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发展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二者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新时代,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对我国未来体育事业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协调发展
1引言
新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目标也从“体育大国”转变为“体育强国”。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这也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在此情况下,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十分有必要。学校体育发展需有效结合身心健康教育、个人和社会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实现体育强国梦。
2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关系
2.1学校体育对社会体育的影响
学校体育主要是培养青少年的体育知识及体育能力,是衔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因此,学校体育也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还受体育场所设施、体育专业指导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难以满足群众体育的锻炼需求。相比较而言,学校则具备较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那么,在确保学校体育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下,也可以考虑适当向群众开放,一方面,可提升学校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能弥补社会体育的体育设施不足。另外,学校具备大量专业体育人才,能够为群众体育活动提供指导和专业建议,不但能有效提高群众体育参与热情,也能有效指导社会体育发展。
2.2社会体育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社会也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和学校体育相比,社会体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有趣,选择空间也更大。当前,学校体育通常是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可供教学实践的机会并不多,而社会体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指导不足。因此,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才能实践机会,深化其在学校体育中的学习效果,也能够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更多专业指导,进而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
2.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联系密切。学校体育为社会体育奠定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促进实现学校体育价值转化。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可以完成社会体育体系建构,促进全民健身目标的实现和发展。
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现状分析
3.1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学校体育有较强的目的性、组织性,人群成分也比较单一,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培养对象。目前,学校体育的发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体育课程纳入义务教育中,内容固定,具有强制性。体育课程是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教育阶段都必须开展的教育内容,虽强调学生兴趣,但部分体育课程仍是强制性的。如中考、高考纳入的体育考核项目就是规定性、强制性的,如跳绳、跑步、立定跳远,不关乎兴趣或是否擅长,所有学生都必须进行规定的体育项目锻炼。二,以基础性体育项目为主,考虑安全性和适用性。学校规定的体育课程一般都以基本的身体素质锻炼为主,因为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剧烈的体育运动安全性不高,且学校的体育教育还需考虑对学生的差异化,具有普遍适用性。部分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也能够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三,以竞技类体育项目为辅,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选拔体育专业化人才。学校在基础性体育教育中选择最为成熟的竞技类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一方面,这类体育活动对场地专业化要求不高,基本所有学校都能满足体育场所设施;另一方面,这些竞技类体育项目已十分成熟,从安全性和学校师资力量来考虑,都是最优的选择。再者,竞技类的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也能够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激发集体凝聚力,良性竞争,掌握更多专业体育技术知识。
3.2社会体育发展现状
目前,社会体育主要呈两极化发展趋势。一种是以养生为体育锻炼的目的,竞争性不强,从兴趣出发,行为延续性不足。主要人群是中老年群体,主要包括广场舞、太极拳、八段锦等,动作简单、柔和,社区为主要锻炼场地。随着居民体育意识的不断提升,开发商开也愈加注重社区体育场所设施建设。但由于社区 场地有限,体育场所设施也较为简单,即便建设有专业的体育锻炼场所,如社区游泳馆、羽毛球馆等,也因管理不善、使用率不高等问题,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组织性,延续性不强。另一种是以兴趣为体育锻炼的集合点,组织性强,冒险性重,主要人群是中青年群体。此类群体中,一部分人选择的体育项目专业化强、冒险性重。如极限运动蹦极、跳伞、跑酷等,对专业性要求极高,冒险性极强,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受众一般都是具备较好身体素质的人群。另一部分人进行体育锻炼的有较重的功利性,组成俱乐部和社会体育团体,以参加社会性体育赛事为锻炼目标。如马拉松长跑,整个组织更具组织性和针对性,能开展系统性的培训锻炼,以高额的奖金为目标,将体育锻炼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
4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策略
4.1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内涵的相互渗透
学校体育的体育课程都是结合大纲要求制定的,兼具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大纲要求,以“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学生体育素质能力”为核心,以社会体育为导向,培养具体性的专业人才,学校体育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十分注重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使其进入社会后,仍然能够坚持进行社会体育锻炼,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内涵的相互渗透,一方面,是指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社会体育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是指社会体育的发展能为学校体育提供导向。学校体育的目标是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体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二者的目标是存在根本一致性的,学校精心选择科学化、服务化、人性化的体育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身心健康以及和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都为学生的社会体育锻炼打下夯实基础。
4.2促进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融合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融合的一大表现就是学校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体育人才,为社会体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进而推动社会体育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专业培养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输送一批专业素质过硬、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团队协作能力强、积极创新的高素质社会体育教师人才队伍。同时,社会体育也为学校体育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如社会体育中关于健身的方向,在解决学校体育人才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社会体育提供了专业人才队 伍.两者之间的互动融合,也促进了各自的进一步发展。
4.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
