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昆曲人物塑造-以《百花记?百花赠剑》海俊为例
摘要:本文以《百花记·百花赠剑》一折,海俊的人物塑造为论点,通过教师的传授、表演处理、如何更合理、恰当的综合运用戏曲的“四功五法”,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感、收集和整理了相关文献,浅谈这个人物的身份背景、塑造方法和情感表达,加深对角色表演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昆曲;百花赠剑;表演
引言
昆曲《百花记·百花赠剑》一折是南昆和北昆久演不衰的剧目,这一折是生旦并重的“对儿戏”,充分体现了昆曲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剧情起承转合,人物情感丰富,现为爱情短剧。这折戏的唱、念、舞节奏鲜明,情感与技艺紧密相连,层层递进,是一出锻炼演员技能和提高演员表演水平的好剧目。
一、昆曲《百花记·百花赠剑》剧目溯源
(一)创作背景
《百花赠剑》此折或名《赠剑联姻》,出自明传奇《百花记》又名《凤凰山》其中一折,作者无从考证,全本失传,明人选本中有散出折子流传。据记载,徽班进京之后,《百花赠剑》、《百花点将》是常演剧目,最早追溯于康熙年间,在年画、瓷器、木雕上有《赠剑》一折图案,清朝末年京昆名伶王楞仙、陈德霖主演的《百花记》的演出剧照曾刊登在《北洋画报》中,可见此出剧目中的这几折戏一直广为流传。
1957年,北方昆曲剧院建院的十场庆贺演出中,在仅存余的《百花赠剑》和《百花点将》两三折中,以白云生、韩世昌等昆曲艺术大师记录的演出总纲为基础,整改、排练、加工,重新复排了《铁木遣使》、《练兵谋反》、《私访被执》、《百花赠剑》、《护贤计害》、《赠剑联姻》、《点将斩叭》、《邹化布阵》、《战场相逢》、《佯财诱敌》、《陆战水战》《百花自刎》十二场戏。1
1941年,著名戏曲作家翁偶虹曾为程砚秋移植《百花记》改编为京剧新剧目《女儿心》。1958年,翁偶虹为著名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和言慧珠整理了《赠剑》为《百花赠剑》,赴西欧巡演,大获好评,不仅向西欧展示了中国戏曲的魅力,也为《百花赠剑》在昆曲舞台上奠定了重要的地位。
因全本不存,加上当时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的不同,或因剧本的改编,不同剧种不同版本的走向和结局都有很大的区别,这里不作一一较比。
但《百花赠剑》一折仍在全国多个剧种中为保留剧目,或许跳过了前因后果和最后的悲剧结局,这一折已经被定型为爱情短喜剧了。这一折淡化了海俊的计谋,强调爱情的纯粹与美好,百花公主、海俊、江花佑,三人都围绕在爱情的主题中,剧情跌宕起伏、前紧后松的气氛紧抓观众的心,观众更愿意接受就此结局,这也是这一折戏为什么广受观众热捧久演不衰的原因。
(二)剧情浅析
元朝时期,宗室安西王意欲谋反,朝廷派御史江六云潜入安西王府为间谍刺探查访此事,江六云化名为海俊,安西王不察,重用海俊,并封他为西府参军,王府总管叭喇铁头嫉妒海俊才能,假意设宴,并设计将其灌醉,偷偷移往安西王之女百花公主卧室帐中,企图借公主之手杀死海俊,情急之中遇到了公主的侍婢江花佑,岂料江花佑乃海俊失散多年的妹妹,兄妹重逢,经江花佑暗中周旋才得转危为安,百花公主发现海俊后见他年少俊朗,气度不凡,顿生爱慕之意,以一股青锋剑赠为定情之证,私定百年之好!
