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百回本《西游记》非吴承恩之作内证

中文学刊


打开文本图片集

< a rel="example_group" title="Custom title" href="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7c48/7c48202301/7c4820230108-2-l.jpg">< a rel="example_group" title="Custom title" href="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7c48/7c48202301/7c4820230108-3-l.jpg">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自筹项目“明代章回小说中的韵文研究”(XSP21YBC180)。]

摘  要:《西游记》中有48首词,其中只有11首词合律,合律率约仅为23%。《西游记》的作者把《西江月》《鹧鸪天》当作“诗”;第51回的《西江月》有一句缺字,第9回第二首《蝶恋花》有两句缺字;第96回的《西江月》,将宋代张伯端原本合律的词改成不合律,这些低级错误,鲜明地体现《西游记》的作者不懂词律,对于词基本上是一个外行。而吴承恩是明代嘉靖年间一个出色的文人,编过词选《花草新编》,其保存下来的《西江月》《鹧鸪天》不存在缺字的现象,其《鹧鸪天》《蝶恋花》也完全合律;其词作得到当时文人及后世学者的高度肯定,并有留存下来的52首词为证,足见吴承恩并非神魔小说《西游记》的作者。

关键词:《西游记》;吴承恩;词作;《西江月》

作者简介:杨志君,男,1984年3月出生,湖南安仁人,文学博士,长沙学院马栏山新媒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明清小说。

Abstract: There are 48 poems in Journey to the West, of which only 11 complied with the rules, which was only 23%. The author of Journey to the West regarded the Xi Jiang Yue and Zhe Gu Tian as poems. There was one missing word in the 51st chapter of The Xi Jiang Yue, and two missing words in the 9th chapter of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Die Lian Hua. In the 96th chapter of Xi Jiang Yue, Zhang Bo duan in the Song Dynasty changed the words that were origin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ules into words that were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ules. These elementary mistakes clearly showed that the author of Journey to the West did not know the rules of Ci and was basically a layman about Ci. Wu Cheng en was an outstanding literati in JiaJing period of Ming Dynasty. There were no missing characters in his Xi Jiang Yue and Zhe Gu Tian, and his Zhe Gu Tian and Die Lian Hua were also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ules. His Ci were highly recognized by scholars at that time and later scholars, and there are 52 surviving ci poems as evidence, which proves that Wu Cheng 'en was not the author of the magical novel journey to the West.

Key words: Journey to the West; Wu Cheng en; Ci; Xi Jiang Yue

About the author: Yang Zhijun, male, born in 1984 in Anren county, Hunan Province, Doctor of Literature, lecturer of Malanshan New Media College, Changsha University, mainly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Ming and Qing novels.

《西游记》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也是神魔小说的代表作,现存最早的版本是金陵世德堂刊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题“华阳洞天主人校,金陵世德堂梓行”,并未指出作者是谁。

上个世纪20年代,由鲁迅、胡适等学者考证,认为《西游记》作者为淮安吴承恩。但这一观点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有学者提出质疑,如章培恒的《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指出:“我们若要肯定百回本《西游记》为吴承恩所作,除了必须有足够的旁证来证明《淮安府志》著录的《西游记》是小说外,还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千顷堂书目》关于此书的分类是错误的。”并对《西游记》中的方言问题进行辨析,认为《西游记》中的方言“不但不能证明百回本的作者是淮安人吴承恩,倒反显出百回本的作者可能是吴语方言区的人”。①杨秉祺的《章回小说〈西游记〉疑非吴承恩作》根据明清两代的地方志书目不收录任何章回小说,推断《淮安府志》著录的《西游记》不会是章回小说,而是一篇记游性质的文言笔记。②李安纲的《吴承恩不是〈西游记〉的作者》从吴承恩个人经历、所创作的诗文及前人误解的事实等方面论证,认为吴承恩不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③其他如黄永年、张锦池、黄霖等学人,将《西游记》与《射阳先生存稿》进行对比,认为二者在风格、思想、语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指出二者不是出于一人之手。④近几年,陈大康的《〈西游记〉非吴承恩作别解》根据吴承恩为追悼父亲而撰的《先府君墓志铭》,指出父亲的入赘经历是吴承恩无法排遣的隐痛,而《西游记》中有诸多关于招女婿的情节,由此判断《西游记》并非吴承恩所作。⑤

