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摘要:针对劳动教育被淡化、软化、边缘化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劳动教育的价值,对劳动教育做出了重要论述。本文旨在从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基础上,依据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探寻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进而实现理想化协同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做了详细说明,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劳动者的重要载体与手段,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相一致。因此,研究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和提供了根本的价值遵循。
1.有利于高职学生践行新时代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等)、养成劳动素养(有一定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新中国成立73年来,高职教育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一方面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劳动价值观取向功利化日益明显,究其根源就是劳动教育的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随着科学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这就要求劳动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革命。通过推动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价值观引领功效,培养高职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从而使高职学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成为有本领能堪当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2.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内容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开展,重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技能的培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进而真正培养出具有劳动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工匠精神的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而开展劳动教育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的了一个鲜活生动的环境,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能够在亲自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提升道德素质,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传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劳动传统,将劳动实践变为一种自觉活动,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共同实现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
3.有利于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高技能劳动者
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高职学生承担着重要使命,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技能素养和职业精神,这契合了我国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扎实推进二者深度融合,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情怀、劳动价值观;通过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培养学生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责任担当精神、精益求精的专业素质。发挥1+1 >2的协同育人效应,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大军,培养高职学生成为国家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响应政策要求,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相关文件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论述体现出,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响应国家政策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高职院校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和和劳动教育的契合点和一致性做好融合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回应党和国家号召,办好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职教育。
1.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相互通融
劳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所蕴含的独特育人价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通融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教育有着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内容上更注重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最本质的还是对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培养高职学生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培养劳模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与技能,在教学目的上强调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实践为导向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些无不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针对目前劳动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情况,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寓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的培养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之中,破解“有教育而无劳动”的难题。
2. 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相互促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解决的都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的问题,将育人目标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19 年 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目标: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内涵越来越丰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适应新时代对劳动精神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需不断挖掘这些重要资源。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当代大学生都有塑造价值观的功能,只不过途径不一,两者的教育目标是相互促进的。
3.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互为补充
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培养高职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劳动中的现实问题,把劳模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信仰和追求,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本质上看,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属于通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对被教育者的人格素养、行为习惯、精神状态产生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二者都可以采取榜样示范、模范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真正实现了把人格培养与劳动理论知识传授、劳动技能提高有机融合,通过理论习得和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反思劳动习惯。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在方法上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互补。
三、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基础上,努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思政联动中发掘,劳动观、劳动品质、劳动精神、劳动技能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实现路径。
1.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就内在的要求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主要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学对象的专业特点和每门课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劳动精神元素,在课堂中渗透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围绕劳动、劳动者、劳模精神、中国梦等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2.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环节,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中,开启了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行动自觉,将劳动意识转化主动服务改造世界的实践,避免了因局限书本知识而导致知性分离,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结合社会发展和专业特色,强调校内外联动,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群团组织等应协调合作,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多元化基地。通过丰富的思想政治实践课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劳动内容,通过现场感知,亲身观察、调查研究,让大学生感受劳动的规范性,提升学生劳动的思想认识;在系统的实践中磨练意志,逐渐形成爱岗敬业、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从而找准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把自己锻造成符合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3.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马克思曾提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在创造人。”这句话就凸显了环境对于培养人的重要性。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发挥好育人的功能,在校园文化中除了彰显主流精神的同时还要结合行业性和职业性的一些鲜明特点,基于此利用学校平台拓展载体形式,例如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的劳模长廊,就是利用了宣传栏来宣传行业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通过劳模进课堂、聆听劳模故事、劳模访谈、参观劳模工作室等,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通过新媒体广泛宣传大国工匠事迹,使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社会责任感,丰富价值体系,进而实现了文化育人的目的。
4.劳动教育融入到课程思政中
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劳动价值导向和专业技能相结合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不仅有校内、校外适合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训基地、实践场所、实践平台,还有适合开展劳动教育的大量“双师型”教师以及行业企业的支持。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结合学科特点,未来工作岗位需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教育属性。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入具有行业特色的劳动伦理、岗位标准、职业守则等劳育元素涵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形成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无缝对接。
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特点,结合新时代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技能强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强大人才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两者的耦合点,探寻两者的协同育人路径,培养学生获得劳动知识技能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成长为爱党爱国、技艺精湛、素质优良、有担当精神的新型劳动者,进而实现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通过劳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朱晓茜. 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路径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5: 113 ~ 11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N]. 人民日报,2020-03-27.
[3]刘弦. 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 大视野,2022,4: 66 ~ 73
[4]王轶哲.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价值、困境与路径[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6: 7 ~ 9
[5]张晓琳.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实践路径[J]. 教育观察,2022,3: 28 ~ 30
[6]张军成 吴健敏.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2,2: 14 ~ 19
[7]汝晴.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科教文汇,2021,14: 39 ~ 40
[8]张瑀 姜威.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6: 115 ~ 119
[9]李岁月.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J]. 北京教育(德育) 2,2022,5: 63 ~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