二、“海俊”的人物分析
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塑造无疑是决定表演好坏的重要因素,戏曲演员想要塑造好人物形象首先要知道如何去理解剧中的人物,从家庭背景、政治态度、性格特征、当下处境到理想追求,再到和其他人物的关系,深化人物情感,一步一步全面透析这个人物,给人物找到个性定位,这样才能生动地把人物体现出来。
在《百花记》中,无论其他演绎本还是散出折子中,从两个方面都可以了解到海俊的外貌气质与才华都是非常出众的。他在弱冠之年能在朝廷任命御史一职,后又被元帝委以重任安排到安西王府充当间谍,可见海俊是一个年轻有为,足智多谋的朝廷忠臣。身为公主,久经沙场,阅人无数,但对海俊一见钟情,私订鸳盟,可见海俊容貌俊朗,气度不凡。
纵观全剧,海俊是一个正面人物,亦是一个悲剧人物。多个不同结局的走向,都让人深思、意难平!
其结局一:两人百花亭定情后,安西王起兵造反,海俊暗中力助朝廷,令百花公主兵败,安西王被擒,公主自认为有眼无珠,将终身错付他人,故而自挖双目。
结局二:两人定情后,海俊不忍百姓们生灵涂炭于水火之中,为阻止这场内乱,极力劝说两方和好,不料海俊遭人利用,安西王谋反,致使百花公主全军覆没,公主和海俊双双自刎殉情。
结局三:海俊与百花公主定情后,海俊暗中助朝廷平定了安西王,安西王被押送回京,百花公主深感孤立无援,万念俱灰只能屈服夫权和皇权,归顺朝廷,改邪归正。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王朝,在海俊的立场上,政治和人伦都是无法共存的。在他心里,面对爱情和政治的错综复杂时,为求内心的正确价值观,他是十分纠结的。无论哪个演绎版本的结局,在公主的立场上,海俊都是爱情的背叛者,他们的爱情无疑是政治的牺牲品,注定是一场悲剧收尾。
现因《百花赠剑》一折作为爱情短喜剧演出,去了前后的枝叶末节,淡化了故事的冲击力,把人物单纯、简单化,减少了海俊的计谋,加强了海俊对爱情的渴望,巧妙的加入了滑稽和俏皮的表演,从情非得已处理成了两情相悦,保留了两人的爱情在政治和人伦上有共存的价值。
三、“海俊”的人物塑造
(一)人物行当的定位
行当是戏曲的表演体制、是戏曲最基本的程式体现,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时的特殊表现方法,是其他艺术形式没有的。行当是对人物的年龄、性格、技术、扮相、气质、和化装来划分的。如果没有行当之分,就没有个性之分,可见行当在戏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昆曲的行当行话称为“角色家门”,分工详细明确,小生行当则有:大冠生、小冠生、巾生、穷生、雉尾生等划分。
当我刚开始学习《百花赠剑》时,主教老师便对我们讲解、分析了海俊这个人物行当的定位。海俊这个人物的行当为雉尾生应工,雉尾生多以扮英武洒脱、英姿飒爽的青年将领。而这个人物不能全以雉尾生的特性来塑造,因为过于锐气和刚劲就不太像海俊的个性,因为他身上还是有儒雅的一面,情感比较丰富的。所以要以巾生的特性:潇洒飘逸,俊秀倜傥来融合为一体,柔和雉尾生的特性,这样便有刚柔并济和至情至性的一面了。否则在《赠剑》这一折和公主演绎爱情时就缺失了缠绵悱恻的儿女之情了。如果用百分比来划分这个人物行当的比例,便是百分之六十是雉尾生应工,百分之四十则是巾生应工。
(二)人物的扮相
“像不像,三分样”,“扮上不像,不如不唱”。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戏曲舞台上最基本的创作技能,行话称之为“扮相”。扮相是戏曲演员刻画人物的第一步,用夸张的艺术手法,通过化妆、服装、穿戴、道具等构成的并能为人物传神、抒发情感有利表演的重要因素,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外貌、外形,外化人物的性格和情绪。
