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文化自信”价值引领下《跨文化交际》 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锦绣·上旬
柳州工学院 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 广西 柳州 545616

摘要:“文化自信”是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为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构建新的衔接桥梁。《跨文化交际》课程探讨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本文探讨如何在“文化自信”价值引领下,挖掘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并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的统一。

关键字:文化自信;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

一、引言

2016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课程思政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本文探讨以“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引领学生跨文化思想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努力在知识传授的基础巧妙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从而达到知识传授与育人目的。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关于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经验也有不少学者进行探索。崔戈(2019)总结了大连理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四位一体”建设体系:资源库建设、示范课建设、教学指南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刘晓阳(2018)总结分析了大学英语思政功能缺失的现状,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要从英语教师、教材编写、教学设计等方面入手;杜刚跃、孙瑞娟(2019)认为制度建设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陈炼(2020)则借助自建语料库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等等。学者们对英语课程尤其是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仍有待探索,特别是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仍比较缺乏。

《跨文化交际》的授课内容涉及中外相关的文化知识、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及意识形态。英语专业的学生接触到更多国外思想与文化,中外文化碰撞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的塑造过程。如何加强引导,杜绝因忽视中国文化的造成“崇洋媚外”现象的产生;如何立足我国国情,正确传播我国文化、态度及立场,是该门课程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隐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化自信”价值引领学生批判地、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异同,能够更好地培养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专业基础扎实、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具有家国情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三、“文化自信”价值引领下《跨文化交际》 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树立课程思政理念

2020 年 6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想建设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指导。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教育已经由侧重欣赏外来文化、吸收国外文化转变为立足本国文化,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注重输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与课程思政理念同向而行。此项举措为任课教师更好地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思想理念的传递者,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认识到在课程中进行正确思想的引导是最有效的方式。通过讲座、座谈、学习交流等形式全面加强对课程思政理念的学习,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思路及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书籍、查阅期刊文献,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并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因素,修改、制定与时俱进的教学计划。课程思政理念主要通过课堂进行落实与践行,只有当教师重视课程思政理念的树立,才能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思政教育。

(二)结合教材内容,增加思政元素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薛巧钰(2022)以“教材为载体,以媒介为手段,以社会为依托”,在教学的准备、实施、练习、总结和实践环节进行精心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专助于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使教学既有“课程智慧”又有“思政温度”。可见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落实,需要以教材为载体进行多元化设计,既要学习国外先进文化,又要重视中国本土优秀文化。教师需认真甄选教材,选择内容公正、客观的教材,为课程思政的融入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善于使用“互联网+教育”,推进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关注时事新闻、热门话题、优秀公众号推文、课程思政相关的示范课等,拓宽视野,从中选取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相关中国文化元素融入教学设计。在理论介绍上,不仅介绍西方理论,还要阐述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文化知识储备上,要兼顾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介绍和阐释,充分挖掘、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平衡课程设计中的中西方文化因素。在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案、案例设计等方面,体现更多中国元素。对习以为常的中国文化进行再认识和深入了解,唤醒学生的中国情。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意识

《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论知识、概念方法等均来自国外,属于外国文化的知识输出。若不加以引导,学生容易造成重视国外文化,忽视中国本土文化的情况,从而影响跨文化交际“双向文化”的沟通交流,进而影响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关注语言能力的提升,忽略其中的文化因素,认为只要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就能够进行有效沟通,缺乏跨文化交流意识。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课程思政,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批判的眼光对待西方文化。培养学生对自身和外国文化和行为及其结果进行批判性评价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用开阔的眼光审视世界各民族文化,培养其文化同理心和宽容性,采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度看待世界文化,实行文明互鉴。