对于这些质疑,学术界也有学者进行反驳,极力捍卫吴承恩是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如石钟扬将《西游记》与《射阳先生存稿》中的《二郎搜山图歌》《禹鼎志序》对读,认为它们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进而推断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⑥而蔡铁鹰在多篇论文中回应章培恒、陈大康等人的质疑,并从《西游记》中的方言、吴承恩的赴荆府纪善之任,以及吴承恩的文学素养、社会与文学意识等多个方面论证《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⑦尽管俗谚说真理愈辩愈明,但学界在《西游记》的作者问题上却仍未达成一致的意见。

鉴于此,笔者从《西游记》中的词作入手,将其与《射阳先生存稿》中的52首词进行对比,并结合其编选《花草新编》的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吴承恩不是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

一、从《西江月》来看《西游记》的作者

有学者对明代153种白话小说中的词调做过统计,指出《西江月》是用得最多的词调,共计393首。⑧《西游记》中含词48首,其中《西江月》有26首,也是小说运用最多的词调。

笔者对《西游记》中的26首《西江月》的格律做过统计,发现其中只有10首是合律的,合律率约为38%,具体如下表:

如上表所示,《西游记》的作者对《西江月》的句式、格律显得十分陌生。其一,《西游记》第21回的第1首《西江月》,其前面的引领词是“诗曰”,显然作者是把它当作诗来看待的,而其六六七六的句式,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的格律,很显然可判断是词牌《西江月》,而作者竟然把它视为“诗”!其二,第51回的《西江月》,“奘”、“风”、“星”出韵,“毛”、第二个“星”、“窟”、第二个“明”平仄有误,还有上片第三句明显少一字,这样的词,可能是不通词律的民间艺人所作,而不大可能出于文人之手。其三,《西游记》第九十六回的《西江月》,是回前词,引自宋张伯端《悟真性宗直指》,原词如下:“法法法原无法,空空空亦非空。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⑨原词完全符合格律。而《西游记》将前两句改成“色色原无色,空空亦非空”,明显这两句就各少一字,句式不对,将一首合律的词改成不合律,同样见出《西游记》的作者对《西江月》这一词牌不熟悉。

吴承恩作为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位出色的文人,其部分诗词文赋得以保存下来。刘修业辑校、刘怀玉笺校的《吴承恩诗文集笺校》就有52首词,其中有四首《西江月》,如下:

(1)玉杆玄霜粉腻,冰轮金粟香幽。孩儿心性最温柔,雅称谈余酒后。一缕才飘旖旎,通身尽是风流。丁香吐出广寒秋,滋味要人消受。

(2)古岸垂杨钓艇,小桥流水疏篱。杏花茅屋舞青旗,人道他家好醉。日暖黄鹂共劝,雨余紫蟹偏肥。归时拼个典春衣,抱着瑶琴且睡。

(3)昨夜神游何处,倏然与鹤俱升。天风吹碎珮环声,两翼晴云稳控。俯视乾坤一气,归来星斗三更。梅花纸帐月笼月,鹤与先生同梦。

(4)恨杀湘江斑竹,谁教织作垂帘。绿杨门下有婵娟,无奈被他遮断。隐隐如闻珮响,些些祇见鞋尖。何当得地被风掀,露出嫦娥半面。⑩

这四首《西江月》句式都没有问题,除了第三首“月”字出韵,其余在格律上也没有问题。吴承恩的这四首词,大多用了典故,描述了一种洒脱、悠闲的生活情境,“表现了诗人洒脱不羁、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它们与《西游记》中的《西江月》,不管是在风格、题材上,还是在句式、格律方面,都迥然有别,二者的作者显然并非同一人。

二、从《鹧鸪天》《蝶恋花》来看《西游记》的作者

除了《西江月》,《西游记》与《吴承恩诗文集》中共有的词牌还有《鹧鸪天》《蝶恋花》。有学者对明代白话小说存词词调做过统计,指出《鹧鸪天》的作品数量为115首,仅次于《西江月》,位居第二;《蝶恋花》的作品数量为26,位居第7。?可见这两个词牌是明代白话小说中常用的词牌。

《西游记》中有5首《鹧鸪天》,数量仅次于《西江月》,但只有1首合律,合律率为20%,具体如下:

