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
摘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数学课的基础上拓展数学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改善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如厌烦学习,一上课就想睡觉,一考试就睡不着觉等等。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对生活的兴趣等等。因此,在高校数学课堂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又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促使学生养成健康乐观的学习态度,从而达到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高校;数学课堂;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在如今的大学教育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专业课程,当然很多学校也创建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在这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为此,在具体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覆盖到日常教学中去,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下,我将从一名数学教师的角度出发,探究如何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数学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挖掘
第一,将相关的数学史、数学家故事适时、适量、适当地引入课堂,使学生体会到现成结论背后的“火热的思考”,以数学家的精神品质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精神品质,严谨的求学态度。
第二,挖掘隐含于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实际问题数量化的习惯,使学生能够有条理地理性思维、严密地思考和清晰准确地表达,学会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以学生为本,营造问题氛围,紧紧抓住学生,时时与学生互动探讨交流,结合所教的知识点,因势利导,画龙点睛,融入心理元素,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使学生对知识能够逐渐地感悟、理解、消化与运用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之成为合格的有用的人才。
二、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策略
1.从自身出发,使数学变有趣
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教师本身出发,教师应当端正教学态度,明白自身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使命。在课前准备阶段,应该利用充分的时间准备课程,数学作为一个不需要太多文学性语言的学科,主要内容是公式与原理以及逻辑计算的思维。因此应当在准备阶段明晰一堂课所讲到的知识点,并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点转化为在生活中易于理解的知识,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出来。以及准备配套的习题,习题难度应该由易到难,以便学生适应课堂节奏。在上课阶段,我们应该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让学生感受到高等数学并不是很难理解,而是一门可以轻松理解,越学越有趣的课程。为此,我们需要在课堂中讲解知识点的时候以一种幽默有趣的方式讲解出来,偶尔在其中穿插一两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感觉听数学课像听相声一样。同时在讲题过程中应该保证数学严谨的态度,做到张弛有度。课后阶段,应该为学生布置适度的作业,确保作业题量的适中性与作业难度阶梯性。在课后答疑阶段,耐心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多整理错题,多记录好题。
2.打造良好环境,加强课堂活动
在学校硬件设施确定的情况下,尽量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方面,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以饱满热情的态度投入到课堂中去,在课堂中尽量保证自己的精神面貌良好以及讲课声音洪亮。我们只有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堂中去,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渴望。从另一方面来讲,课堂应该具有感染力。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或上台讲题。同时无论是回答正确还是回答错误的同学都应当给予鼓励,让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回答问题。除此之外,我们应当全面了解学生情况,鼓励数学成绩好的学生上台讲题,分享数学经验,同时鼓励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互动性。
3.以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建立心理健康的场所
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活动直接关乎到学习效率。任何课堂气氛,都容易对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以及主动性造成影响。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要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脑皮层可以始终都处在相对兴奋的状态,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有足够的精力。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离不开教师的合理组织以及精心创设。若教师在教学中不主动创设,学生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教师和学生的此消极情绪彼此影响,就像流行病毒传播,造成许多抵抗力弱的学生受到感染。消极病的根本在于流行,让积极风气的盛行,也是不错的态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感染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最大限度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首先,教师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在工作中,无私地倾注自己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把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喜爱,善良,乐观等各种积极情感激发出来。其次,在教学目标过程中,教师要尽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创设出一种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身上相应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情绪氛围中学习。
4.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变化,融入心理挫折教育
心理挫折,简单来讲,主要是指人们在一种动机的影响下,实现目标受到障碍,由于不能将障碍完全扫除而形成的紧张情绪。不管什么人,其人生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重重坎坷,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碰到各种困难,只要将人生道路上的所有挫折都克服,才可以以算得上是完美的人生。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挫折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挫折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考试成绩的变化,不能达到自己内心的要求,尤其是一次考试成绩大幅度下滑,容易导致学生在心理层面上产生悲观的情绪,进而导致成绩进一步下滑。第二,在学习中碰到难题不能正确解答,难点知识无法了理解,导致心理上产生烦躁的情绪,而且对学习有厌倦的情绪。对于考试成绩的变化,教师必须要反复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学习过程,不能一味的重视最终结果,相信付出就会有收获,结果是否满足自己的要求,都当之无愧是优秀者,从心理上战胜自己的脆弱、此外,教师应该对学生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有针对性采取适合的措施,只有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挖掘多元元素,实施德育渗透
学生每天除了接触家长,就是接触教师和班级同学,而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数学教师必须要将工作做到位,向学生展示积极的心态。
第一,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熟练掌握自身专业的知识,向学生讲授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学生的认可,而且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教师的工作精神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保持精神,对于重要的数学知识点,教师应该反复的讲解,在学生有疑问提出请教时,教师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于学习以及教师的态度。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尝试着将德育与数学课程相结合,对学生实施“三观”教育。从某个角度来看,虽然高等数学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点,然而数学课程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史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积极的“三观”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此外,可以使学生更加的重视数学课程。
第三,教师可以根据有关的数学知识,对学生开展理想教育。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我国很多著名数学家的努力下,数学在社会各个领域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比如:工业领域以及农业领域等等。特别是陈景润以及华罗庚等等,都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为数学做出伟大的贡献。在有关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成就适当的穿插,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全面考虑学生的发展状况,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整体状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后针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反馈,由学生们做出评价,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同时,立德树人,入心为要。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新时代教育形势的需要,做到教学与时俱进,真正做到立德树人,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李红玲.从数学文化角度分析课程思政设计——基于省一流高数课程的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23,9(02):25-28.
[2]孙冬梅,杨敏.有效教学实践对拔尖学生高阶思维的影响研究——以L大学C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22(3):89-92.
[3]马林涛.探讨“数学分析”课程思政策略——以广西师范大学数学分析教学状况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45):36-37.
本文系:“2021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科研课题”项目批准号:2021XHY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