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政策的背景与实施效果预研究

锦绣·下旬
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摘要:所谓“双减”政策,其全称是:《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政策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政策出台以来,教培机构被取缔时,一些家庭请私教的现象也逐渐甚嚣尘上,作为校外培训的部分替代方案,官方的课后托管培训服务则反响相对冷淡,这些都是“双减”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关键字:双减;教育培训;政策导向

一、背景介绍

(一)教育思想受历史文化影响

古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对于所有家庭的意义已不再只是认个字、算个账、写个名字这么简单,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出人头地的方式,是底层家庭子女改变自身命运的不二选择,是个人实现理想和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这种认识条件下,子女的教育问题连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北上广深等国内一线城市,在家长拼资源、拼财力的军备竞赛中,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是,因课业的逐渐加重,许多孩子在小小年纪便已戴上重重的镜框,青少年近视问题日渐凸显;各项培训体量逐渐增大的环境下,小孩子课业量也随之水涨船高,持续加重;校外培训日趋普遍的前提下,孩子发展选择方向的增多,带来的是家庭负担不断加码,以及青少年娱乐时间被持续压榨,素质的单一性发展所引发的个人身心健康问题逐渐成为成长过程中的隐忧等等,而对于大城市中打拼的年轻人,买房买车及工作压力的多重打压下,子女教育问题也逐步挤压着自身本就不大的生活空间,心中的诗和远方逐渐变成了眼前陋室下的苟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更容易激化矛盾、对立,引发晚婚、恐婚甚至不婚等社会问题,因此,双减政策的出台就变成了必然。

(二)独生子女政策的衍生效果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从1982年9月便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被写入宪法,可以说整个80、90这一代都是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成长的。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接受问题,但随着政策的持续,可以说,“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观念早已深入内心,已成为几代人下意识的思想。所以,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下,在一个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子女的前提下,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将更为严重。

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一句话“你就是爸妈的唯一希望”、“你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你一定要出人头地”等等话术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所反映的是家庭和社会焦虑的一种外在表现。实际情况是,或许这也不只是台词而已,更多的反映的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无奈,人之常情,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发展的更好呢,这也是提倡优生优育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普遍心理,是教育培训工作的内生动因之一,无疑也会带来学生课业的不断加重。

(三)教育舆论的不当导向

不知从何时起,每年大学生毕业时,我们已经记不起是第多少次在各种媒体宣传标题上看到,所谓史上最难就业季,所谓史上压力最大“小升初”等宣传内容,我们也能理解,这些宣传标语更多是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增大点击量,有意选择这类所谓“最难”“最激烈”等标语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而故意为之,但久而久之,当这些宣传话术逐渐在社会的各行各业甚嚣尘上之时,当家长已经在社会的打拼中被迫无奈认同时,这些略显夸大的宣传内容也就成为了事实真相。另一方面,诸如此类不理性的舆论导向,当它所带来的负面压力效果体现到每个个体身上时,则更多的是带来了无数家庭和整个社会的普遍恐慌,不少家庭则开始暗地开展教育培训,从而导致学生各个阶段的教育变成了不同程度的军备竞赛,故而引发各种各样的校外培训机构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培训机构的增多又反而导致更多家庭的恐慌,恶性循环就此产生。

二、“双减”政策执行的隐忧

由于双减政策所涉及的内容不只是教育机构,还有教育资源分配、教育制度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工作,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定、执行与评估有关内容,所以双减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是短时间内能看到,它更多的应该是长期的政策效果,而在现阶段,结合目前的发展形势,“双减”政策的执行中则可能导致阶层固化、关联政策的调整以及家庭私教盛行等问题。

(一)关于阶层固化

校外培训机构被强制取消,结合上文所分析的如思想观念、外部竞争压力等原因,教育市场的需求短时间内却仍然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经济条件允许,有补课需求的家庭仍会求助于培训教育市场,从而导致私教的盛行,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也无力支撑此项费用支出,是否会导致富人家的孩子更有出息,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则出头更难,引发阶层固化问题,这也是需要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需要谨慎统筹考虑的。