(四)实施混合式教学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时长为24课时,但该课程知识体系较为庞杂,仅仅通过课堂讲解,难以达成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也难以切实提高学生在对外交流中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因此,融入课程思政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应当实施“学习先行+课堂内化+课后提升”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学习先行。教师借助“雨课堂”等教学平台,结合中国大学慕课、微课等线上课程,选取互联网上跨文化相关的优秀视频,采取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甄选部分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西方文化介绍,中国文化介绍的慕课及视频资源,根据需要进行整合,按照符合培养模式和教学节奏,在雨课堂布置给学生学习,并要求学生在雨课堂完成对应练习。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可将其分为7个不同的文化主题:数字与颜色文化、问候及道别文化、商务送礼文化、餐桌文化、商务礼节文化、语言沟通文化,非语言沟通文化。学生选取感兴趣的国家的文化主题,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寻找相关跨文化知识与中国文化元素,制作课程展示课件。课件完成后提交给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并开展进一步修改。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介绍外国文化习俗的同时引入中国文化,指导学生提出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应对文化冲突的解决途径,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其次,课堂内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查询雨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重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详细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盲区。然后,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其中包括:

(1)学生课程展示。在课前,学生根据课本知识、课外学习资源、教师修改建议制作并完成跨文化介绍的课程展示,其中包含中国文化元素,如中国的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礼仪文化,饮食文化、餐桌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在完成知识输出后,让学生到讲台进行课程展示。该环节能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表现能力及现场发挥能力。同时,要求其他学生根据课程展示的环节,选取感兴趣的知识点,向进行课程展示的学生提问,由该学生搜索、组织答案并进行解答。由师生互动转为生生互动,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提高课堂效率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此过程中注意聆听课程展示内容与互动问答内容,适当提出建议,做好个别指导。

(2)跨文化交际情景模拟。在跨文化交际情景下,因文化差异,不同国家成员之间会产生跨文化冲突。驱动学生通过分析、思辨、 演练去加强双向交流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模拟冲突产生的表现形式及解决方法。提高学生解决跨文化冲突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跨文化失语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站在中国立场发声,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地解决跨文化交际争端。

(3)“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课堂演讲。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借助多方学习资源,寻找其感兴趣的中国故事,通过讨论、合作形成最终的演讲稿。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关注学生讨论情况,给与适当的指导建议。各小组选取发言代表到讲台进行演讲,其他小组成员与教师一起聆听中国故事,感受中国文化。教师根据演讲内容,就语法运用、发音规范、肢体语言,故事组织等方面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反馈,帮助学生提升英语演讲技能。学生使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能够引导学生在对跨文化交际中积极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为中国发声。该项举措,能够进一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促进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促进“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文化现象的产生。

最后,课后提升。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任务:制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相关的中国文化专题宣传视频。此任务能够使得学生再次重复课堂中的环节,同时能够获得进一步完善课堂活动的机会。教师对视频进行质量把控,确定视频中涵盖中国优秀人物故事与中国优秀文化故事。学生完成视频制作后,将其上传至互联网平台,让学生之间进行投票与互动,要求获得一定的转发量与关注度。此项任务的设计能够引导学生从自己开始,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向世界舞台发声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自身的影响力,带动其他人一起提升文化自豪感,鼓励学生以行动厚植爱国情怀。此外,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参与课外的国际交流活动,比如与外国留学生交流的活动、带领国外友人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交流和应用中锻炼跨文化技能。

四、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学生的中外文化意识形态碰撞,因此,在该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引导尤为重要,需要帮助学生牢牢把握政治方向。课程思政为跨文化交际课程提供了新的课程改革方向,将中国优秀文化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价值观。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辩证地辩证看待西方文化,弘扬中国文化,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此外,在该门课程中,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势明显,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并融入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N].人民日报 ,2016-12-19(001)

[2]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No.247(07):138-140.

[3]刘晓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34(05):126-128.

[4]杜刚跃,孙瑞娟.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04):122-126.

[5]陈炼.基于自建语料库的校本特色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11):152-154.

[6] 薛巧钰.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基础法语》教学设计探究 [C]. 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 (11),2022:170-173.

作者简介:韦冬梅(1990-09-),女,壮族,广西柳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柳州工学院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语言学、跨文化商务交际。

基金项目:柳州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项目“‘文化自信’价值引领下《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建设探究(编号:2020JGZZ007)”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