从上表可看出,《西游记》的作者对《鹧鸪天》的格律形式十分陌生。首先,在5首《鹧鸪天》中,4首不合律,平仄有误者少则9字,多则21字,其作者于词十分外行。其次,第56回的《鹧鸪天》,是该回的回前词,但是其引领词却是“诗曰”,可见《西游记》的作者不知道“诗”与《鹧鸪天》的区别。

吴承恩有一首《鹧鸪天·题玉兰》保存下来,其词如下:“楚客争夸九畹芳,天宫图上素娥妆。仙姿绰约知谁种,酒性温柔别有乡。明月珮,白云裳,夜凉小阁对清扬。羡他已是无瑕玉,又占花中第一香。”?此词完全合律,上片三、四句基本对偶,过片三言两句对仗工整,在风格、题材、格律方面,与《西游记》中的《鹧鸪天》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游记》中还有2首《蝶恋花》,其要么在格律方面有问题,要么在格律与句式上都有误,具体如下表:

从上表可知,《西游记》的两首《蝶恋花》皆见于第9回,第一首有5个字平仄有误;而第二首不仅有3个字平仄有误,而且在句式上也有两处错误:“黄花香”句少一字,“堪供玩”句少二字。从这两首词来看,《西游记》的作者显然并不懂《蝶恋花》的格律与句式。

吴承恩有一首《蝶恋花》保存下来,其词如下:“红粉围墙开小院。杨柳垂檐,齐罩黄金线。斜倚门儿遥望见,见人笑闪芙蓉面。兽啮铜环扃一扇。香雪娇云,苦被闲遮断。忽地一声闻宝钏,隔帘弹出飞花片。”?此词完全符合格律,句式也毫无问题。这首词状物细腻,写人传神,把少女的美貌、活泼甚至顽皮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西游记》中的2首《蝶恋花》一味描写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风格闲适恬淡;吴承恩的《蝶恋花》描写少女倚门望外、见人笑闪、隔帘弹花,风格清新活泼,可见两者不仅格律、句式上有别,题材、风格上也迥异,其作者当非同一人。

三、从《吴承恩诗文集》《花草新编》来看《西游记》的作者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对句式、格律有严格的要求,每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有它的固定形式。清代戈载在《词林正韵·发凡》中说:“然填词之大要有二,一曰律,一曰韵,律不协则声音之道乖,韵不审则宫调之理失,二者并行不悖。”?足见格律对于填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也指出:“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同样说明对于词来说,句式、格律都是有严格要求的。

吴承恩作为明代嘉靖年间一位出色的文人,其词作得到当时文人以及后人的高度肯定。万历时颇有点名气的陈文烛认为吴承恩“词犹妙绝,江湖宝之”,?为“辛幼安之遗”。?陈文烛指出吴承恩的词有辛弃疾词的风味,并以“妙绝”评之,可见其对吴词之推崇。晚明文坛的领军人物李维桢在《吴射阳先生选集序》中评吴承恩词曰:“小令新声若《花间》《草堂》,调宫徵而理经纬,可讽可歌,是偏至之长技也。”?不仅指出其风格特征,而且肯定其在格律、结构方面的成就。民国词学家赵尊岳对吴承恩的词也赞赏有加:“承恩工词,尝选词为《花草杂编》而不传……词凡九十首,合南北曲为第四卷,幛词十余首。词殊旖旎,风光宛然。《踏莎行》有云:‘绣颈眠鸳,红襟舞燕,锦鳞戏水吹花片。夭桃开遍小池东,一春深锁秋千院。’《浣溪纱》有云:‘双凤悭红印落花,金蝉垂绿闪飞鸦,翠痕分黛月初牙。’《菩萨蛮》有云:‘绿云香压跻螬领。纱窗宝镜摇灯影。金穗剔瑶簪。重将锦字看。’尝鼎一脔,可以概其余矣。”?赵尊岳认为吴承恩的词“殊旖旎,风光宛然”,指出吴承恩词风的柔和与文辞的富于藻采。而当代学者蔡铁鹰也高度评价吴承恩的词,认为其《浪淘沙》(“驾个小湖船”)、《风入松·和文衡山石湖夜汛》等词作“清朗、明净,情感狂放、纯真,意境修远、自然,虽然载体还是煎茶、磨墨、酣饮、狂醉之类俗事,但透出了一种不沾尘世气息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这种评价基本上是符合《吴承恩诗文集》中词作的事实的。