海俊这个人物是俊扮。俊扮多用于表现戏中人物的相貌端正,年轻清秀。而化妆的用色和化法在年龄、身份、性别、处境中都有明显的区别,昆曲对化妆脂粉的使用较为严格,海俊的化妆首先最忌脂粉气浓,底色不能过白,应要有区别于巾生。眉眼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巾生的眉眼化法可以是比较虚化的、柔和的,可表现脉脉含情之意。而海俊这个人物的眉眼应则不要过度虚化,应求干脆、英气。除了在眉眼中的区别,体现人物性格时可在眉间或额头画出个性的符号。巾生用胭脂在两眉间染一拱形,称“过桥”1,表现人物的儒雅和欢悦,例如《玉簪记》的潘必正、《牡丹亭》的柳梦梅。武生或雉尾生则在印堂处用胭脂染出茨菇叶状,呈“人”字形,上尖直入发际,表现人物有武气,有力度,戏曲行内称“通天”或“蜡钎”,例如《连环计·梳妆掷戟》里的吕布、《百花记》里的海俊。
海俊头戴“将巾”,“将巾”是在“扎巾”的基础上衍变的。缎面制成,绣花,脑后有一长于头顶的状物,戴时后加面牌,后因革新改善,前面加了额子、火焰和弹簧泡珠等装饰,帽后加了后披,前坠飘带,制成硬胎,后名将巾。为武将便装时所戴,灵动的珠子体现了海俊这个人物的生动,飘带则更彰显了海俊的英俊与洒脱。
《赠剑》这一折的海俊身穿褶子。褶子是戏曲舞台上的日常便服,斜领宽袖,衣长至足。因为前面交代了海俊是为了赴叭喇设的宴席,所以是在没有公务情况下的装扮。这一折戏对褶子款式的穿法各有不同,有的穿团花褶子(一般用于武生的便服),还有一种就是绣花褶子(一般用于巾生、丑生的日常服装)。我对这两种褶子的用法是这样理解的,从视觉上团花褶子会凸显人物的硬朗、英气,贴切人物身份,但过于板正,不太利于这个人物在这一折的表现。而绣花褶子的儒雅秀气正和头戴的将巾形成一种平衡,因为前面说过这个行当的设置和处理可以是雉尾生与巾生结合,这里也可同出一辙。海俊一出场便是醉态,可见喝的是特别爽快,特别美,绣花褶子更能体现出他当时一种松弛的状态,也为后面和公主邂逅两人烂漫缠绵情感的表现作铺垫。
(三)人物情感的把握
戏曲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是戏曲舞台上演员表现人物性格、生活、情感,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如果没这些手段,那戏曲就不复存在了,可见“四功五法”在戏曲里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合格的戏曲演员,掌握“四功五法”是基本修养,除了要有扎实的综合表演能力,还要学会灵活运用“四功五法”来塑造人物的生动性和鲜明性。
1.身段的表演
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戏曲身段来源于生活,经过变形的夸张艺术加工,成了戏曲演员用来模拟人物生活、把人物的心里外化、抒发人物情感和状态的表演手法。
海俊是在欢快的音乐中出场的,海俊喝的酩酊大醉,由两个小太监搀扶着,这里不要把手完全搭在两个小太监的肩膀上,否则,一是三个人的步伐无法统一,二则不能掌握自己的身段表演,一定要把手放在他们两个人的颈上,用推力控制着他们前行,三人形成一条线。这里的海俊虽然是以醉态出场,双目微闭,但是也要亮相,在九龙口微微抬头,让观众看清楚你的样子,这是戏曲的规律,一定要给观众第一印象。醉态对形体的体现是非常重要的,脸部表情要舒展,颈部至腰部一定要松弛,双脚无力,上步时虽然是前行方向,落步要偏,要有发飘发软的感觉,看似随意,却要有“内劲儿”,是松,而非懈。当在大帐里听到有人怒斥时,撩开帐帘,轻抬虚眼,见到江花佑拿着剑正杀来,这时一下子就清醒了,出帐,低头躲剑,摱头转身跌地,一气呵成,体现习武之人灵敏的自然反应。