(二)“三胎”政策及其衍生政策

在“双减”政策提出之前,是“三胎政策”的落地,“双减”政策可以看做是“三胎”政策的支持政策。只有解决了家长们的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当养育子女的成本下降,家长才会放心生三胎。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考量,“双减”政策的核心就是为了平衡抚养子女的成本,从而促进国家人口的增加,进而服务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而同样需要考虑的还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走职业路线的孩子在以后晋升发展及其社会地位的问题也同样需要重点考量,这些应该也是“双减”政策最重要的出发点之一,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口支撑,人口结构不均、人口基数较小、人口上升渠道较少都是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健康发展的,可以说,人口问题牵涉到一个国家长期政策的执行效果与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三)关于私教盛行

在政策的执行中,我们看到,之前一些较大的教育培训机构逐步面临着裁员倒闭等境况,体量如新东方,也在近期的视频直播中,谈及捐赠教育物资给贫困山区孩子的问题,更有传出,将考虑去国外发展的消息。但实际的实施中,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由于教育需求的存在,在“双减”的大背景下,私教作为替代产品,也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当然,这也同样会导致阶层固化等、家庭经济压力增大等社会和个人困境,需要引起关注。

从这个角度来说,“双减”政策又不仅仅是一项教育政策,他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鉴于目前“双减”政策执行的时间尚短,其后期的发展及其配套的政策制定及执行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和大众的持续关注。

三、“双减”政策实施的相关建议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个长期的过程,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落实“双减”政策将是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政策如何落地、保证效果,同时让更多的家庭所接受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结合当前的实施效果与社会反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政策的实施。

(一)提升校外教培替代方案的开展品质

我们看到,在“双减”政策执行中,作为政策的替代方案,官方课后服务的质量则应该提升到与“双减”政策的执行同等重要的高度,在政策执行中,各地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课后服务的品质及可选择性,以消除家长们的后顾之忧,将日常的教育服务向高质量、多元化、可定制的方向引导,进而赢得家长们的信任和选择,吸引学生们的接纳和参与,为“双减”政策的执行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三)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良性转型发展

结合当前的社会需求,对于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如日常辅导、综合素质提升等方向引起的市场需求,是可以通过提升相关替代方案质量的途径弥补,但一些校外培训诸如专业辅导、兴趣爱好型培训却依然有其市场,依然不可或缺,只可能会部分减少,不会从根本上消除。在“双减”政策执行中,需要教培机构坚持教书育人的初衷,继续保持合规、合法、良性的发展方式,积极以提升服务品质和教育质量为出发点,同时在培训方式、培训开展品质等方面保持其合理性,认真发挥学校教育有益补充作用,为国家教育事业及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大政策执行调研避免变通执行

“双减”政策对于教育市场来说,毕竟是个新鲜事物,它在初期的执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家长和市场参与者们心里或行动上短期的不理解,当然,也应该看到,因为政策执行的过程同时也是政策不断调整并结合实际情况优化的历程。只要政策制定的初衷与预期目标是明确的,通过加大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调研,避免教育培训机构的变通执行,比如私教的现象,比如教培业务的隐蔽化,这些都是政策执行初期可能会遇到的短暂形态,不利于政策的最终落地,需加大调研力度,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四)强化政策执行中的正向舆论引导

在“双减”政策的初期实施中,我们看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方式方法粗暴之处,由于社会关注度较高,导致教培机构与家长们对于政策执行范围和力度的恐慌,加之新闻媒介的不当宣传,对于政策的执行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这需要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加强社会新闻媒体的正向引导,潜移默化的在思想上使民众接受“双减”政策的初始原因,避免误解;其次,通过新闻媒体的正向引导,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避免因政策理解不到位而产生的抗拒,导致政策推进不佳,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再次,因为政策执行效果的实现除了政府教育部门参与政策的制定与修缮之外,还需要引入社会各方力量的配合与支持,作为政策的影响受众,大家要在全面理解政后,在多方主体的通力配合下,才能实现政策利国利民的效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