首先,应用多功能媒体改善体育教学效果。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应用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改善。基于此,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更加科学合理的借助网络媒体,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前、教学中或者课外作业布置中应用,比如关于一些专业性的运动技能讲解的教学,若是单纯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讲解教学效果不佳,若借助网络传媒,以音乐、视频、图片等更加多元化的方式来让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及质量。
其次,通过网络资源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的使用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信息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体育生活和价值观,这种影响包括正面积极影响和负面消极影响。正面积极影响能够帮助考托学生的体育视野、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但消极负面的影响可能会刺激学生产生盲目、不理智的行为观念,造成体育暴力事件,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学校体育教师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对不良情况的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最后,基于网络资源强化学生终身体育培养。学校体育教学不仅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体育技能,而是要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观念。而要养成终身体育运动习惯,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因此,学生不但要掌握体育技能,也要能够在不同环境中始终保持自身的体育兴趣。
4.4强化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资源互动
首先,学校体育在设置教学内容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时,要更加注重社会体育的长期性及系统性,由此实现对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学校可以适当地增添适用的群众体育项目,适当降低部分竞技性体育项目的难度,使体育教学的标准更加规范化,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互动融合。
其次,实现体育场馆设施互补。受资金不足限制,部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还有部分学校在体育设施建设中,也会为加大场地、引进先进设备,盲目投资。社会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体育场地设施匮乏,部分场馆高额收费,进而限制了群众进行体育锻炼,导致无法有效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也限制了体育资源应用价值的充分发挥。所以,学校体育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投资体育设施建设,并适当向社会群众开放部分体育场所;社会体育场馆也需要制定合适的收费标准,便于群众参与体育锻炼,进而有效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场馆设施互补。
最后,强化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协调发展。这里要强调的是学校体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角色,体育教师。那么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能够为体育教师带来什么。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开展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增强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愉悦感,提升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效率,也十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若是在恶劣的教学环境中开展体育教学,则会大大降低教师的体育教学效果,甚至还会出现不良的体育行为,导致伤害事故。因此,社会体育环境对科学认识以及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为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首先,体育教师也能够正确的认识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环境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体育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瞬息万变的科学信息化时代,体育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体育专业知识结构,不断革新自身的教育思想观念,以有效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规律,满足相应的环境变化要求,进而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其次,体育教师要能够有效地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善于利用不同的社会环境,最大化自己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要善于放大化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有利条件,并对此充分有效应用,为广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另外,学校体育也可以适当借助社会体育的资源,为教师间专业才能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再次,体育教师也要结合当下的体育教学环境,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体育知识技能,强化自我管理,在为自己提供更良好的工作环境的同时,也为学生建构更加和谐有活力的社会环境,促进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最后,社会体育环境的局限性也会限制体育教师能力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也需要针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对不同的关系实现正确的认识和处理,促进和谐美好环境的构建。
5结语
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二者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二者各有其鲜明特点,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要想实现“全面健身”的目标,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就要有机融合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以学校体育为基础,社会体育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的发展资源,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进而为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专业性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帮助国民树立积极健康的体育价值观念,如此才能促进全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强,蒋宁.三方面体育的关系及协调发展路径[J].体育科学研究,2015,19(03):43-47.DOI:10.19715/j.tiyukexueyanjiu.2015.03.011.
[2]高兴贵.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互关系及相互发展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5(05):51+53.DOI:10.16773/j.cnki.1002-2058.2015.05.043.
[3]马保生,曲宗湖.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转变发展方式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1(02):59-62.
[4]隆建洲.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1):101+103.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3.31.021.
[5]陈雪梅,王传明,宋进文.试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和谐发展[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04):123-125.
[6]马彦萍.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01):7-8.DOI:10.16730/j.cnki.61-1019/g8.2013.01.019.
[7]王亚丽,武文强,王道杰. 家庭、学校、社会体育一体化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C]/第三届“全民健身 科学运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1:64-65.DOI:10.26914/c.cnkihy.2021.048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