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探析

覃雅妮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南宁市西乡塘区安吉中学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弊端更加突显。一边要减压一边要增效。一方面是学生要转变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是老师要探索新教法,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才做到减负不降效,少练不减质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采用创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令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提升自身学习物理的热情。因此,本文将基于“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展开进行尝试探析。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与其他的学科相比,物理这一门学科相对显得复杂而且抽象,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和能动性相对欠缺,很多学生对这门学科具有畏难情绪。在“双减”背景下,若想优化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则需要教师齐心协力,创新教学实践,以此激活学生、解放教师,让学生主动转变学习方法,教师努力创新教法,最终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一、双减前初中物理教学苦与痛

(一)教学方式“舍旧与创新”的冲突。目前相当部分初中物理教师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强输硬灌导入深奥的理论知识,导致课堂枯燥,学生乏味,还要通过数倍的练习才能实现一倍的教学效果。老师精疲力尽,学生囫囵吞枣,似懂非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事倍功半。在“双减”背景下,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初中的教学效果更加令人担忧。探寻更优更高效的教学法迫在眉睫。况且新教学法的效果是需要一段时间来实践检验的。在这过程中存着老师是否“敢”与学生是否“愿”的矛盾。教学方法的现实性和成果的滞后性冲突需要妥善平衡与抉择。

(二)学生之间“咽不下与吃不饱”的矛盾。目前,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部分存在着学生学习能力低下的问题。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这会导致这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讲课进度等现象,从而导致越来越弱,并逐渐失去对物理的兴趣。在教授知识时,如果教师优先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会影响到能力强的学生,使优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影响优生的长远发展。

双减前,传统的教学法尽管经受一些诟病,但在没有找到更成熟更优替代方案之前,大家还是普遍“默认”的。双减后这种局面被打破,矛盾开始公开化尖锐化,倒逼着学校和老师不得不摸石过河。

二、“双减”后初中物理教学的新尝试

(一)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把抽象的物理原理放在日常的生活现象中,用生活的现象解释说明抽象的物理理论。让学生感触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就在日常生活中。它并不遥远、奥妙、抽象。从而快速理解物理原理,不需要题海战术来消化理解。增强贴切感和理解力。比如: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当公共汽车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会向前倾还是向后仰?为什么?乘客的身体会向前倾的。这是因为身体原来和车一起向前运动,当刹车时,人的下半身由于摩擦力作用停止向前运动,而身体上部由于惯性还保持原有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上下半身存在速度差,所以人向前倾。

几乎每个人都坐过车,而且也一定经历过因刹车而前倾或加速而后倒。只是没有得到专业学习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讲到摩擦力、惯性或参照物等知识点时,实时引用,学生一定会如释重负、豁然开朗、记忆深刻。这样的物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手拈来。

例如,在进行学习“浮力”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万吨游轮海上航行,小金鱼水中上下游动的动画,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现象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兵乓球上浮实验、铝块悬浮实验,鼓励学生发挥抽象思维能力,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针对学生的不同猜想,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法,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自由分组,验证自己猜想,得出结论。

(二)以生活感知带动物理的认识。对知识相对匮乏的初中生来说,理解比较抽象深奥的物理理论知识是比较困难的。作为物理老师,我们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一难题呢?答案是肯定的。在生活智能化的今天,很多的物理现象都普遍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生活中也切身感知到抽象的物理原理。假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学生的这些感知。通过带入、点拨、启发,很快就可以把学生引入物理的学习中,快速理解课本阐述的物理原理。消除物理学习的抗拒与抵触心理。从而逐渐增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抽象物理原理背后的具体奥秘。学习自然也是从被动灌输过度到主动摄取。

例如:播放“C919起飞”“老鹰滑翔”视频,启发学生提出问题:A、飞机为什么能翱翔蓝天?B、雄鹰为什么能滑翔天空?让学生对习以为常的现象起了好奇之心,同时让学生了解C919是我国第一架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飞机,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的同时,利用机翼升力演示器模拟飞机起飞,再让学生动手制作飞机机翼模型,并把自己制作好的机翼模型放到机翼升力演示器上进行实验。从而让学生快速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理解。感知到知识力量的强大,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把从前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再比如,在进行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可就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大雾在太阳升起后散去,为什么?夏天,水缸外面为什么会“出汗”?冬天玻璃窗上为什么会形成冰花?等,引导学生思考以上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属于什么物理现象。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物态变化。

三、”双减”后初中物理高效教学展望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切割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创新教学方法也成为时代的必须。千变万变其宗(有效性)不会变,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未来的教改将会朝多样化、形象化、生动化和实效化改革。具体来说,教师要更加重视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积极开展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持续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质量,真正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的综合素养,真正落实双减教育政策,做到减负不减质,减负还增效。

参考文献

[1] 杨保军.对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与尝试 [J].金色年华(下),2011,(6):217.

[2] 徐新生.减负增效情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J].课程教育研究,2012,(10):91.

[3] 傅志成.多措并举,使初中数学课堂更具活力 [J].学园,2015,(15):101-10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