吴承恩不仅创作词,还曾以《花间集》《草堂诗余》为底本编过一本词选《花草新编》。《花草新编》共五卷,现存第三卷中调44页;第四卷长调分订为两册,各33页;第五卷长调47页;一二卷遗失,当为小令。《花草新编》对陈耀文的《花草粹编》有直接的影响,其分调编排的体例,更是开明代词选分调编排之先河。从吴承恩以分调形式编选《花草新编》,亦可证明吴承恩对词调是谙熟的。

《西游记》中共48首词,据笔者统计,其中只有11首词合律,合律率约为23%。《吴承恩诗文集》中共52首词,其中30首词合律,合律率约为58%。两者词作合律率相差35%,很难相信出自同一人之手。再加上前面所举《西游记》的作者把《西江月》《鹧鸪天》当作“诗”;第51回《西江月》上片有一句缺一个字,第9回第二首《蝶恋花》有两句缺字;第96回的《西江月》,将张伯端原本合律的词改成不合律,这些词作所犯的低级错误,鲜明地体现《西游记》的作者不懂词律,对于词基本上是一个外行。而吴承恩是一个创作了可观数量词作的文人——保存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以分调形式编排过词选《花草新编》,其词得到当时与后世学者的高度肯定,被当代研究明词的专家张仲谋写进了《明词史》,虽有少数词作有“俗”、“艳”之弊,?但大部分词作还是不错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西游记》的作者与吴承恩绝非同一人,也就是说,作为神魔小说的《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

注释:

① 章培恒:《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第295-305页。

② 杨秉祺:《章回小说〈西游记〉疑非吴承恩作》,《内蒙古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第62-65页。

③ 李安纲:《吴承恩不是〈西游记〉的作者》,《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10-17页。

④ 参见黄永年:《西游记·前言》,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张锦池:《西游记考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76-421页;黄霖:《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和主要精神》,《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78-84页。

⑤ 陈大康:《〈西游记〉非吴承恩作别解》,《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1-7页。

⑥ 参见石钟扬:《〈二郎搜山图歌〉与〈西游记〉》,《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第55-66页;石钟扬:《从〈禹鼎志〉到〈西游记〉——〈西游记〉作者新证之三》,《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4期,第161-173页。

⑦ 参见蔡铁鹰:《关于百回本〈西游记〉作者之争的思考与辩证》,《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3-4期合刊,第319-332页;蔡铁鹰:《〈西游记〉作者确为吴承恩辨》,《晋阳学刊》1997年第2期,第69-77页;蔡铁鹰:《不可误读的〈天启淮安府志〉和〈先府宾墓志铭〉——兼谈〈西游记〉作者之争的学理与方法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第297-304页。

⑧? 龚霞:《明代瞎说中的词作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22页、第22页。

⑨ [宋]张伯端:《悟真篇浅解》,王沐浅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96页。

⑩?? [明]吴承恩:《吴承恩诗文集笺校》,刘修业辑校,刘怀玉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31页、第340页、第333页。

? 杨安媛:《吴承恩诗文词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42页。

? [清]戈载:《词林正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 王力:《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71页。

? 陈文烛:《花草新编序》,见吴承恩:《吴承恩集》,蔡铁鹰笺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70页。

? 陈文烛:《吴射阳先生存稿叙》,见蔡铁鹰编:《西游记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53页。

? 李维桢:《吴射阳先生选集序》,见朱一玄、刘毓忱编:《〈西游记〉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页。

? 赵尊岳:《惜阴堂汇刊明词提要·射阳先生词一卷》,《词学季刊》1934年第2卷第1号,第85-86页。

? 蔡铁鹰:《吴承恩词创作与词学贡献初探》,《晋阳学刊》2012年第5期,第122-127页。

? 《射阳先生存稿》是后人搜集的,陈文烛指出“其稿与所藏,泯灭殆尽,而家无炊火矣”(《花草新编序》),吴国荣也指出吴承恩保留下来的作品“庶几存十一于千百” (《射阳先生存稿跋》),由此可以推测吴承恩创作的词的数量应该是可观的。

? 张仲谋:《明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