所欲为。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缺失,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生活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侵蚀
初中生本身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很容易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必须设在学校特定范围之外。然而,在农村地区,不良的娱乐设施泛滥成灾,赌博、六合彩等活动触手可及。除此之外,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虚假诈骗,黄赌毒等信息,学生们很难明辨是非。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使初中生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思想上的偏差,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从当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来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本人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如何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实施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长效机制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为此,学校领导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中,建立长效机制。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置专任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还可以在班会课、劳动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科学知识,掌握调节心理的技能技巧,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创设和谐环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
学校的集体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学校里,教师、同学及校园文化等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学校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构建多方面,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尤为重要。首先,创设洁净、和谐、舒适的校园环境,让每一个角落都可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其次,良好的校风班风催人积极向上,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理暗示。校风班风的形成要有计划地发动和宣传,制订严明可行的校纪班规,加强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形成强大的舆论。班级的墙壁上挂上校纪班规、名人名言,走廊设置各种宣传橱窗,在这样精心布置的环境中,常常会给学生带来理性的思考。最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榜样,教师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不过分看重他们的成绩,减轻因考试排名而对学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从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3、课堂作主阵地,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的老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在学校,教师应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人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全一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He Studies Harder Than He Used to(他比以前学习更努力了)时,就以教学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这篇课文介绍了留守儿童李文现在与过去的巨大差异。李文现在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初中生,很难想象在过去他居然是一个“问题儿童”。李文出生在一个小山村,因为他的父母进城工作,不得不把他交给祖父母照顾。从那时起,他常常感到孤独和不快乐,认为父母不爱他。他在学校惹是生非,直到有一次他的父母坐了20多个小时的车,就是为了跟他面对面地谈话,帮助他解决在学校碰到的困难。这一次长谈,终于使他理解了父母,他们虽然很忙,可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自己。从那以后,他发奋学习,成为一名好学生。在讲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借助主人公李文的成长经历,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们要向李文学习,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做一个生活的强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课堂中,结合所授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传道”寓于“授业”“解惑”之中,不失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方法。
4、发挥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突出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者更是教育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直接的参与者。学生能否形成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在学校工作中要突出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关键作用。本人所带班级有位学生叫小柯,由于沉溺于各种游戏社交平台,上网时间过长,休息时间严重不足,出现了晚上通宵熬夜打游戏,白天上课就睡觉的情况,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据他的父母所说,他每天上线时间长达十个小时,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打游戏、聊天等,“心”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能主动完成,为了“方便快捷”得到答案,就向其他同学复制粘贴,“轻松”应付学习任务。平日跟父母极少沟通,与弟弟妹妹关系也淡漠,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掌握了这些情况后,我多次找他谈心交流,让他明白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失败与错误,但我们不能一错再错,泥足深陷。我一再强调不能在网络游戏上花过多的时间,毕竟学业是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一定要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才不虚度初中三年光阴,不辜负父母的良苦用心。在我和家长的配合下,帮助他分析原因,摆脱网络的困扰,他终于放下了心理包袱,再一次相信自己,调整状态,面对挑战。令人欣慰的是,他的脸上再现了轻松自信的笑容,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潮安区华侨中学。
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拥有健康的人生。初中阶段的成长环境,对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目前社会环境错综复杂,网络媒体不良信息极易获取,家庭教育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学校应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创设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并加强家校联系和配合,这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不仅学到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杨志茹. 课堂教学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