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加快安徽省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研究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制造型企业为例,通过促进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的实践经验与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整合。研究结论表明,安徽省相比与其他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其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水平较低,数字化转型面临诸多困难。基于此,本文提出,必须构建有效的互通机制,引进数字化技术领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快推动安徽省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深度有效融合。
关键词:数字经济;制造业;深度融合;安徽省
随着时代不断更迭,制造业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创新寻求新的机遇。伴随着进入21世纪,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安徽省以传统制造业发展现状为起点,选择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数字经济与安徽省制造业有机融合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如何在现有基础上以及更深度得进行融合以达到更显著的效果,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挑战。
一.代表型地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现状
(一)合肥市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现状
合肥作为安徽省内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带。自2017年以来合肥集聚科技创新,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巧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争做数字经济优等生。在制造业重点行业领域,支持企业加快生产线全线、系统改造,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实现减人节能、提质增效。
据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合肥通过‘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来的是项目、资本、人才等高端要素,引来的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过程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逐步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新模式,重点支持制造业领军企业率先探索,带头实施数字化改造,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
(二)滁州市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现状
作为安徽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中的天长市与凤阳县,可见滁州市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城市。滁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实现滁州市制造业数字化模式创新,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滁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表达了当地政府对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入融合的重视程度。值得一提的是安徽新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华为云达成合作,以数字化运营平台连接虚拟与现实集成制造,使传统玻璃制造业焕发新生机,引领行业的进化与升级。为了进一步深入融合,安徽新彩还增设了先进的加工中心及全自动化配置的机器人生产线,在智能制造的路上持续前行。
2022年滁州市经信局公布了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名单,包括滁州经开区康佳同创、盛诺科技、嘉美和盼盼食品4家企业获批市级智能工厂,博西华、兄弟科技等12家企业获批市级数字化车间,至今取得的成绩:滁州市新培育2家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获批省级智能工厂3个、省级数字化车间13个。为经开区企业加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再添新动能。
二.安徽省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制造业作为安徽省重要经济支撑之一,近几年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集聚京东全球首条10.5代液晶显示屏生产线,世界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生产基地。拥有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连续14年蝉联国际语音合成大赛冠军的智能语音技术。安徽作为国家重点的制造业基地,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但随着新兴产业的强势崛起等诸多因素制约了安徽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给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安徽带来了严峻挑战,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下:
图1 近五年安徽省制造业发展情况
1.附加值较高业务占较少,且对低成本业务依赖较多
安徽不少产业处于全国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目前世界制造正呈现出“三明治”格局,随着新兴制造的兴起,安徽制造传统模式将难以为继,传统成本优势逐渐消失。由近五年的制造业占第二产业比例来看,整体优势比例不大,且每年增减幅度不高,总体还呈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可得,加快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2.城市经济差异较大,总体发展不均衡
根据安徽省《推进制造强省建设考核评价办法(试行)》中对安徽各大城市制造业进行考核,其中省会合肥以双倍营收于第二城市芜湖的成绩独占鳌头,呈现“一家独大”的形势,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区主要集中在:合肥省,芜湖市,滁州市,蚌埠市。其余城市所占份额少之愈少。由于目前整个安徽省资源和策略都是重点支持合肥,但目前合肥GDP还是没迈过万亿门槛,城市发展和人才优势很难给到其他兄弟城市支持。第一梯队标杆还在成长中,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只能自力更生。同时,部分城市放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也很难辐射到一些好的政策,很难分一杯羹。
3.工业企业层次不一,数字化转型生态系统尚未成型
安徽省传统制造产业一般集中于产业链的加工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并且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很多产业还欠缺基础的条件与数字化转型接轨。虽然安徽省制造业在汽车、信息存储、制冷等多个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但在计算机安全、无线通信网络、数字信息传输等领域中处于劣势地位,且许多关键设备和先进技术依赖进口,数字化转化能力不强,创新政策和机制有待完善。其中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数据模型的统一、数据的集成与流通等三大关键环节难以贯通,因此总体智能化程度不高,资源能耗较大,导致产业链与创新链、供应链对接不畅,难以为企业智能化运营提供保障。
三.数字经济对安徽省制造业的推动作用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从数字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现状出发,研究得出数字经济可以直接推动制造业全面提量优质、效率提升和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提量优质。通过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安徽省制造企业依靠自身数字技术的优势和竞争力,可以与消费者构建数字沟通桥梁,解决制造企业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大幅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企业能够全面了解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而生产出的产品能够更加精确的匹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优化制造生产的产业链条,改变制造企业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使产业链逐步形成智能化、数字化,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能改变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有效提质增量,引领制造企业的全新发展。
(二)效率提升。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制造业企业间产业链相互融合,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和管理效率。效率提升目的是为了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益,从而提高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率。通过技术创新使得企业可以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数字技术与产业链有机结合,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以数字经济可带动整个传统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产业不断发展,使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三)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可以促进制造企业高质量转型升级。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可以提高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进而推动安徽省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不仅提高制造业企业潜在的经济增长动能,还能提升安徽省制造业的竞争。所以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从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培养数字型人才
通过观察安徽省制造业企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缺乏人才是制约其数字化发展和创新进度的重要方面。目前安徽省各高校在培养数字化人才领域的专业基础建设相对薄弱,不足以提供培养高端数字技术人才的相关条件。所以各高校及科研机构要积极建设数字技术相关的综合学科,提高数字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此外,企业要善于利用高福利待遇,积极引入复合型人才企业中来,并通过对制造型企业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数字化素质,运用人才优势攻克制造业企业发展难题。
(二)加快数字经济的底层基础建设。
数字经济需要较高的数据的处理能力,需要配套的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政府可与企业合作,共同搭建数据资源平台,加强对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基础数字建设的研发力度。发挥数字经济的技术创新效应,实现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一方面,行业要注重与国际领先技术交流与学习,学习先进技术、理念,提高制造业行业整体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需培养人才技术创新意识,创建一个积极的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环境,注重相关专利技术的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
课题项目:滁州学院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2210377035):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安徽省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创新驱动研究
作者简介:张晶晶(2001年-)女,汉族,安徽亳州人,滁州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安徽省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创新驱动
张柯(2001年-)男,汉族,安徽合肥人,滁州学院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安徽省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创新驱动
孙瑛婕(2001年-)女,汉族,安徽黄山人,滁州学院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安徽省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创新驱动
周廷浩(2001年-)男,汉族,安徽蚌埠人,滁州学院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安徽省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创新驱动
张雪艳(2002年-)女,汉族,安徽亳州人,滁州学院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安徽省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创新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