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课程思政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探究
摘要: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为此,笔者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载体,结合专业实例,挖掘有效的思政元素,将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使命润物细无声般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培养爱岗敬业、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 思政元素 教学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化,都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面对“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为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保障公平、维护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整个社会中不断增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进一步提升职业荣誉感。
在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重视的前提下,培养注重良好品质和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就变得尤为重要。响应国家政策,高职院校的授课内容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和专业技术,而是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共识中不断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步提升学生的品格素养。
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思政内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电类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的思政内含体现在凸显专业特色,锤炼工匠精神。着力点在:①突显行业文化、专业文化、合作企业文化,根据校企合作办学的特色和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共同培养的模式,在校内实训场合、订单班教室、展厅等场所展示合作企业特色文化、中国制造行业的突出贡献、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等内容,宣扬创新、技能、精益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励学生的专业热情。②引入企业管理模式,例如,强调5S管理,规范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全过程。例如,课前学习通打卡,对应企业上岗;课中领取任务,对应企业工单下达;课后打扫实验台,对应整理整顿。5S管理全过程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安全意识。再例如,提倡节俭、环保意识,帮助学生建立成本经济概念,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③精心挑选合适的思政元素,例如,在学习螺纹时,引入螺丝钉精神,激励学生创新探索、永不放弃的精神;在讲授齿轮传动的时候,举例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切合模数与啮合的概念。
2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过程
为了防止出现思政元素的生硬移植,我院对标机械行业的行业标准,合作企业的用人标准,梳理职业技能与素养,力争协调职业本能和道德素养,分模块、分主题设计专业课程中的课堂思政。从四个方面组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课程育人的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课程活动的教学评价。
(一)教学目标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战略举措。明确了十个重点行业,包含先进制造业、其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传统行业,以及相应的供应链和销售网,其主线是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推进智能制造,主要形式是互联网+。大背景下,多学科的交互融合是趋势,课内专业学习的时间有限,学生们必须加强课外拓展学习,探索互联网技术等多学科融合。因此,时代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更要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即树立主动学习的理念,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缺乏对生活与学习的规划,也没有明确的职业认同感,在专业课程中设计好的思政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社交习惯,尽早规划自己的生活,建立职业发展计划,明确个人发展目标。一些学生在校园对自己的专业了解不深、对岗位内容不明确、行业发展迷茫,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由授课的专业教师讲解,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增强信服力,为将来走入职场、找准自己的位置奠定基础。
(二)教学过程
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思政案例作为引言,导入到每堂课程中,与学生在技能与思想中做深入交流。提供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和不同背景的思政案例和思想互动话题,体现典型性、代表性和互动性。师生互动,老师不断抛出问题,引发全体学生热烈讨论和批判性思考。例如,讲授机构“死点”的内容时,与学生探讨事物的“优点与缺点”的转化,举出我国有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实例,帮助学生辩证的看待自身优缺点,扬长避短,发挥特长;生生互动,学生之间学会倾听,当他人发表意见后,能完整复述且作出评价。例如,讲授“铁碳合金特性”的时候,需要学生了解钢铁生产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奉献的情怀,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补充讨论,完整讲述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线上互动,学习通上每周发布一个讨论话题, 选取合适的思政元素嵌入专业知识模块,鼓励大家发表论点。例如,讲授材料“强度”和“刚度”的概念的时候,引入“带病工作”的讨论话题,探讨职业精神与人道精神的冲突。
(三)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讲授课程中,将思政元素有效自然地穿插在每个教学项目中是教学重点,亦是难点。教师除了承担“专业技能讲授”的重任,更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辅助学生的学习,一种是专业技能,另一种是思想交流。将整个课程化成14个项目,每个项目结合专业,深挖相关的思政元素,可以横向做拓展,或者纵向比较,采用合理的方式将思政元素和每个专业知识点结合。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有意识留出相应的时间和情景来展开思政教育的环节,例如,课前线上互动、课中师生互动或者课后生生讨论。
《大国工匠》、《国之大器》类的央视优秀影视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可直接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供给来源。开展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不但要保证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更要把课程中蕴含人文素养、 科学精神、道德情操等思政元素自然流畅地表现出来,只有先解决专业课程中思政内容“贴标签”的现象,才能真正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目标。
(四)教学评价
评价是教学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助于判断是否实现教学目标、不断改善提升教学水平。除去常规的学期末学生意见评价,更应注重平时的反馈与及时沟通。不断收集不同来源的信息,教师可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各种状况,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服务学生。
1)建立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在期末考核中,设置10%的权重来评价学生职业素养、道德情操等。包括每次课程中互动情况、实操中企业要求达标情况、学习中是否展现出创新互助、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等优秀品格等。
2)建立三方评价机制。包括授课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班主任评价。设定教师评价占40%、学生评价占40%、班主任评价占20%,全面考察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融合程度,改变以分数给学生划分等级的标准,切实树立和践行“思政育人、科学成才”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正权,朱德全,熊晴.回到课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点[J].职教论坛,2022(04):45~50.
[2]金建华,龚玉梅,周瑞丽.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2(04):52~56.
[3]姚素华.课程思政视角下外语课堂教学设计探究 [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65~70.