当公主惊现从桌底下冒出的海俊时,在一个“平板夺头”的伴奏下,海俊倒吸一口气,在公主的追杀中,全程防备着公主的一举一动,这时一定要健步如飞,舞动起来,既要表现出海俊的身手矫健,又要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在公主得知海俊是被人设计陷害后,又见他容貌气度不凡,心生爱意,两人在身段上和前面的表演有了明显的对比。公主送海俊出百花亭时,轻快的音乐配合上两人的身段,关系进一步发展。海俊用水袖的“翻”、“折”表现出了对公主的谢意和对公主情感微妙变化的反应。公主袒露心声后,两人再次相对时,感情逐步深入,把剧情推到高潮。海俊深知公主对他有情有义,自己也表明了态度,再次“反攻”和“试探”。两次“揉肩”是海俊想对公主的进一步亲近。虽然公主在战场杀敌无数,但是对男女之情的身体接触是羞涩的,海俊一而再再而三的造次,让公主有些恼了,拔剑相向,这时海俊怵了,用搓步由慢到快至舞台左角,立马跪下,不敢妄动。用手弹敲公主剑鞘,(潜台词:你要把我杀了吗?)(公主:对,我要把你杀了),海俊惊恐,躲避,当发现公主偷偷发笑时便知道公主无心杀他,则又拨动公主的剑鞘,指对公主(潜台词:你来吧,我让你杀),双手一背,把脖子伸向公主的剑口,公主欲杀又止,你来我躲,一来一回,欲擒故纵,海俊用跪搓把公主逼至九龙口,公主无奈扶起海俊。这一段在欢快的曲牌中两人用手势一问一答,体现了两人打情骂俏的烂漫氛围,充分表达了公主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和海俊的俏皮灵动“滑头”之处。
“赠剑”是这一折的核心内容,也是剧情尾声,公主念到“我这里有宝剑二股,今赠一股与君,以为今日定情之证”。海俊躬身接剑,二人同唱“相逢好,赠青锋为表照…”。两人以“赠剑”、“搭剑”、“交剑”、“合剑”,载歌载舞的舞蹈动作,抒发了两人对爱情的誓盟和互诉之情。
2.眼神的运用
“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戏曲舞台上,人物当时的状态和心里活动都是需要演员用“眼神”来传达给观众的,是和观众交流的重要渠道。“眼不光要有神,还要有事儿”。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用“眼睛”告诉观众,这是需要苦练的。老师们常说“只有眼睛里有戏,才能感染观众,才能把表演的精髓体现出来。”这也是第一节剧目课主教老师特意强调的一个要素,并在教授我们台步中配合上眼睛的“收”与“放”作眼神的第一步训练。
海俊唱“恨无端生出这祸根苗”时,“恨”字,眼神一放一收,对叭喇的恨意,表现出无奈,怨气。唱“恕微臣误入在蓬岛”时,第一个对视是无意间的,眼神作回避,第二个对视,发现公主的眼神不对劲,更大胆地靠近,直到公主意识到自己已经失态,斥责了一声,海俊的眼睛立马躲避,惶恐。当公主念“我就不杀你了”,这时海俊才放松了警惕,“只是便宜了你”,两人再次对视,这时海俊发觉公主的眼神中已经没有了杀意,并带一丝爱意,海俊眼神再无惧怕之意。公主念“深夜无人,待我送你出去”,海俊的眼睛随着公主手指的方向,念“多谢公主”,后退,用眼睛带着身体,定位,躬身下拜,两个鼓点“大,大”,二人对视,发现了不小心碰着了手,公主羞涩躲避,海俊见状也紧张起来,要有心跳加速的感觉。海俊念“公主听了”,眼神要诚恳的、信誓旦旦的。公主唱完“怎免得旁人嘲笑”,海俊的眼神需要坚定,眼珠左右转动,计从心起,决定进一步和公主确定关系。
海俊的眼神从惊惧、埋怨、明亮、兴奋到坚定,都是从公主眼神传达的信息中所反应的,两人需配合默契,互相咬合,演员演得过瘾,观众才看的过瘾。
3.念白的处理
