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模式探索

龙文武   
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
贵州省施秉县教育和科技局

摘要:当前,落实社会主义农村复兴战略,是全党对贫困村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发展民族地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西部大开发是由中华民族党和政府所做出的巨大的战略决策,西部的大开发将影响到整个祖国的大开发,也影响着祖国的发展与未来。西部大开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西部的大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严重滞后,对西部大开发、大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少数民族区域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发展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区域的大开发与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文化;现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

实施民族地区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是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中国改革发展纲领》中指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人民整体素质,多出人才培养,出好人才培养。”一语道破了高等教育工作的本质归属。民族地区若要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燃眉之急就是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唯有如此,方可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人民教育素质。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若要连续、平稳、持久地开展下去,就需要走素质教育之路。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全少数民族区域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全少数民族区域学校应开展素质教育,进一步增强全少数民族群众的整体素质,还应该注意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以提升全民族区域少年儿童的心理品质。

二、影响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1.少数民族地方家庭的心理误区。从不少少数民族地方家庭的心理发展角度看,望子成龙的家长为数不少,因为他们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家庭给孩子的良好心理品质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首先,有些家庭由于过于注重儿童基础知识的传授,将家庭教育变成了对贫困地区儿童知识教学的延伸,而挤掉了提高儿童心理素质的时间,而忽略了对他们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存技能的培训,进而导致了他们对课本以外的知识认知较少,以至于在进入社会以前没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其二,由于家庭内部不和甚至离婚、亲子之间关系紧张等原因,都可能导致部分小孩妄自菲薄、逆反型、嫉妒等心理缺陷。

2.在少数民族地区及贫困地区教学中过于注重科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忽略了良好社会心理品质的培养。因为受片面追求高毕业率的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及大部分贫困地区教学仅重视理论知识灌输,而评价教育效果的主要标尺只有一条,那便是考试分数。一方面,村镇政府、家长们都无暇顾及心理素质教育,也没有对他们开展有关适应日常生活、应对社会能力、自控能力和情感、毅力、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升学考试也给他们的心灵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孩子的心灵问题。

目前,中国有许多少数民族的教育工作者也出现了认识上的错误:他们把有独立感的青年说成是不热爱集体生活,把内向个性的青年说成是“思维复杂怪癖”;把人际关系障碍的青年看作是不能凝聚同志;对成绩不如意的学生,单纯觉得学习态度有问题,学业不扎实、不勤奋;对自动控制能力差、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以为是故意捣乱的。认知上的错误,导致我们的教育者没有将寻找解决的视线放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3.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环境的重大冲击。身为在少数民族地区中最敏感、最活跃的一些人,他们总是最先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区域的重大变革与冲击。他们一方面对少数民族区域发展的重大变化、进步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却也对一些社会具体变化迷惑不解。而有些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对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带来了不良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某些不健康的书籍、音乐、电影和外来文化产品等严重地破坏了少年儿童的听力、视野,对他们正常健康心理的养成和良好人格的形成十分不利。因上述问题,导致了年轻人中追逐时髦、效仿名流巨星者有之;盲目攀比、注重生活物资享乐者有之;孤僻自私、我行我素、关系紧张者有之;玩世不恭、自暴自弃、职业道德淡化者有之,等等。

三、提升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有效方法

1.加强贫困地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贫困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针对广大少年儿童,培养广大少年儿童的心理品质,以预防和促进成长为导向。心理服务要以少年儿童的心理成长特征为依据,以他们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符合他们成长需求的心理引导。首先,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直接手段。建立丰富多样的心理素质教育课堂,探索心理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针对中学时期青年思想成长达到辩证的认知层次并具备一定反省意识的特点,可采取心理必修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或者以感悟与调适为首的心理培训课程等形式,把课堂和游戏当做平台,逐步训练学生自身反省意识,形成科学的自主反省模式,指导他们客观地认知自己,调整心态,应对学业、人生与社会生涯;第二,强化贫困地区心理辅导室工作,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贫困地区心理健康辅导室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主要进行个人和组织心理健康指导、心理咨询等工作。对未成年人心理疾病进行诊疗与咨询服务,以发掘他们的自身潜力,推动他们自身发展。此外,贫困地区的心理辅导室也是贫困地区心理教育资源的重要枢纽,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连接着贫困地区、乡镇政府、学校家庭教育,通过传递健康的家庭教育理念,为未成年人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实现家庭教育与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功能。

2.建立科学合理的少年儿童健康素养指标体系

中国以往采用的心理测评工具大多以修订和参考国外测评量表,鉴于此,我们应该建立以中国儿童心智发展情况为基础,适应中国当前国情的儿童心理指标和评估工具体系。可从儿童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以面对所有儿童为目标,研究儿童的心理指标,比如,设定六大一级指标,涉及学习、自律、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性、心态调整和职业发展选择等。在六大一类指数体系下,设置十八个二类指数体系,其中学业量包含满足感、学业趣味和专注能力等三个二类指数体系;家庭自我分量表包含家庭自我发展和自我评估等二个两级指数体系;人际交往分量表包含社会认同感、自信心、与异性相处焦虑和异性交往等四大二级指标体系;社区适应包含社会规范、亲社会行为、个人自理能力和习惯等四大二级指标;情感调适则包含情绪反思和情感调节等二个二级指标;职业选择则包含职位资讯搜集、职业兴趣探究和职位现实探究等三个二级指标;最后建立由八十七个项目所构成的二级指标。

参考文献

[1] 顾慧玲.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分析[J].才智,2018,19(8):34.

[2] 张健辉.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华夏教师,2017,16(1):75.

[3] 喻昌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核心问题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7(2):45-4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