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茶馆》里的小人物与大社会

科技研究·理论版
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723001

摘要:本文针对《茶馆》中小人物与大社会的关系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首先是分析《茶馆》中四种类型的人物及形象特点;其次是分析话剧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最后是对话剧中小人物形象与大社会的联系入手,用小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大社会的变迁,映射出对社会现实和封建政府的反思和批评。

关键词:茶馆;人物形象;社会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全剧集中发生在老北京的裕泰茶馆。老舍运用倾吐情实的手法借用茶馆由盛转衰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展示了晚清到民国,跨越近半个世纪的三段动荡历史时期的世态风俗画卷,将三教九流的小人物从年轻到年老的一生表现得淋漓尽致,向读者呈现了真实黑暗的旧社会历史风貌。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

“茶馆”不单单是一座民间品茶的传统建筑,它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标志,更是社会的一种缩影。茶馆的包容性很强,聚集着各式各样地位、阶层,不同品行人格的人,茶馆俨然如同一个小型的社会,矛盾冲突无一例外都在这里发生。

一、《茶馆》与“小人物”

《茶馆》中角色众多,将中国近代社会的中下层所有人物几乎都包揽进去,传神地表现了小人物的形象。这部话剧传承着作者关注“小人物” 命运的主题,以小人物的悲剧来揭露旧时代的黑暗。《茶馆》主要呈现了以下四种类型的人:

(1)为生活、理想拼搏的失败者

这类人有自己的理想、憧憬美好生活并为之奋斗,但是自身的能力和实力抵挡不住旧社会的黑暗现实,最终落得了悲惨的下场。

如安分守己的王掌柜: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这部话剧的主要人物。他精明圆滑、善于应酬、谨小慎微,只是想要经营好父亲留下来的生意,本分地活着,与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八面玲珑的他,迫于社会的需要, 不断改良、与时俱进,却也无济于事,被无情的社会逼上了绝路。

实业救国的秦仲义:他是维新的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结果实业都变成了“逆产”,最终还是一事无成、以破产告终。他绝望地总结自己可笑的一生,有钱就不应该干好事,就应该将钱霍霍光。这满是对社会的失望以及愤慨。

自食其力的常四爷:作为“旗人”的常四爷正义感十足、爱国情怀强烈。但是坦率直言,导致他在茶馆中谈国事被抓去坐了牢。他一心一意地爱国家、希望国家强大富强,参加义和团为清朝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还是只能通过卖菜来勉强养活自己。

他们一个温顺老实、一个敢闯敢拼、一个勤勉上进,晚年却仍旧落得财破家亡,无人收尸的下场。这正如鲁迅笔下吃人的旧社会,梦醒了,却无路可走。

(2)无恶不作、欺软怕硬的社会毒虫

这类人为恶多端、毫无伦理道德和纪律可言,是社会的寄生虫。例如心狠手辣的刘麻子父子、投机钻营的唐铁嘴父子,只会到处抓老实人的侦缉等。他们寄生于腐败、荒诞的旧社会,却能够过得愈来愈好,这是旧社会现实的常态,具有普遍性以及批判性。

(3)走投无路、典儿卖女的底层农民

这类人是乱世之中下层人民的典型代表。无名无姓、没有话语权的他们,迫于时代的压迫,吃不饱、穿不暖,只得卖儿卖女来养活一大家子人。例如康顺子就被刘麻子贱卖给太监为妻。这真实地展现了旧社会的令人愤怒的黑暗社会陋习。

(4)压迫人民、阴险狡诈的恶棍痞相

这类人以压迫贫苦为生,仗着自己有点权势就作威作福。例如狠毒奸诈的清宫太监、乱摆威风的吃洋教教士、乱收钱财的官警等一众痞人形象。

二、《茶馆》与“大社会”

茶馆中陈设布局的三次变化,是三次社会历史动荡的见证,具有强烈的文化和时代的象征意义。

首先,茶馆呈现的是中国传统古典式的装修布局。茶馆有着前店后院, 都摆着长桌、藤椅、长凳等。为满足旗人爱养鸟的习惯,馆内到处都有挂鸟的地方,是典型的中式茶馆。

其次,因为社会改良风气的盛行,王利发顺应社会潮流,改造了茶馆。给后院新建公寓、新增评节目,甚至还为了吸引顾客请了一位女招待。整个茶馆变得洋里洋气的,规模也愈来愈小。但是“莫谈国事”的条却越写越大。

最终,茶馆入不敷出,已经不能够养活一大家子和伙计了,桌椅残破不堪。“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比先前还大,另外还新加了“茶钱先付” 的纸条,茶馆呈现出一种颓败不堪的样子。

茶馆由古典变洋气再回归到颓败,展现出了事态的炎凉以及社会生存境况的不易,给人以通透之感。这一切,都与封建大社会的环境和腐败的政治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小人物”映射出“大社会”

《茶馆》中的各色人物,他们普通却与这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老舍突破中外戏剧传统,用社会人物的群像与事件的矛盾冲突,表现庞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并通过小人物与时代的冲突、小人物不幸的悲惨遭遇的无奈来映射近代中国受帝国主义侵略动荡不安的社会情形以及封建政府的腐败统治。

《茶馆》中人物的命运轨迹是违反常理的,是畸形的社会和病态的道德体现。有操守的好人没有得到好报,都落得了悲惨凄凉的结局;坏人也没有受到法律、道德的谴责与惩罚,相反过上了美好生活。正反两面人物的人生轨迹朝着反方向发展,体现了社会的真实性与荒诞性。

王利发的处境实际比一般农民优越很多,他有父亲留下的茶馆可以经营,但是仍然没有逃得过破产、被迫上吊的悲惨命运。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有无数人民是完全没有生活来源从而活活饿死或者冻死。这足以见得社会的腐败程度之深,资本家长期剥削农民泛滥成灾,造成了无数人民生存的困境苦难,表现了对当时社会制度的强烈批判。

当王掌柜彻底对这凄凉世界绝望之时,他和秦仲义、常四爷选择一起撒捡来的纸钱祭奠自己,这是典型的抒情话语。他们已经看透了时代的可悲性、旧中国社会现实的腐败。后王利发以上吊自杀来与这冰冷的世界永远诀别,为这吃人的社会泣血而歌。

第三幕终,剧本戛然而止于新上任的处长不伦不类的“好”字。这里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味道,回味无穷。这种阴阳怪气的写法,明褒实贬,体现出对腐败社会的浓浓的讽刺和不屑意味。

老舍运用深刻的共时性结构,将今天与过去进行强烈的对比,告诫我们此时要无比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和安定的社会现状。

参考文献:

[1]张翔宇.论老舍《茶馆》的人物形象塑造[J].青年文学家,2019(02)

[2]潘四红.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性格特点[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04)

[3]李红梅.老舍《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J].鄂州大学学报,2022, 29(0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