念白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有抑扬顿挫、节奏快慢、高低之分,具有较强韵律性和节奏性的舞台语言,是戏曲表演时用来表现人物情绪,抒发人物情感的。通过“念白”,能让观众清楚了你是扮演什么人物、这个人物的身份背景、年龄性格和要做事动机、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戏曲有句行话叫“千斤话白,四两唱”。由此可见,“念白”在戏曲舞台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海俊的唱不多,更多的是体现在念白上。这一场海俊的第一句念白是在大帐里意识模糊的情况下念的,“啊,公公,我是饮不下了”,这一句应念的松弛,要有无力感。这里本应有一声“作呕声”,后来主教老师说过,在台口已经吐过一回,这里就不作这样的处理了,在公主帐中呕吐也显得有些不斯文,所以这里用“喂哟”作难受的表现。
海俊被江花佑发现、两人相视相认后,“你敢是我妹子江花佑么”,这里应念紧迫一些,江花佑接念“是啊,兄长因何到此?”,这时的海俊才完全把紧张的状态放松下来,慢念“再也不要提起……我也不晓得怎么会来到这里的呀”(自己也搞不清楚),疑惑,这时江花佑又念“此乃公主内室……格杀勿论”,这时海俊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反应一定要和前面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念“想我乃是中了奸人之计,你快快送我出去才是呀”,这里的情绪虽然是紧迫的,但是不能念快,要以慢表快的处理方法。“可恨那叭喇呵”,“呵”字慢出,需给公主留气口,公主怒斥“?…”当听到江花佑念“是啊,你是甚等样人,敢言内侍叭喇”,通过江花佑的暗示,接念“哦,是是是”,(要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对公主解释道“小生海俊,新任西府参军……”,这里表明自己的身份时,语气应着重的,恳切的。
当公主袒露心声后,海俊念“那公主为何道此两句”,这里是疑惑、琢磨,(她可能对我有情意),这里应调动情绪,兴奋起来,“?,我且闪过一旁,听她讲些什么,有理吖有理…”,这里的两个“有理”,一个念快,一个念慢拖长音。(对,就是这个主意)
当公主唱完“怎免得旁人嘲笑”,这时海俊计从心起,向公主讨要定情之物,念“多蒙公主见爱,必须赠我一物,以为今日定情之证”,这里的“定”字需要加强逻辑重音,要着重语气, 体现海俊对这场姻缘的憧憬和追求。最后公主念“海生,去罢”,海俊回念“是,告辞了”,慢念,拖音,表达了海俊对公主的恋恋不舍,缠绵悱恻之意。
结语
以上文字论述了我从《百花记·百花赠剑》中海俊的形象和表演、如何正确理解塑造这个人物,通过老师在教戏时提到的重点和要素,结合本人在学习和实践中的感受,作一梳理,让海俊这个人物更加鲜明、情感更加丰富饱满。通过这一次的写作锻炼,让我塑造人物时不再是体现在仅有的技艺上,而是学会了戏曲的程式化都是为人物、为剧情而服务。“举一反三”,这种塑造技法,能让我在以后无论饰演塑造哪个人物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我深知自己的艺术道路还很长远,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学无止境,还有很多东西去探索、研究、琢磨。但是在大学中这样的学习经验将会是我在戏曲舞台上最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吴新雷 :《中国昆剧大辞典》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洪惟助 :《昆曲辞典》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2年出版。
[3]赵景勃 :《戏曲角色创造教程》,2004年出版。
[4]董德光 :《戏曲表演程式研究》,201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